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交流沟通不短路(名师解惑丛书)
16406700000003

第3章 社会人际关系(3)

(五)正确面对不良的情绪

面对不良情绪,要学会正确对待,客观分析不良情绪的产生原因,不以偏概全,寻找困扰自己情绪的因素,找出矛盾化解方法。善于疏泄,使紧张、激烈的情绪轻松、缓和。方法有:倾诉,向师友亲属诉说烦恼和忧虑,或写日记;痛快地大哭一场;剧烈地活动,如打篮球、踢足球;发泄,在郊外进行“喊叫疗法”,大声呼喊。学会克制、忍让,当与别人发生争吵时,采取“冷处理”,主动撤离争执现场。积极的自我暗示,包括内心语言暗示,如默念“冷静些”、“别发火”、“沉着些”、“理智些”、“宽容些”等;书面语言暗示,在床头前,办公桌玻璃板下面,放置警言警语,如“三思而行”,“无为而无不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

(六)培养健康积极的爱好,保持健康积极的的情感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意思是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也有三种。喜好调节适度的礼乐,喜好讲说别人的优点,喜好广交良友,是有益处的。喜好骄傲,喜好闲游,喜好过度的宴饮,是有害处的。”多听高雅健康的音乐,学习待人接物的方法,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愉快的情感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形成气候。坏的习惯诸如骄傲自满、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饮食无度,调嘴学舌,搬弄是非,玩世不恭,见钱眼开,虚无缥缈,低级下流等必然伴生消极的情感。若在这种情感下生活,那是自暴自弃,自轻自贱,自我否认存在的价值。

社交中的认识偏差的纠正与观察

(一)认识印象偏差的纠正

社交中无论初次印象还是总体印象,由于心理活动受自身诸多情感因素的干扰,容易影响交往认知的客观性。社交心理学需要弄清影响人认知有哪些因素,以及如何防止和纠正认识偏差。

晕轮效应是指客体所赋予的特征或品性十分突出,犹如给人罩上了色彩斑斓的光环,使人产生好感或敬畏。晕轮效应与人的认识浮浅有关,出现以偏概全现象,光环掩盖了对本质的认识。

晕轮效应最普遍的一种的是相貌晕轮,如一些人正是借着堂堂仪表,乔装打扮,四处诈骗,连连得手;公共服务场所、商店、酒家、宾馆、车站等服务人员也经常以貌取人。

晕轮效应还有一种表现是名人效应。当人有歌星、明星头衔时,常倾倒少男少女,形成追星族;当人有博士、硕士头衔时,就使低学历者敬畏三分;当人有教授、专家、大师、鼻祖头衔时,就能形成一种无形的等级与权威。

对晕轮效应造成的作用还应注意两点,一是交往中对人应全面了解,避免以貌取人,在有头衔的人面前,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坚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可以行行出状元。二是利用晕轮效应来造成美好的初次印象,创造良好活动气氛。

首因效应是指因为输入信息的先后次序不同而产生的一种认识偏差。如介绍一个人,先说他的缺点再说他的优点,与先说他的优点再说他的缺点效果不一样,这是因为人最先获得的信息,易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同时介绍人安排的先后次序,也易使人产生主次不同的感觉。

近因效应是在人在社交中新近发生的事对人产生的一种认识偏差。这种认知偏差造成的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对往事记忆信号会逐渐减弱,而新近获得的信息,信号尚未衰减,记忆保留较多。如单位年终考评,新近违犯纪律或有过失的人,或新近受到表彰的人,他们的鉴定都会因最近的表现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前者近因失误,评价大打折扣,后者近因进步或取得成绩,评价反而提高。

刻板印象是以不变的观点或固有认识来对待他人而产生的认识偏差。如以职业看人,个体户可能被认为是奸商;知识分子被认为文质彬彬;文艺工作者被认为思想生活比较解放;劳改释放的人就难以改过自新等。

刻板印象的形成一般是来自对一类人的认识,实际交往中如果不详加考察,就可能造成严重失误或错误。一方面可能影响一类人,危害安定团结,譬如个体户确有奸商,但并不是所有的个体户都是奸商,把奸商作为整个个体户群体的形象,会造成社会误解和矛盾;另一方面,如果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透过现象看本质,将个体与群体混为一谈,那么刻板印象可以成为被利用的武器。

知觉差异是说不同的知觉者,由于对信息需要的标准、程度不同,看待同一认知对象的感觉存在一定的差别,同样的信息对甲产生灵敏的刺激,对乙则无所谓。如老师批改试卷,有的老师特别看重字是否写得认真工整,字太潦草,成绩就会受影响;有的老师对字体则要求不严。有的老师可能喜欢听话的学生;而有的老师却喜欢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哪怕这种学生有时某种程度上冒犯了自己,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同一信息对不同的人可以产生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刺激,信息感受灵敏度取决于本人的价值标准。

投射效应是说用自己的心理来猜测或解释别人的心理。投射效应可分为正向投射与负向投射。正向投射,是把别人看得很好,有时可能估价过高;负向投射,是把别人看得不好,有时可能估价过低。

从认识论上看,投射效应属于类比思维,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交往中人们经常这样类比。类比思维的结论具有或然性,既可能对,也可能错。因此,要承认人际交往中这是一种必要的方法,可以使人获得新知和朋友,同时也要懂得类比结论是可能出错的,要认真对待,尽可能使认识趋于客观。

移情效应是说将自己的即时情感、情绪,作用于对象。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人高兴时,对别人就比较随和、顺心,态度也好;当人不高兴时,情绪不好,表现为不耐烦、言语生硬,甚至与人争吵。移情效应对交往可提供两点启示:一是在社交中,每个人对情绪都应该有适当的自我控制能力,避免迁怒于人,搞糟人际关系;二是在人心情不舒畅时,要善于察言观色,根据交往深浅,或给予宽慰解忧,或及时撤离,防止争吵或闹成僵局。

(二)观察

观察是说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去仔细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获取感性材料。无论初次印象还是总体印象,其认识层次的深浅,取决于观察。交往中的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直接通过感官考察客体的方法,它直观生动,但有局限性;间接观察是通过看材料看档案、民意测验、听取汇报等获取客体信息,它简明扼要,理性成分多,但缺少形象性、亲知性。能否全面、正确、细致观察的能力称观察力,提高观察力要靠培养、学习和实践。

1.观察首先要避免过于主观

所谓主观性就是在看问题时不客观,看人看事只凭主观印象、主观感觉不顾客观实践。社交中仅凭间接经验和先前经验是不可靠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每个人都在社会环境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先进可以变为落后,后进可以变为先进。观察有赖于积极的实践,理性认识有赖感性认识,“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2.观察应该避免过于片面

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例如,只看见别人的缺点,没看见别人的优点;只看重人的长相,不了解人的能力;只计较人的性格,不了解人的品质等。片面性的毛病是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就难以准确地认识人、了解人。人们彼此间和谐相处,应求大同存小异,多注意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善意指出缺点。

3.观察应该避免表面性

所谓表面性就是只看客体的表面现象而不看本质,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采集一些信息,就认为对他人形成了客观的印象。晕轮效应就是表面性作祟。有个民间故事叫走马看花,一个媒婆精心安排促成了一件婚事,男方骑马经女方家门相亲,女方倚门闻一朵鲜花,双方一见彼此很满意,拜堂后,女方发现男方是瘸子,男方发现女方是歪鼻。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说明社交中,粗枝大叶的观察作风是会带来严重失误的。

4.培养反复观察的好习惯

交往中为了保证感性认识是可靠、全面的,对人的观察必须多次重复进行,否则难以分辨偶然的,特别是短暂、瞬时的现象。例如:一次戈廷根心理学会议上,突然从门外冲进一个人接着后面追进来一人,两人在会场中央混战并打响一枪,这两人又冲了出去,共约20秒钟。此事乃事先安排,全部录了像。会议主席请与会心理学家写出目击的经过。共提交报告40篇,仅有一篇主要事实的错误少于20%,其中14篇错误为20%~40%,25篇错误大于40%。有20篇以上的报告中,10%的细节是臆造的。不少心理学家做过类似实验,结果大体相同,说明一次观察是不可靠的。

格言小语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一极乐法。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