陈灵公想尽办法讨好夏姬,为了博得夏姬的欢心,封她的儿子夏徵舒为司马,让其执掌兵权。当时,有两个大夫深得陈灵公宠信,一个叫孔宁,一个叫仪行父。二人都是不顾廉耻的酒色之徒,也都与夏姬有染,一君二臣,正好臭味相投。一天,陈灵公带了孔宁、仪行父来到株林,饮酒作乐。酒后三人胡言乱语,互相调笑,这个说夏徵舒是你的儿子;那个说样子像你,是你的儿子;又一个说谁也弄不清楚,大概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到底是谁的儿子。夏徵舒听了,恼恨至极,带士兵包围了住宅,杀死了陈灵公。
当时,陈国是从属于楚国的小国。为了表示伸张正义,声讨作乱的叛臣,作为诸侯霸主的楚庄王出兵攻打陈,攻陷了它的都城宛丘,并将夏徵舒在栗门车裂分尸。之后,楚国吞并了陈国,准备把它纳入楚国的行政版图,划作楚国的一个县。此次楚庄王的伐陈行动得到了各诸侯的拥护,得胜以后,国内大夫和各处县公也纷纷表示祝贺。楚庄王因此十分得意,认为自己做了一件正义的大事,并且提高了在众人中的威信。
这时,出使齐国的大夫申叔时回来了。向楚庄王陈述了自己出使的具体情况之后,他什么也没有说,转身就走。楚庄王很不高兴,责问他说:“陈国的夏徵舒杀死国君作乱,罪大恶极,是我伸张正义,讨伐陈国并惩处了他。诸侯、县公都称颂我做得对,为我庆贺,为什么你对这件事这么冷淡,只字不提?”申叔时说:“我还可以有申辩的机会吗?”楚庄王说:“可以呀。”于是申叔时说:“夏徵舒杀了他的国君,他的罪过确实很大;出兵讨伐并处死了他,您也确实主持了公道。假使有人这样判案:‘因为有个人牵着牛踩坏了别人田里的庄稼,所以要没收他的牛(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这样做是正确的吗?牵牛踩坏了人家的田,当然有过错,但是因此没收了他的牛,处罚就太重了。诸侯拥护您,是因为您讨伐有罪过的人。现在您把陈国吞并而成为一个县,这种行为却是贪婪了。以讨伐罪人的名义取得诸侯的拥护,然后趁机占领他国的国土,归自己所有,这样做恐怕不太合适吧!”楚庄王听了申叔时的话,觉得有理,便打消了原来的意图,恢复了陈国。
这个故事记载在《左传·宣公十一年》书中。后人根据这个故事中申叔时说的“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这句话改为“蹊田夺牛”这一成语,比喻轻罪重罚。
五、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桓公有一异母弟弟,名叫州吁。由于自小受父母溺爱,州吁养成了暴戾阴狠、骄傲蛮横的品性。他野心勃勃,跟心腹石厚昼夜密谋,企图篡位。后来,二人终于找到了机会,杀死了桓公。之后,州吁自立为国君,封石厚为上大夫。两人非常得意,自以为今后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州吁弑兄夺位的丑恶行径被传了出去,国内怨声四起,老百姓指责他们,朝臣不服他们,诸侯各国也对他们不满。这时,恰巧宋国君宋殇同公子冯也就君位之事起了冲突,公子冯逃到了郑国。州吁和石厚认为这是一次借打胜仗以提高自己威信的好机会,于是派人告诉宋殇公说:“你们如果讨伐郑国,我们愿意协助。”宋国同意了。之后,宋国攻打郑国,他们果然派兵协助。战争结束了,老百姓和朝臣仍然对他们不满,各诸侯也仍然鄙视他们。鲁国的大夫众仲评论此事说:“州吁一伙是弑兄夺位、虐待百姓的乱党,依仗武力,生性残忍。‘依仗武力就会失去群众,对人残忍就没有人愿意与他亲近,现在他遭到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处境孤立,哪里能办成国家大事(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州吁处境狼狈,内心十分惶恐不安。石厚对州吁献计说:“我父亲是卫国的元老重臣,威望极高,虽然已经不在朝为官,但朝臣群众对他一向敬服。我们去请教请教他吧。”州吁别无他法,只得叫石厚去找石宰丑。石宰丑说:“这种大事,如果得到天子的支持,那么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就没有谁敢再反对。”当时周王号称“天子”,是各诸侯的最高首领。要见到他,并取得他的支持,很困难。因此,石厚又问他父亲,有没有见到天子的最佳门路。石宰丑告诉他:“现在天子很宠信陈桓公。你们只要请求他帮忙,就会有见到天子的机会。”石厚回去将这些话禀告给州吁,州吁不禁大喜,两人便带着礼物赶往陈国去了。
在他们到达之前,陈桓公收到了一封石宰丑写给他的信,信上说:“我们卫国是个小国,我的年纪也老了,不中用了。州吁、石厚二人是杀害我们国君的罪人,无论如何请帮忙惩治一下他们!”因此,州吁和石厚刚跨入陈国便被抓了。卫国接到通知后,便派了石宰丑到陈国,处死州吁,将在那里避难的公子晋(卫桓公的胞弟)迎接回卫国,立为国君,就是卫宣公。
因为石厚是石宰丑的儿子,所以当时卫国的大臣们认为对其应该从宽处理,杀了首恶州吁就已足够了。可是石宰丑坚决反对。他说:州吁干的坏事大多都是石厚的主谋,不惩办石厚是不公正的。他派家臣獳羊肩到陈国去,把石厚杀死。这件事记载在《左传·隐公四年》中,故事末尾加了一句评论,赞颂石宰丑为了维护正义,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决不包庇亲族的罪行的行为,这是一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是“大义灭亲”。
在这个故事中,鲁国大夫众仲所说的“众叛亲离”四个字,后来也广为流传,形成成语,用来表明某人被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完全陷于孤立的境地。
六、投笔从戎
这一典故源于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
班超是班彪的小儿子,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人。少年时,由于家境贫寒,他便替官府做抄写的工作,换些钱来养家。班超对这种生活很不满意,认为这种生活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他每天伏案抄写时,经常停下来投笔长叹:“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像傅介子、张骞那样,立功异域,那才是真正的有志向、有出息,怎么能够长年累月在笔砚间消磨时光呢?”
后来,班超参加了军队。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率军出击匈奴,班超以假司马之职随军出征。在军中,班超显示了其出色的才能。他带领一支部队挺进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在蒲类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击败匈奴,斩俘了许多敌人,为重开西域的通道建立了功勋。窦固认为他很有才干,就派他跟随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初到鄯痒,鄯善王接待了他们,礼遇十分隆重,后来态度忽然变得冷淡起来。班超对部属们说:“你们有没有发觉鄯善王对待我们的礼数有些随便了?这表明匈奴的使者一定到了。由于他们的到来,鄯善王心里产生犹疑,不知遵从哪一边,所以才会如此对待我们。明智的人在事态没有萌芽时就能看到它的发展趋势,更何况已经明显了的呢?”于是他把鄯善侍者叫来,用话语试探他,问:“匈奴使者来了几天了,现在在哪里呢?”鄯善侍者感到出乎意料,仓促间不知如何回答,只好一一说出了实情。班超把那侍者关押起来,随后召集部属三十六人,和大家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班超特意激怒他们,说:“你们和我一起来到这远离故土、举目无亲的地方,只不过想立大功以求富贵罢了。如今匈奴使者到来才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就冷漠了。假如鄯善王把我们抓起来献给匈奴,那么我们就只有被喂虎狼了。面对这种形势,该怎么办呢?”部属们一致表示:“如今处于生死关头,一切听从司马指挥!”班超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乘黑夜偷袭匈奴使者。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底细,一定惊慌,我们可以趁机一举消灭他们。消灭了这些敌人,鄯善王也会害怕,从而打消投靠匈奴的想法,事情就成功了。”当夜,月黑风高,班超带领部属来到匈奴使者的营地,命令十个人拿着鼓藏在营后,约定,见到火光就立即擂鼓,大声喊杀;又命令其他人埋伏在匈奴使者营门的两旁,张弓拔刀,准备战斗。一切准备就绪后,班超顺风点火,顿时烈焰冲天,杀声四起,火借风势,鼓振军威,简直像千军万马从天而降。匈奴营中顿时乱作一团。班超一马当先,一连斩杀三人,部属也奋勇冲杀,斩杀三十余人,其余敌人都葬身火海。第二天,班超将匈奴使者的人头献给鄯善王,鄯善王不禁大惊失色,深为汉军的军威慑服。班超抓住机会,向他们分析形势,言明利害,并对其加以抚慰。鄯善王听后,深觉有理,于是决定派儿子去汉朝。
班超回国后将事情经过禀报窦固,窦固很高兴,上奏朝廷,向皇帝报告了班超的功劳,并请求另派使者再次出使西域。汉明帝对班超的胆识才干十分赞赏,降旨给窦固说:“有班超这样的官员,为什么不派他,还要另外选人呢?现在就任班超为军司马,叫他为国立功。”
班超接受了使命。窦固提出给他增添兵员,班超说:“我只要原本跟随我的三十六人就够了。假如有什么意外,人多了反而误事。”之后,班超通于阗,征服了疏勤、莎车、龟兹、焉耆等各国,使西域五十余国都归附了汉王朝。后来,班超被汉王朝任命为西域都护,加封为定远侯,邑千户。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成语“投笔从戎”。投,丢掷。从戎,参加军队。形容文人从军、弃文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