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交流沟通不短路(名师解惑丛书)
16406700000010

第10章 交流沟通中的礼仪(1)

社交,这是现代生活的需要,是现代人人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要搞好社交,必须懂得与讲究社交礼节。

古人说过:“先学礼而后问世。”就是说,人在踏入社会之前必须先把礼节学好。讲究交际礼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中,自觉遵守表示相互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恰当运用交际场合惯用的形式。

在社交生活中,人们把讲究礼节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个人而言,则是衡量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

我们所要说的交际礼节,是日常生活中所经常接触到的,并不奥秘,也不复杂,是今天社交活动中所通用的新礼节。

见面介绍的礼仪

(一)如何打招呼

与熟人遇见,一定要打一声招呼;即使双方是一面之交,也不应毫无表示。漫不经心的习惯在无意间会造成无礼的行为。心不在焉的人正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听不到别人招呼他的声音,看不见别人要与他交谈的举动,他们与朋友在路上擦身而过却视而不见。如果你是大艺术家,自会有人对你的行为作浪漫的解释,否则,你的朋友难免感到懊恼。

一个善于交际的人遇到熟悉的人就打声招呼点点头或笑一笑,而不冒险冷淡一位可能是自己认识的人。

在公共场合遇见熟人,比如剧院、餐馆、商店等,只要不影响旁人,你自然可以与熟人寒暄交谈。但在看电影或文艺演出时就不要寒暄了,否则会影响别人。如果双方相距过远,比如说隔着马路,不叫喊便无法谈话时,不如微笑招招手算了。

年轻人要主动向长辈打招呼,男士应主动向女士打招呼。

彼此见面时最简单的问候语就是“你好”。或根据早晚时间说“早上好”、“晚上好”等。有些人在见面时使用“早安”、“晚安”、听起来有点矫揉造作不自然,还是以不用为好。如果是熟人,你就按平时的称谓招呼一下也是可以的,如“老王”、“小李”、“丽丽”等等。此外也可以再加上一两句评论天气好坏之类的话。同辈之间用点头代替语言也不失为一种友好表示。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人们见面时总爱问:“吃了吧?”“还没睡?”路上相逢便问:“上哪儿去?”“干什么去了?”等等,这种提问式的问候如果用得恰当可以表示出对对方的关心,但很多人不分地点、时间、场合问人家“吃饭了没有?”等等,结果往往使对方啼笑皆非,弄得很尴尬。所以,这种问候方式不能作为通用的一般方式,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分清时间和场合。如果你觉得这样太麻烦,那就干脆说声“你好”算了。

(二)握手的方式

握手是一种通用的礼仪方式,多用于见面致意和问候。人们彼此之间通过介绍相互认识,以握手表示友好和愿意与对方见面的心情,以便更多的交谈和更深入的了解对方。对久别重逢的友人以握手表示对对方的关心、问候和亲近之意。人们之间经介绍、相识到交谈之后,或朋友来访之后告别时,一般都以握手表示感谢对方、保持联系、欢迎再来的心情。

在见面致意和问候之外,握手还是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比如某人在工作中取得了成绩,同事们可握手向他表示祝贺,他也可以采取握手的方式向前来祝贺者表示感谢。

握手时,双方应先打招呼或点头示意,然后是相互握手,寒暄致意。关系密切可边握手边问候,时间也可长一些。初次见面者,则应听完介绍之后轻轻地相握,握一下即可。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握手,上身应稍稍前倾,以双手相握,表示尊敬;男士与女士握手,往往只需握一下女士的手指部分或轻轻地贴一下;女士与男士握手,只需轻轻地伸出手掌。

握手的的方式需要根据握手人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各种条件来确定。一般地,握手的基本规则是:主人与宾客握手,主人应先伸出手来,宾客待主人伸出手后,方可伸手握之,年长者与年轻者握手,年长者应先伸出手来,待年长者伸出手后,年轻者方可伸手握之。身份高者与身份低者握手,身份高者应先伸出手来,身份低者方可伸手握之;女士与男士握手,女士应先伸出手来,男士方可伸手握之。

(三)介绍的方式

介绍是社交场合中彼此了解的基本方式。通过介绍,可以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以便更好地交谈,更多地沟通和更深入地了解。

根据对介绍方式的划分,我们就其中较为重要的,并经常使用的几种方式进行分析,以期掌握不同介绍方式中的具体方法。

1.自我介绍

在有很多人交谈或聚会的场合,如果你要和一个不相识的人谈话,首先应该做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时,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姓名、身份和单位等,同时递上事先准备好的名片。如果见面双方,一方是主人,一方是宾客,则作为主人一方通常应主动打招呼,以示不但知道客人来访,而且表示高兴与之会见。

如果你应邀参加一个宴会,因来迟而未被介绍,这时应该一边道歉,一边做自我介绍,以方便交谈,避免尴尬的局面出现。

在其他社交场合,如果没有人对在场者进行介绍,而又彼此不太熟悉,主持者或有关人士就应该提出建议,“请大家自做一下自我介绍”。

2.别人介绍

别人介绍,是指在社交场合,由别人将你介绍给别人。这种情况对于身份高者、特邀嘉宾等是经常碰到的事情,以个人身份出入社交场合与某些人相识时,也经常由他人来做介绍。

由他人做介绍,自己处于当事人之中,如果你是身份高者或主人等,听他人介绍后,应立即与对方握手,表示热情、欢迎、很高兴认识对方等意;如果你是身份低者或宾客等,当未被介绍给对方时,应耐心等待,当将自己介绍给对方时,应根据对方的反应来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对方主动伸手,你也要及时伸手;对方愿意交谈,你应表示高兴交谈;对方让你稍等并表示歉意,你应说,“没关系”,并耐心等待。

介绍时,除女士和年长者外,被介绍者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会议桌上可不必起立,这时,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相距近者可握手,远者可举起右手致意。

3.为别人介绍

帮他人做介绍时,介绍人处于当事人之外,因此,介绍之前必须了解被介绍双方各自的身份、地位等。在介绍时,要坚持受特别尊重的一方有了解对方的优先权的原则。也就是说,先向身份高者介绍身份低者;先向年长者介绍年轻者;先向主人介绍来宾;先向女士介绍男士;先向先在场者介绍后到场者。

介绍时手势动作应斯文。无论介绍哪一方,都应手心朝上,四指并拢,拇指张开,指向被介绍的一方,并向另一方点头微笑,并做介绍。切忌伸出手指指来指去,尤其对身份高者年长者更要注意。必要的时候,可以说明被介绍的一方与自己的关系,以便新结识的朋友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

4.集体介绍

集体介绍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一个人介绍给大家;另一种是将大家介绍给一人。前者适用于在重大活动中对于身份高者、年长者和特邀嘉宾的介绍,介绍后可让所有的来宾自己去结识这位被介绍者。后者运用于非正式的社交活动中,使那些想结识更多的、自己所尊敬的人物的年轻人或身份低者满足自己交往的需求,由他人将那些身份高者或年长者介绍给自己;也适用于正式的社交场合,其主要领导人对其特殊下属(如劳模,有突出贡献者)的接见;还适用于两个处于平等地位的交往集体的相互介绍。

交际与交谈

(一)谈话的基本礼节

在任何社交场合,坦诚都是交谈的基础。只有开诚相见的谈话才能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气氛才能融洽。

谈话时,双方应相互直视对方的眼睛,相互倾听。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更不要看书看报,或者面带倦容,哈欠连天。也不要做一些不必要的小动作,如玩指甲、弄衣角、搔脑勺等等,这些动作显得猥琐,也不礼貌。

与人交谈时要尽量让对方把话说完,不要轻易打断或插话。万一需要插话或打断对方时,应先征得对方同意,用商量的口气问一声:“请等等,让我插一句”,“请允许我打断一下”,或者“我提个问题,好吗?”这样可以避免对方产生你轻视他或不耐烦等不必要的误解。

如果是许多人在一起交谈,讲话的人不能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其中一两个你熟悉的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倾听的人除了特别注意正在说话的人之外,你的目光也应偶尔光顾一下其他的人。应该使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要尽让两三个人说话。对于比较沉默的人亦应设法使他开口,比如问他:“你对这件事怎么看?”或“你有什么看法?”等等。

(二)学会交谈

交谈不是只是发泄自己感想和情绪,而是一种合作的程序。各种年龄、各种职业、各种地位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趣味,都有不同的语言和习惯。因此,在交谈中选择什么样的话题,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口吻应当有所不同。这样大家才能感到都是“自己人”,否则便会产生无形的隔阂。比如,对未婚青年不要谈育婴问题,不要和艺术家谈怎样理财等等。

如果你缺少博学的知识和控制谈话的能力,你可试着从对方的话语里找出他的兴趣所在,让他对自己有兴趣的题目发表看法等等。一般说来,一个人感兴趣的东西,多是他知识储备中的精华部分。即使你原无此兴趣和爱好,又何妨不听一听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呢,而且说不定你就会对这些爱好发生兴趣。

(三)就地取材

拜访亲友或有求于人总要先寒暄几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则会给人无事不登三宝殿之嫌。如果场合适宜,说几句“今天天气真好”之类的话倒也不错,但如果不论时间、地点一味是天气如何如何未免有些滑稽。最好还是结合所处的环境顺手牵羊,就地取材来引出话题。如果是在朋友家,不妨赞美一下室内的陈设,比如问问电视机的性能如何,谈谈墙上的画如何出色等等。这样的开场白并非是实质性的谈话,主要是使气氛融洽。因此,你评论某件东西不宜用挑剔的口吻,要多用“这房间布置得不错呀!”“这幅画映衬着花瓶,配起来很好看”之类的话语。总之,采用赞美的语气,是最得体的办法。

(四)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是谈话成功的一个要诀。在你倾听对方谈话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与说话人交流目光,适当地点头或做一些手势动作,表示自己在注意倾听。

2.听者应轻松自如,除非对方在讲一件骇人听闻的消息。你应不时表示“哦”、“嗯”等等,以引起对方继续谈话的兴趣。

3.通过一些简短的插语和提问,暗示对方你确实对他的话感兴趣。或者启发对方,以引出你感兴趣的话题。

4.善于从别人的话语里找出他没有能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避免产生误解。也可用一两个字暗示对方,说明你不但完全理解他的话,甚至和他趣味相投。

5.不要急于下结论,过早表态会使谈话夭折。当然,如果你不喜欢对方的话题,那你就应设法巧妙地转变话题,但不要粗鲁地说,“哎,这太没意思了,换个题目吧”。

(五)学会引导话题

提问是话题展开、引导或转换的一个好方法。提问有三种功能:一是通过发问来了解自己不熟悉的情况;二是把对方的思路引导到某个要点上;三是打破冷场,避免僵局。

提问首先要注意内容,不要问对方难于应付的问题。比如超出对方知识水平的学问、技术问题等等,也不应询问人们难于启齿的隐私,以及大家都忌讳的问题等等。

其次是注意提问的口气。查户口式的一问一答只能窒息友善的空气。提问的人应对发问进行方式设计。比如家中来了一位东北客人,你若这样问:

“你是东北来的吧?”“你刚到北京吧?”“东北比北京冷吧”等等,对方恐怕只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是”。这不能怪客人不健谈,而是这种笨拙的发问也至多能回答到这个程度。如果你换一个问法:“这次到北京有什么新的感触”?“东北现在建设得怎么样?有什么新闻?”等,这样的话,对方不但可以介绍一些你所不了解的新鲜事,还会使客人充分叙述自己的感受而使空气自然融洽。

如果你提的问题让对方难以回答,或不愿回答,不宜生硬地追问或跳跃式地乱问,要善于调换话题。如果对方仅仅是因为羞怯而不爱谈话,那你就应先问点无关的事,比如问问他工作或学习的情况,等紧张的空气缓和了,再把话题纳入正轨。

(六)发言前要深思熟虑

有很多人虽然经常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但从不注意自己的谈吐,他们常是心不在焉地胡乱议论,从不想想他们在讲些什么,为什么要讲,怎么讲等。讲话不思考,无准备,或文不对题,无的放矢,给人以浅薄之感。

比如一位母亲和一个未婚男士讲述她婴儿的种种调皮和儿语,使对方十分尴尬。或者是一个年轻人不断谈论自己的父亲的权势,这不但使听者厌烦,而且会引起对方对其夸耀对象的反感,反而使其热爱的人的名誉也受到不公平的影响,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所以,在要说话之前,应对自己所要说的话稍作思考。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知己知彼,即一方面对自己的性格、脾气、心境有个正确的估计,设置自我“警戒线”。同时对对方的个性、爱好兴趣等有个概略的了解。二是对谈话本身有所准备。即谈话的内容、提问的方式、语言、声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