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16405800000009

第9章 课堂管理行为的具体操作(2)

另外,还可以运用其他的方式来进行课堂管理,例如教师运用语调的抑扬顿挫也可以调节课堂氛围。高低快慢的表达节奏,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强化教学内容。有时,还可动用片刻“沉默”来引起学生注意。当然,这些方法都应服从于教学内容的表达需要,教师要灵活运用。

控制课堂行为的四条途径

控制是一种过程,一个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内外部的各种变化来进行多次调节,使系统始终处于某种特定状态。由教师、学生及环境等因素构成的课堂教学这一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动态系统中诸多因素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调节课堂中出现的“离轨”行为,使课堂教学保持在实现教学目标的正确方向上。

一、练习的控制

(一)练习范围的控制

一节课就是一个系统,它有自己的目标,练习的范围就是应限制于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中,并充分考虑这些练习与该单元的关系,体现出练习的序和位。

(二)练习的难易控制

练习的难易应该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材的难易程度。首先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过难或过易都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目的,反而会破坏已建立的知识结构;其次还须考虑教材内容,超越或落后于教材的做法只能偏离正常教学轨道,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三)练习速度的控制

速度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益处很大,现代教育学研究证明:好成绩=优良的基础知识+速度。速度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控制练习速度,规定单位时间内应完成的练习量,对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以及学生将来毕业后参与竞争都有深远意义。

二、教学信息反馈的控制

反馈就是教师把教学信息作用于学生后产生的真实信息再输送回来,并对教学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

(一)反馈信息必须是正确的

反馈首先就要确认信息的正确性。巴甫洛夫的刺激学说告诉我们:第二次刺激的强度优于第一次(倒摄抑制规律则要从反面说明)。因此反馈的信息(讲解、作业或订正)应以教材为依据,既要正确又不要超越学生现有水平。

(二)反馈信息必须是简洁的

学生在练习中很容易出现错误及方法不当,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而反馈的内容则应体现出科学性、简洁性。反馈的信息比上一次输给学生的信息要更为明了,更能直接解决问题。

(三)反馈信息必须是及时的

反馈信息不仅要简洁,还要及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所以,要反馈的信息应在学生的大脑神经通道上的原有知识痕迹还未完全消失之前进行。及时反馈能强化学生正确的知识,而间隔太久的信息反馈,不利于建立正确的知识结构。

三、教师的自我控制

教师的自我控制主要针对的是讲授过程中的控制。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是凭借讲解、板书、教具等方式向学生发送信息,学生则是利用自身的感官来接收信息。教学信息经学生大脑处理后,学生则以各自的表情、语言、动作将教学效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讲授同时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和机智来捕捉学生反馈信息,以随时修正讲授速度及方式。

(一)教学主观性的控制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教学中偏离正常轨道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离轨”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自身的失误现象造成。因此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板书科学、举例生动、表述精要、作图清晰,切忌东擦西抹、见缝写字,或写错、说错,或手口不一,教师要从主观上控制课堂的教学秩序。

(二)教态的控制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态至关重要,教态的好坏影响课堂教学的组织。课堂教学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联结是指一定的刺激必然引出一定的反应(即:S—R)。教师的讲授方式能刺激学生而唤起某些反应,教学中教师是信息的发送者,具有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随心所欲、海阔天空、目中无人或过于滑稽的教态(S)只能引起学生离轨的行为(R),这对维持教学系统的有组织性是非常有害的,必须加以控制。

四、纪律控制

控制纪律不是教师和学生为了控制对方而采取的手段,课堂纪律是教师和学生及学生间所相互影响的结果。纪律的波动会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两个系统对教学信息的输入、接收和反馈,因此课堂纪律必须由师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一)增强学生的相对独立性

在班集体中,学生既是成员也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如果学生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指令,他便失去了相对独立性。而当把学生分为3~5人一组,让他们在小组中自由围绕教学任务活动会比全班集体活动更能吸引住学生,纪律就会相对易于控制。

(二)创设和谐的师生交往

和谐的师生交往是有效地控制纪律的关键。无论个人还是集体,师生间的热情融洽的关系是建立良好纪律的基础,这种关系是保持良好纪律的主要媒介。在整个教学控制系统中,师生间信息交流越频繁,越能使系统维持稳定,整个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就越能保证。

控制课堂行为的五种有效方法

从信息和控制的角度来看,知识就是一种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则是控制论中常见的“闭环控制”关系。教师的任务就是全面控制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课堂控制的含意和做法有以下五点。

一、环境控制法

环境控制法的目的在于维持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学习兴趣。针对小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教师控制教学环境,就是不断变换刺激的角度,或经常给学生以新的刺激。简便易行、效果比较明显的方法有两种——悬念和讨论。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除了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外,还有许多其他作用:其一,与新课有直接关系,学生要想知道结果就必须认真听讲;其二,让学生进一步熟悉逆运算的思考方法。由此可见,悬念在教学中的潜在功能值得我们细心地挖掘和利用。运用讨论发挥特有的教学功能也是一种控制,讨论可以促使学生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贵的思维火花,经常在讨论中产生,将一个问题的讨论伸展开来,将涉及许多知识、思想和方法,这是难得又生动的综合课。

二、行为矫正法

运用行为矫正法进行课堂控制,矫正行为问题,其具体步骤如下:

(一)观察课堂,记录学生课堂行为的优缺点

观察课堂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客观地对课堂进行观察,认真详细地记录某个需要行为矫正的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破坏性行为和教师对这种行为的具体反应;其次,按同样格式记录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中该生的符合课堂规则的行为及教师对这种行为的具体反应;再次,对上述两个记录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找出学生行为与教师反应间的特定的模式,查明教师反应与学生两种不同行为间的关系。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出发,认为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是儿童的需要之一,如果不能以正当的途径引起别人的注意,那么他就可能会选择课堂中的破坏性行为;儿童的行为是习得的,是各种强化物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改变儿童的破坏性行为,就要改变原来对这种行为的强化方式。由此观之,学生的破坏行为是因为他觉得当他采取行为问题时才能引起教师和全班同学的注意,显示自己的力量,而当他遵守纪律时却得不到应有的奖赏。

(二)查清强化物,并检查教师自身行为所产生的强化作用

强化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必须查明影响学生行为的强化物的种类和性质。研究表明,学生破坏性行为的动机之一是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惩罚会削弱某种行为,而奖励则加强某种行为。然而,这种惩罚和奖励只有与学生的感知相一致时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否则消极的强化也可能带来对破坏性行为的奖赏。所以,教师要检查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强化作用的性质,因为,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原属于惩罚性质的强化在某个学生看来则可能是一种奖赏。例如,对一个试图以破坏性行为引起同伴和教师注意的学生来说,教师课堂中对他的大声责骂正符合他的心愿,这样对教师来说属于消极的强化,对这个学生而言则成了一种奖赏,行为问题会越发严重。

(三)矫正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