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披荆斩棘
汉光武帝年间,有一人名叫冯异,追随光武帝多年,与光武帝患难与共,屡立战功。
刘秀早年进军河北时,事业很不顺利。当时,王郎在邯郸称帝,悬重赏捉拿刘秀。刘秀带着部属由蓟县出发,向东南方转移,晚上在茅屋中休息,十分艰苦。到饶阳无萎亭时,天气寒冷,北风凛冽,战士饥寒交迫,冯异叫人煮了一大锅豆粥给大家吃。第二天早上,刘秀对将领们说:“昨晚喝了公孙(冯异字公孙)的豆粥,饥寒全部消除了。”后来,刘秀一行人来到了南宫县,遭遇狂风大雨,刘秀躲入路旁空屋里避雨。冯异抱来木柴,邓禹生起火,让刘秀对着火堆把衣服烘干。接着,冯异给刘秀端来了麦饭。这两件事,刘秀牢牢记在心里,久久不能忘怀。后来刘秀一行人渡过滹沱河到了信都,冯异奉刘秀之命到河间招募整编军队,回来后被封为偏将军。因他在消灭王郎的战役中战功卓越,因此被封为应侯。
刘秀称帝后,派冯异征讨赤眉军,平定关中,长期镇守长安。当时,有人向光武帝进谗言,说冯异在关中实行专制,威权太重,百姓人心归附,称他为“咸阳王”,要予以防备。刘秀将奏章送给冯异看。冯异看后很惶恐,急忙上奏章给刘秀,表明自己受知遇之恩,一定忠于朝廷,谨慎办事,绝不敢有叛逆之心。刘秀回信安慰他说:“将军和我,道义上是君臣,恩情上就像父子一般,有什么嫌隙?有什么猜忌?不必恐惧!”
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春,冯异奉诏由长安入朝,在朝堂上,刘秀指着冯异对朝廷中的公卿大臣们说:“他是当年我起兵时的主簿,为我披荆棘,平定了关中。”退朝后,刘秀不仅派人给冯异送去了珠宝、衣服、钱帛等,还写了一道诏书奖励他。诏书中说:“危难之中,无萎亭的豆粥、滹沱河的麦饭,这份恩情还未报答呢!”冯异入宫谢恩,和刘秀谈起了往事。他说:“我曾听说,春秋时期,齐国成就了霸业之后,管仲对齐桓公说:‘希望国君牢记着射钩的危难,我也牢记着囚车的忧苦。’齐国的强盛,与君臣们这种居安思危、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分不开的。现在我也希望皇上牢记河北所经历的危险和磨难,我也会牢记在巾车乡时皇上赦罪赏识的恩德。”自此以后,刘秀接连好几次召见冯异,对其设宴酬劳。在朝期间,冯异和光武帝一起商定了平定四川的计划,然后奉命回到关中,并将妻儿老小也一起带回了关中。
根据这个故事中刘秀夸奖冯异的话,后人引申出一句成语:“披荆斩棘”,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排除万难,艰苦奋斗。
二、赴汤蹈火
生活在西汉时的晁错是颍川郡(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他原本是个学者,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之职。任职期间,他根据伏胜的口诵记录并整理了失传的《尚书》,因而升为博士,后又调为太子家令。由于他见识才学出众,所以深得太子的宠信,太子身边的人也都很敬佩他,称他为“智囊”。
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政府部门举荐贤良文士,晁错也被列入其中。皇帝亲自下旨命他们对策(即按皇帝出的题目发表政见)。在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晁错最为优秀突出,因此他被提升为中大夫。此后,他曾多次上书,向汉文帝提出许多有益于富国强国的建议,其中包括更改法令制度、削减诸侯王封地等。汉文帝虽然并未完全采纳,但却很赏识他的胆略和才识。当时,只有太子刘启对晁错的谋略持赞成的态度,袁盎和朝廷的大臣们全都排斥他。
汉朝初年,“削减诸侯王封地”是一个颇富争议而又敏感的问题。早年,贾谊就曾提出过,可是在汉文帝采纳施行之前,贾谊就因朝廷元老的忌恨而被排挤出去。这一问题源于汉朝建立之时。当时,为了维护刘家王朝的统治地位,巩固既得的天下,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屠杀才能突出的功臣,如韩信、彭越、黥布等,二是把自己的子侄分封到各地为王。他的本意是想叫他们共同捍卫中央政权,但事情的发展却走向了与刘邦愿望相反的一面。那些被分封到各地的刘姓诸王,要么专横跋扈,骄奢淫逸,为祸地方;要么心存异志,虎视眈眈,觊觎皇位。汉文帝时,淮南厉王刘长(汉文帝的异母弟)、济北王刘兴居(汉文帝的侄儿)先后阴谋造反,均为得逞。
汉文帝死后,太子刘启登基为帝,就是汉景帝。景帝很赏识晁错,任他为内史,后又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副宰相)。晁错又一次提出了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加强中央的统治,防止叛乱的建议。汉景帝命朝廷公卿大臣商议。大将军窦婴竭力反对,因此跟晁错结下了仇。各地诸侯王更加哗然,对晁错恨之入骨。晁错的父亲得知了这个消息,急忙从颍川老家赶到京城。他对晁错说:“皇上刚刚继位,你掌权管事,主张削减诸侯王的封地,他们和皇帝都是骨肉至亲,你却掺进去,使他们疏离,招来他人的埋怨和嫉恨,你这又何必呢?”晁错说:“事情必须这样办,不然,皇上就会权威尽失,得不到尊奉,刘家的天下也就不得安宁了。”晁错的父亲气愤地说:“刘家的天下安稳了,可是我晁姓一家就不得安稳了。罢了,我还是离开你回老家去吧!”说完就服毒自杀了。
后来,吴楚七国王侯联兵造反,汉景帝惊惶失措。无奈之下,他听从了窦婴、袁盎的意见,为了缓解危险局面,下令将晁错处死。
晁错一向忠诚于刘汉王朝,却不料下场如此悲惨。他生前共上书三十章,提出过许多改革政策法令的建议。在一次建议中,他提出了奖励有功的将士以鼓励将士保卫边疆的建议。他指出,对打胜仗或坚守阵地不后退的将士要升级,对攻陷敌人城池或阵地的将士要奖赏,只有这样,将士们才能“葬礼矢石,赴汤火(冒着敌人的利箭和石炮,甘愿奔向滚汤烈火,奋不顾身去拼命)”。
晁错所说的“赴汤火”,后来就引申为成语“赴汤蹈火”。“赴汤”,走到沸滚的开水里也甘愿。“蹈火”,跳进燃烧着的烈火中去也不顾。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尽忠竭力,冒死拼命,勇往直前,不惜牺牲。
三、背水一战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封韩信为左丞相,命他统兵东进。韩信声东击西,木罂渡军,运用奇兵攻下魏国,俘虏了魏王豹,后又大破代兵,俘虏了相国夏说。在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北)活捉代兵之时,汉王不断地将他的精兵调往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用以抵抗楚军。
大败代军之后,韩信紧接着又领着张耳统兵数万,越太行山东进,计划着穿过井陉(太行八隘之一,即今河北井陉山上的井陉关)进攻赵国。赵王和成安君陈余听到这一消息,便在井陉口驻扎大军二十万,准备与汉军决战。广武君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韩信得到张耳的帮助,想要攻下赵国。他乘胜离开本土远征,士气不可抵挡。千里运输粮饷,士兵有时要挨饿;靠临时打柴草烧饭,士兵就很难经常吃饱。眼前井陉的道路狭窄,两驾车不能并排通过,骑兵排不成行列。行军几百里,粮草给养一定在后面。希望您暂拨给我三万人,让我从小路偷袭,以截断他的军用物资。您将护营的壕沟挖深,把兵营的围墙加高,坚守阵地不跟他作战。如此,他就会陷入前进没仗打,后退回不去的局面。我奇兵突出截断后路,叫他们在郊野什么东西也掠夺不到。这样,不出十天,将军就可以看到那两位将领的人头。希望将军考虑我的建议。否则恐怕您会被敌人俘虏。”
成安君陈余思想迂腐,常说“拥有正义的军队用不着诡谲奸诈的计谋”,他说:“我听说兵法是这样教导的: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一倍于敌人就可以和它对阵。现在韩信的兵号称几万,其实不过几千,行军千里来讨伐我,也已经疲惫不堪了。如果面对如此情况我们避而不战,以后有更强大的,又怎么对付呢?这样一来,诸侯会说我们胆怯、无能,以后可能会随便攻打我们。”没有采纳广武君的意见。
韩信得知陈余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心中十分高兴,率军直向井陉口进发。距井陉口三十里,军队驻扎下来,半夜时分遵令出发。韩信选派轻骑兵两千人,每人手拿一面红旗,抄小路前进,依靠山势的掩护逼近赵军。他命令士兵说:“赵军见到我军败逃,一定会全部离营来追赶我军,你们趁机赶快冲入赵军军营,拔下赵军旗帜,竖起汉军红旗。”他又命令副将将点心分发给大家,说“今天击溃赵军后,正式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答应说:“是。”韩信又对手下执勤军官说:“赵军已经先于我军占据了有利地势,并据险建立了营垒,再说如果不见我的帅旗和仪仗鼓号,他们就不肯攻击先头部队,恐怕我军到了山路险要的地方就退回去了。”韩信于是派一万人做先头部队,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望见了,都大笑起来。清晨,韩信打着帅旗,带着大将的仪仗旗号,率军浩浩荡荡地前进到井陉口。赵军打开营垒迎击,双方大战了好久。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掉旗鼓,向水边阵地败退。水边阵地开营放他们进去,又奋力作战。赵军果然全部离开营地来抢夺汉军的帅旗和仪仗鼓号,追赶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经进入了水边的阵地,士兵都拼命抵抗,不可战胜。韩信早先派出潜伏的两千骑兵按照韩信的吩咐,等候赵军全部离营追夺战利品的时候冲入赵军军营,将赵军军旗全部拔掉,代之以汉军红旗。赵军无法取胜,又捉不到韩信等人,于是想退回军营,可是看见军营中全部都是汉军的红旗,个个惊慌失措,以为汉军已经俘虏了赵王部下的将领。军心顿时大乱,各自奔逃。纵然赵军将领斩杀逃兵,也无法禁止。汉军抓住时机,前后进攻,大败赵军。
一切事务处理完毕,将领们都向韩信道贺,问道:“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面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今天元帅反而命令我们背靠河水布阵,还说大败赵军后会餐,我们都不信。可是竟然依靠这办法打了胜仗,这是什么原因呢?”韩信说:“其实这个道理就在兵法中,只不过各位没有深入考虑。兵法上曾说‘把士兵置于生死关头,士兵才能奋勇作战,从死中求生’。何况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素受过我严格训练、服从指挥的将士,这就叫做‘指挥集市上的人群去作战’,当时的情势逼迫我必须将将士置于生死关头,使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生存而战。今天如果部署在有退路的地方,大家全都想着逃走,怎么还能奢望他们作战呢!”将领们全都心悦诚服,说:“元帅说得对啊,这不是我们可以想得到的。”
后来,人们将韩信这样部署作战称为“背水一战”,并渐渐成了一句成语,比喻下定决心,进行殊死的搏斗。
四、公而忘私
春秋时期,晋平公想找一位贤德而有才干的人担任南阳县的县令,但心中没有合适的人选,因此他找大夫祁黄羊商议,想请他推荐能胜任之人。没想到,祁黄羊竟不计前嫌,向晋平公极力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
又有一次,晋平公欲寻一位骁勇善战之人担任军中统帅,他得知消息后,便大力推举自己的儿子祁午,对别人的闲言碎语毫不担心。
无论对方与自己的关系如何,只要其符合职位所要求的标准,他都会大力推举,而他推举的人也都很称职,干得很出色,这更说明了祈黄羊善于识人。后来孔子听说了祈黄羊的事例,称赞他推荐人才完全以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质为标准,而不管对方是与自己关系不和的人,还是有血缘之亲的人,确实称得上是公而忘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