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名著之旅——谋略之旅
16409600000015

第15章 三十六计

作品概述

概括: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

入选理由

《三十六计》堪称是我国传统兵家文化百花园中一朵久艳不衰的眩目奇葩,是中国古代智慧谋略宝库里一件精美妙绝的作品。

背景搜索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据有关书籍介绍,《三十六计》没有真正的作者。之所以没有固定的作者,要谈到三十六计的来历。三十六个计谋,大部分来自孙武的作品《孙子兵法》中,是由后人在研读《孙子兵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其中战例则有国内外各处的。另,部分计谋则来自后人对部分近代或当代战役想出来的。所以《三十六计》的著作过程经过了许多年代和许多人的智慧结合,没有单一或固定的作者。

作品快读

在我国几千年来蔚为大观的兵学著作的长廊中,《三十六计》无疑是兵家谋略中最具实用性、启迪性和指导性者之一,它对谋策智术较高层次的逻辑演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建树。因此,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横断与纵深的影响已经大大超乎军事范畴,而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价值、文化精神、人生涵养、处世态度都无不构成了深层的熏染和扩散。

首先,从军事谋略的角度来看,《三十计》是一部以突出强调对战计谋为重点内容的系统之作。

该书“总说”中讲:“数中有术,术中有数”,这可谓是长期以来“三十六计”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因素。我们一般认为,“数”是针对客观现象而言,而“术”则是主要反映主观方面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而“三十六计”恰恰比较娴熟地把握了这种丰富而深刻的辩证关系,将之提升到较为系统化,具有较高自觉程度的层次上,灵活多变地把矛盾对立因素的相互转换规律有机地运用在计谋的筹划运作过程中,继而揭示了“机”在临战决断中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命题的核心便成为贯穿整部《三十六计》的最高原则,也体现了对战谋略的精髓所在。

众所周知,战争是人类社会充满暴力色彩、带有明显政治、经济等功利目的的军事活动。不过就战争本身而言,主要集中表现的是手段的运用。在战争领域,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段综合的施展,最终迫使对手屈服。诚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一再表明,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是由战争双方所代表的集团利益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承认“义战必胜”的千古铁律,但这仅是就战争的最终结果而言的,具体到战争中的实际运作,则战争自身所涵的特殊规定性便凸显出来。它要求参与战争者必须表现出相应的领导素质与指挥才能。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中国自兵家鼻祖率先提出“兵者诡道”之说后,整个传统的兵家谋略思想便确立了千古不易的主体脉络,从而合乎逻辑地将“诡道”视为兵谋思想的一个首选原则,因而才有《三十六计》这样一部堪称是集具体诡道大成之作的问世并大畅其行,使我们有幸从中了解到各种恢诡奇谲、光怪陆离的“机”会,各种稍纵即逝、难于捉摸的“机”会,各种虚实相因、奇正相倚的“机”谋所映衬出的多姿多彩的战争景观。

其次,从文化价值角度来看,《三十六计》已经是中国自古以来洋洋大观的智慧谋略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千百年来从政治原则到人生取向,“三十六计”无不深刻地楔入了中国人价值观念的核心。

以与兵谋相关密切的政治权术为例,后者的诡诈程度显然更为圆滑精致,但其大量得益于前者却是不争的事实,故而不难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舞台上之所以能够演出的无数令人瞠目叹奇的悲喜剧,大概其中有不少可归入“三十六计”之中,作为精采绝伦的范本聊供后人欣赏。而且,《三十六计》是以《易经》作为注释的首要依据,仅此一点便反映出十分强烈的政治意图与目的性。毋庸讳言,《三十六计》的问世,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政治权术体系的内在精微内涵与神秘特征,并且更不难看出,《三十六计》作为兵家权谋学中的佼佼者与中国古代政治权术相结合,发展得愈圆愈熟的内在契机与相得益彰的实际功效。所以,系统地了解一下《三十六计》,对于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兴衰成败的脉络不无裨益。同样,对于我们观察社会人际、理解中国人智慧观念的逻辑链,亦绝对会有更多帮助。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三十六计”在不断渗入到人际关系领域之后,对中国人的生存心态也构成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至少如“败战计”中所设计诸项,在我们生活中,鲜有可取者,但实际却不乏善为此类者。究其缘由,不可否认“三十六计”作为智慧观念具体化的解释者,其负面影响绝对不容忽视。而且,过分信奉和依赖于计谋化的处世之道,更会导致人们自私、虚伪心态的恶性膨胀,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此书时必须采取批判态度、引起高度重视的地方。

再者,从军事谋略的整体性特征来看,《三十六计》更多地着重于军事手段“术”的方面的设计,较为局限于具体而微的操作方法,而不是像《孙子兵法》那样具有大家风范的恢宏气度,因此在兵法思想发展的历史地位上远远不及后者。其不计社会伦理价值,过分强调自身利益得失的“道术”倾向,不但很大程度限制了它的逻辑与体系方面更深层次的拓展可能,反而有使兵学思想流入歧途之虞,这也是我们在研究这部书时需要引以为鉴的。

片段精读

第一套胜战计

第01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02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05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09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第10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第11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12计顺手牵羊: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第三套攻战计

第13计打草惊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第14计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15计调虎离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第16计欲擒姑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第17计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18计擒贼擒王: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四套混战计

第19计釜底抽薪: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第20计混水摸鱼: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21计金蝉脱壳: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第22计关门捉贼: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第23计远交近攻: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第24计假道伐虢: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第五套并战计

第25计偷梁换柱: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第26计指桑骂槐: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第27计假痴不癫: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第28计上屋抽梯: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第29计树上开花: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第30计反客为主: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第六套败战计

第31计美人计: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第32计空城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第33计反间计: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第34计苦肉计: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第35计连环计: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第36计走为上: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延伸阅读

链接一:三十六计故事之借刀杀人

努尔哈赤父子亲率十数万满兵,声势浩大,锐不可挡,进犯明朝,志在必得。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部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十三比一,力量悬殊。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满兵三次大规模进攻。明军的奋勇抵抗,力挫骄横的满兵。袁崇焕乘满军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击伤努尔哈赤,满军惨败。怒尔哈赤遭此败绩,身体负伤,攻占明朝的壮志难酬,羞愧愤懑而死。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率师攻打辽定。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兵败而回。

又经过几年的准备,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崇祯三年,他为避开袁崇焕守地,由内蒙越长城,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长驱而入。袁崇焕闻报,立即率部入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满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作好迎敌准备。满兵刚到,即遭迎头痛击,满兵先锋巴添狼狈而逃。

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定下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帝猜忌心特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州订下密约,故此满兵才有可能深入内地。崇祯勃然大怒,将袁崇焕下狱问罪,并不顾将士吏民的请求,将袁崇焕斩首。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之患,从此肆无忌惮,再也没有遇到哀崇焕这样的劲敌了。

链接二:三十六计故事之隔岸观火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睢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睢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睢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睢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