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16405800000002

第2章 概论(2)

从对管理发展的历程和管理理论的不同观点中可以看出,尽管人们对管理有不同的阐释,但从总体和发展的角度而言,管理不仅是实现目标的一种结果,更是为了实现目标运用各种策略的一种过程;管理必然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但必须动态性地把握管理的标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管理不仅是对物、时间、信息的管理,更主要是对人的管理,是通过对人的有效管理达成对物及其他因素的管理;管理的目标除了是将时间和空间及相关活动做最佳的安排、协调与运作,还包括组织目标的达成和个人心理的满足。可见,管理早已越出了“管束”的界限,超出了控制的范围。正如《管理的变革》作者所描绘的:“在新型组织中,自我管理型的网络组织会自行发展,管理的作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划和预算、组织和人事、控制与解困,而是预测、协调和激励。”管理从注重控制演变为关注生长,被誉为“任何组织的一个生长功能”,“是知识社会的一个生长器官”。

(三)管理的定义

国内对“管理”通常作三种解释:一是“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二是“保管和料理”;三是“照管并约束(人或动物)”。“管理”一词的英文为management,它的词根来自意大利语maneggiare,在16世纪的意思是驯马,后来到了18世纪早期,它的意思是诡计和骗术。根据《韦氏新国际词典》(Webster’sNewInternaionalDictionary)的解释,“管理”的拉丁文词是manus,是“手”的意思,而主人的手在早期的管理历史上是重要的权力之源,因而也就是指处置方式,后来又引申为控制和指使、使人服从、小心处理及执行业务以达到目标等多种含义。不过,随着社会的变迁,管理也不断发生变革,人们对管理的概念也会做出不同的表述。

三、课堂管理的含义

了解了课堂和管理的历史发展及相关理论,我们发现,对不同的人而言,课堂管理便具有不同的含义。从上述分析中至少可以概括出下列四种:课堂管理是为实现课堂活动目标所运用的一种程序;是协调课堂中个体和团体各种关系的一种决策;是处理课堂活动中各种矛盾与冲突的一种活动;是促进课堂生长的一种特殊器官。

上述四种对课堂管理的概括总体上体现出两种倾向:一是强调对学生的监督和控制,以使学生遵守纪律和规范,体现的是老师或者是学校对学生的控制;二是强调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让他们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前者重在控制与维持,后者重在激励与促进。

通过对课堂和管理的多方面了解,可以得出,课堂不等于教室,管理也不等于控制。而课堂管理则主要是指教师为了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对于课堂活动的参与与合作的运作方式及相伴而生的所有行为。

课堂管理行为的划分

通过界定课堂管理的定义可以发现,课堂管理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因此,对课堂管理行为可以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划分。

一、目标导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组织管理的首要环节是确立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并恰当地对目标陈述,同时对目标达成后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测、反馈、矫正,以此来实施对课堂教学的定向调控。对教学目标的调控,一方面是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依据课程目标,自上而下地进行;另一方面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关注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自下而上地展开,这中间涉及到国家“法定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协调,儿童当前需要与终身学习要求的协调,学科知识体系与学生认知方式的协调,认知目标与情感态度目标的权衡,教学的内在发展价值与外在工具价值之间的抉择等诸多关系的处理。说到底是一个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之间相互适应的问题,是一个课堂管理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二、激励与强化

激励与强化是指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维持。激励主要指向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内在需求、学习动机的激发过程。它与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自我调节能力、教师的期望、学习成绩的评价等因素密切相关。强化主要指向个人的外在行为,它是增加学生各种课堂行为重复出现、持续出现可能性的过程,这种行为一旦重复出现,就有可能被强化。课堂强化是对课堂理想行为、正面行为的强化,有利于学生课堂气氛的调动,有利于良好气氛的维持,是教师课堂管理必须掌握好的一项技能。

三、组织构造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传统的班级制度主要是根据学生年龄、知识水平的不同,将学生编成固定的班级,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标准、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分科教学,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它具有高效、节约资源、整齐划一、“批量生产”的特点,直至今日,仍被视为最经济的教学制度。同时,它不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压抑个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的缺陷也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因此,有必要对班级组织进行改良,重新构造(而不是取消),包括改革单一的集体授课、同步学习方式,将全班同步学习与分组学习、个别学习、个别指导等基本组织形式交替运用,扬长避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单一的按学生年龄阶段编班,自然升级的组织方式,尝试按学生兴趣、能力水平、特长灵活编班,动态管理,分层教学;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己编制课表,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进度,有差别地学习等。

四、课堂秩序

“杂乱”是因为“无章”,“有条”才能“不紊”。只有“遵守规则”,才能“秩序井然”,课堂教学中的“序”,包括时间序、空间序,更要有社会秩序,有序,才有效率;但并不是有序度越高,效率也就越高。高度绝对的有序将使教育教学系统失去应有的自由度与灵活度,失去应有的随机性、应变性,最后走向死板僵化。因此,课堂秩序的管理要有个适度的问题,需讲究一定的艺术,它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

1.时序设定

一节课40或45分钟,在一节课之中,如何有效的发起,如何顺利的展开,又是怎样圆满的结束,这里存在着各个环节先后顺序是否合理的问题,还涉及到时间分配是否经济、合理。它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成绩密切相关,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2.课堂规则

课堂秩序是建立在明确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没有明确的课堂规则,就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可见,课堂规则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课堂规则的分析不仅要着眼于它的条文内容是否合理、全面,而且要考察它如何生成、如何执行、执行的效果如何。

3.违纪行为的矫正

课堂违纪行为主要是指那些不遵守课堂规则,不能正常与人交往或参与课堂学习的行为。它在中小学课堂上带有相当的普遍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在上课期间不遵守课堂秩序而出现的违纪行为,各种违纪行为的出现将不同程度地干扰教学的进程,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教师要有效地加以制止,以促成学生参与正常的课堂学习。

五、教师的领导方式与课堂气氛

在整个课堂管理过程中,有的教师习惯以领导者的身份和权威决定一切教育教学,如学习计划、目标,并控制学生的一切行为,以显示或证实自己的权威性,造成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压抑和紧张,表现为教师过于严肃,学生谨小慎微。而有些教师作风民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对待,倾向于与学生一起共同设立学习目标,拟订学习计划,师生间经常讨论交流,共同维持课堂秩序,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轻松,表现为教师和蔼可亲,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课堂气氛的不同,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个性的发展、社会化的进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考察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行为,可以从教师的领导方式与课堂心理气氛的调查人手。教师作为学生群体的领导者,有自己行使权力、发挥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领导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心理气氛。现代管理科学要求我们学会利用集体学习的动力,变消极抑制为积极引导,创设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活跃、熟练的信息交流技能、积极的社会性情感的课堂心理氛围,寻求最佳的教师领导方式。当前,我国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决定性意义。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因此我国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课堂管理的变革。如果没有课堂管理的变革,仍沿袭旧的认识和课堂管理模式,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维持和控制为主导的传统型课堂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并严重影响现代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新世纪人才的塑造。为此,教师必须摒弃自己严格固守的演讲式授课方法和传统的组织方式,要吸收先进思想,重建课堂管理理念,构建新的课堂管理模式,让课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尊严、智慧和爱的力量,创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