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的特征是依据对过去和现在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指出目前的水平、动态、应当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并依据有关理论、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等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为当前的研究提供基础或条件。对具体科研工作而言,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严密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在某种意义上,它起着总结过去、指导提出新课题和推动理论与实践新发展的作用。
文献综述具有内容浓缩化、集中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可以节省同行科技工作者阅读专业文献资料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迅速地了解到有关专题的历史、进展、存在问题,做好科研定向工作。
(二)文献综述的形式与结构
文献综述的内容决定文献的形式和结构。由于课题、材料的占有和资料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多种多样,很难完全统一或限定各类文献综述的形式和结构。但总体上,文献综述的形式和结构一般可粗略分五个部分:绪言、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和建议、参考文献目录。
(三)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对文献综述的质量要求主要有六条:
1.搜集文献应当客观、全面:这点主要是指搜集的文献不应该带有主观、片面的观点,应该尽可能的客观、全面。
2.材料与评论要协调、一致:文献最主要的作用是作为参考性的资料对研究课题进行论证或者提供论证的依据,因此文献本身的材料与评论一定要协调、一致。
3.针对性强:文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主要是针对研究的课题,如果偏离了课题,即使很客观、全面也无用武之地。
4.提纲挈领,突出重点:在全面、客观的基础上文献要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对课题的研究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5.适当使用统计图表:研究方法不仅仅要重视定性分析,还要有定量分析,二者相结合才能有更好的说服力,同样,一定的图表能使课题显得更加形象,在论证上更有说服力。
6.不能混淆文献中的观点和作者个人的思想:在引用文献的时候注意不要混淆文献中的观点与研究者本身的观点,文献主要是支持课题内容,并不代表研究者本身的观点,因此二者不能混淆。
(四)文献综述的步骤与方式
一般情况下,文献综述由五个步骤组成。
第一步,确定综述的选题。做任何一个综述都要首先选好综述的课题,有了课题,才能进行下一步研究。
第二步,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确定课题之后要围绕课题选择相关的资料作为支撑。
第三步,整理文献。选择好相关的文献还要依据上面提到的方法对文献进行整理。
第四步,撰写综述初稿。在准备工作就绪的情况下开始撰写初稿,梳理自己的观点,形成文章的格式。
第五步,修改综述初稿,并完成文献综述。经过对文献初稿的修改,形成文献综述的文章。
内容分析法概述
一、内容分析法的概念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既是一种主要的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和确定总体与分析单位,依据测量和量化的原则,设计能将分析单元的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项目的分析维度(或类别系统),再按照分析维度严格地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抽取样本),把样本转化成分析类目的数据形式,最后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及统计推论。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别是: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二、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内容分析法具有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而有系统的分析,并加以量化描述的基本特征。内容分析法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内容分析法主要采用一种量化的形式来描述研究的现象。
三、应用
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就研究材料的性质而言,它可适于任何形态的材料,即它既可适用于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又可以适用于非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如广播与演讲录音、电视节目、动作与姿态的录像等);就研究材料的来源而言,它既可以对用于其他目的的许多现有材料(如学生教科书、日记、作业)进行分析,也可以为某一特定的研究目的而专门收集有关材料(如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句子完成测验等),然后再进行评判分析;就分析的侧重点讲,它既可以着重于材料的内容,也可以着重于材料的结构,或对两者都予以分析。
相对于其他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适应的范围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前瞻性的教育科研中,内容分析法可以用于对教育及教育研究的趋势预测。在教育史的研究中,内容分析法能对文献的文字风格做出定量分析,从而帮助鉴别文献的真伪。在对现实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同样能发挥作用,例如,可以用它来分析教材的结构,对教材编制的合理性做出定量、定性的分析;也可以用它来分析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错误种类做出定量的描述;还可以用它来分析教师、学生或其他人的各种作品、语言、动作、姿势,对教师、学生等的个人风格、个性特征做出判断。
内容分析法适用内容的一般特征是有能重复操作、被人的感观体验、意义明显、可以直接理解等特征。对于其他不具备这样特点的一般不适合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否则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四、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
(一)研究目标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可用于多种研究目标的研究工作。主要的类型有:
1.趋势分析:主要是对研究课题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推测与分析。
2.现状分析:主要对研究课题现状的分析与总结,描述其现状的特征及问题。
3.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课题的研究,得出比较性的结论。
4.意向分析:主要通过对研究课题进行内容分析,发现课题里包含的意向趋势。
除上述几种目标类型外,内容分析法还可以用于其他目标的研究。
分析单位是指在内容分析法中描述或解释研究对象时,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单位。当分析单位比较大时,常常需要选择一些与其有关的中、小层次的分析单位来加以描述、说明和解释。选择分析单位与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总体密切相关,并以它们作为确定和选择的基础。
(二)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
分析的维度,又称分析的类目,是根据研究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和标准。设计分析维度、类别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采用现成的分析维度系统,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自行设计。第一种方法:先让两人根据同一标准,独立编录同样用途的维度、类别,然后计算两者之间的信度,并据此共同讨论标准,再进行编录,直到对分析维度系统有基本一致的理解为止。最后,还需要让两者用该系统编录几个新的材料,并计算评分者的信度,如果满意,则可用此编录其余的材料。第二种方法:首先熟悉、分析有关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初步的分析维度,然后对其进行试用,了解其可行性、适用性与合理性,之后再进行修订、试用,直至发展出客观性较强的分析维度为止。分析维度必须有明确的操作定义。
设计分析维度过程基本原则:
分类必须完全、彻底、能适合于所有分析材料,使所有分析单位都可归入相应的类别,不能出现无处可归的现象。
在分类中,应当使用同一个分类标准,即只能从众多属性中选取一个作为分类依据。
分类的层次必须明确,逐级展开,不能越级和出现层次混淆的现象。
分析类别(维度)必须在进行具体评判记录前事先确定。
在设计分析维度时应考虑如何对内容分析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即考虑到使结果适合数据处理的问题。
(三)抽取分析材料(抽样)
抽样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界定总体,二是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
1.来源取样:通过对资料的来源进行分析,例如来自什么期刊、杂志、报刊等。
2.日期抽样:以时间为维度,划分一定的范围进行抽样选择。
3.分析单位取样:以不同的单位为维度进行抽样,例如篇、章等。
(四)量化处理
量化处理是把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形式的过程,包括作评判记录和进行信度分析两部分内容。
评判记录是根据已确定的分析维度(类目)和分析单位对样本中的信息作分类记录,登记下每一个分析单位中分析维度(类目)是否存在和出现的频率。要做好评判记录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照分析维度(类目)用量化方式记录研究对象在各分析维度(类目)中的量化数据。
第二,采用事先设计好的易于统计分析的评判记录表记录。先把每一分析维度的情况逐一登记下来,然后再做出总计。
第三,相同分析维度的评判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评判员分别做出记录,以便进行信度检验。评判记录的结果必须是数字形式。
第四,在根据类目出现频数进行判断记录时,不要忽略基数。
(五)信度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进行评判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保证内容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的重要指标。
1.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分析的基本过程;
2.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3.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判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独立进行评判分析;
4.对他们各自的评判结果使用信度公式进行信度系数计算;
5.根据评判与计算结果修订分析维度(即评判系统)或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6.重复评判过程,直到取得可接受的信度为止。
(六)统计处理
对评比结果(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描述各分析维度(类目)特征及相互关系,并根据研究目标进行比较,得出关于研究对象的趋势、特征或异同点等方面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