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
季布是汉朝人,他以诚实守信著称于世。当时有句谚语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他的意思是,季布说出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季布原为项羽所用,后来项羽战败,他被刘邦通缉,在危难之际,不少人都出来掩护他,使他安全渡过了难关。汉朝建立后,季布凭着诚信受到了汉王朝的重用。
二、曾子杀猪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识渊博,而且为人非常诚实,说到做到,从不欺骗他人,甚至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要和母亲一起去。母亲无奈,只好骗他说:“好孩子,乖乖在家里等娘,娘赶集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信以为真,欢天喜地地回家了。
孩子一整天都在家里盼望着妈妈回来,甚至小伙伴来找他玩,他都拒绝了。他靠在墙根下一边晒太阳一边想像着猪肉的味道,心里非常高兴。
傍晚时分,孩子远远地看见妈妈回来了,他一边飞快地跑上前去迎接,一边喊着:“娘,娘,快杀猪。”
曾子的妻子说:“一头猪相当于家里两三个月的口粮呢,怎么能随随便便地杀猪呢?”
孩子听后,“哇”地一声哭了。
曾子听到哭声,急忙赶来询问原因。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以后,曾子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转身回到屋子里。过了一会儿,他拿着菜刀出来了。曾子对孩子的要求一向非常严格,曾子的妻子见此情景,以为他要教训孩子,所以被吓坏了,连忙把孩子搂在怀里。哪知曾子却径直向猪圈奔去。
妻子疑惑不解地问:“你举着菜刀跑到猪圈里干什么?”
曾子回答道:“杀猪。”
妻子听后,笑着说道:“不过年不过节杀什么猪呢?”
曾子说:“你不是曾答应过孩子要杀猪给他吃的吗?既然答应了就要做到。”
妻子说:“我只不过是骗骗孩子而已,和小孩子说话哪有必要当真呢?”
曾子说:“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不然,就是教孩子学说谎。大人都言行不一,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
妻子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
当天,夫妻二人真的将猪杀了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告诉大家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虽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这对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品格大有裨益。曾子杀猪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的诚实品质也一直为后代人所称赞。
三、尧舜禅让显民主
我国古代传说中有三皇五帝,尧和舜就是五帝中的两位,他们的禅让故事体现了一种朴素的民主状态,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共出了三名很出色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分别叫尧(音yáo)、舜(音shùn)和禹(音yǔ)。他们原来都是某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那时候,无论发生什么大事,部落联盟首领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
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人继承他的职位。于是,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前来,大家一起商议。尧先说出了他自己的打算,之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很合适。”尧严肃地说:“不可以,他品德不好,喜欢与人争吵。”另一个叫兜(音huāndō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不错,工作做得很好。”尧摇摇头说:“共工善于言辞,表面恭谨,内心却另有打算。这种人不宜做首领。”
讨论进行了很久,始终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将四方部落首领聚集到一起,要大家推荐。到会的所有人一致推荐舜。尧点点头说:“我也听说这个人非常出色。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开始介绍舜的具体情况:舜的父亲是个非常糊涂的人,人们叫他瞽叟(音gǔsǒu,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舜的生母早已亡故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性情傲慢无礼,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都很好。所以,大家认为舜是个品行良好的人。
尧听了非常高兴,决定先考验一下舜。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并分给他很多牛羊。舜的后母和弟弟见了,既羡慕,又妒忌,便和瞽叟商议,想设计陷害他。
有一次,粮仓的顶破了,瞽叟叫舜修补。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之后,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在仓顶上的舜一见起火了,急忙找梯子,哪知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安全地落在了地上。
瞽叟和象仍不放弃,他们又命舜去淘井。当舜跳下井之后,站在地面上的瞽叟和象便把土石一块块地丢下去,将井填满,想把舜活活埋在井里。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以为舜死了,心中十分得意。他回到家里,对瞽叟说:“这一次哥哥肯定活不成了,这条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分一分哥哥的财产了。”说完,便向舜住的屋子走去。他一进房间,吃了一惊: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中十分诧异,很不好意思地说:“哥哥,我多么想念您呀!”舜也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
自此之后,舜仍然像往常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设计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自己的观察,认为舜的确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禅让”(禅音shàn)。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这是当时的一种制度。舜接位后,既勤劳,又俭朴,跟其他人一样劳动,得到大家的信任。几年之后,尧死了,舜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同意。于是,舜正式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四、唐太宗以诚治天下
唐贞观年间,有人向唐太宗李世民上书,请求太宗清除善于谄媚的臣子。太宗问:“我怎么才可以知道谁是善于谄媚的臣子呢?”上书的人献策说:“我住在偏僻的乡野,并不完全清楚谁是这样的人。您可以考验他们,在与大臣们谈话时,假装生气来试探他们,那些看到您生气而仍坚持真理的人,就是正直的臣子;而那些因看到您生气而畏惧您的威严,从而顺从您的旨意行事的,就是谄媚的臣子。”太宗听完他的话,说:“国君好比水源,大臣好比水流,源头浑浊而要水流清澈,那是不可能的。国君自己做欺骗他人的事情,怎么能要求大臣们正直呢?我深信用至诚之心能治理好天下,所以不愿意像以前帝王那样用诡谲欺诈的手段对待臣下。您的办法虽然不错,但是我不能采用。”
五、诚实的崔枢
宋朝王谠的《唐语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崔枢的人在去汴梁考进士时结识了一名南方的商人,两人在一起住了半年,成了好朋友。后来,这位商人得了重病,他对崔枢说;“我的病看来是治不好了,按照我们家乡的习俗,人死了要土葬,希望你能帮我这个忙。”崔枢点头,应允了他的请求。商人又说:“我有一颗珍贵的宝珠,价值万贯,具有蹈火赴水的神奇功能,愿奉送给你作为报答。”崔枢听后,怀着好奇的心理接受了宝珠。事后崔枢思量,认为不妥,怎么能够接受朋友这么贵重的礼物呢?于是,崔枢在土葬商人时就把宝珠也一同放入棺材,葬进了坟墓。
一年之后,南方商人的妻子千里迢迢地从南方赶来寻找亡夫,同时追查宝珠的下落。官府下令逮捕了崔枢。崔枢说:“如果墓没有被盗的话,宝珠一定还在棺材里。”于是,官府派人挖墓开棺,果然宝珠还在棺材里。沛帅王颜赞赏崔枢的可贵品质,想留他做幕僚,他没有答应。第二年,崔枢考中进士,后来一直做到主考官,享有清廉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