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之战发生在“围魏救赵”的十二年后,即公元前341年。公元前342年庞涓率领10万大军、1 000辆兵车,分三路进攻韩国。小小的韩国抵挡不住庞涓的进攻,一时形势危急,遂接连派出使臣,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有主张坐山观虎斗的,有主张发兵救援的,相互争执不下。孙膑一直没有说话。齐威王见状便说:“先生是不是认为这两种意见都不对啊?”孙膑点头说:“是的。我以为,魏国以强凌弱,如果韩国被攻陷,肯定对齐国不利,因此我不赞成见死不救的主张。但是,魏国现在锐气正盛。如果我们匆忙出兵,岂不是要代替韩军承受魏军最猛烈的打击?”齐威王说:“那么,依先生的意见怎么办好?”孙膑说:“我看可以先答应韩国的请求。他们知道我们能出兵相救,必然全力抗击入侵的魏军;而魏军经过激烈拼杀,人力物力也会大大消耗。到那个时候我们再发兵前去,攻击疲惫不堪的魏军,拯救危难之中的韩国,就可以用力少而见功多,取胜易而受益大,不知大王以为如何?”齐威王十分赞赏孙膑的建议,当即采纳。一年后,当魏韩两军交战更为激烈,双方实力已大大削弱的时候,齐威王才决定派兵出战,仍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于是,孙膑与庞涓又一次相逢在战场,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生死较量。
战役之初,按照孙膑的计策,齐军长驱直入把攻击的矛头指向魏国的都城大梁。不久,孙膑得知庞涓回师救援的消息,便对田忌说:“魏军一向自恃骁勇,现急于同我军决战。我们要抓住这个心理,诱使他们上当。”田忌说:“军师的意思是……”孙膑道:“我们可以装出胆小怯战的样子,用减灶的办法诱敌深入。”随后,孙膑如此这般地对田忌叙说一遍。庞涓日夜兼程赶回魏国,传令追击齐军主力,与其决雌雄。不料,齐军不肯交战,稍一接触即向东退去。庞涓挥师紧紧追赶不放。头一天,见齐军营地有十万人的饭灶;第二天,还剩五万人的灶;到第三天,只剩三万人的灶了。庞涓见状得意地说道:“我早知道齐国的士兵都是胆小鬼,如今不到三天就逃跑了大半!”于是,传下将令:留下步兵和笨重物资,集中骑兵轻装前进,追歼齐军。
孙膑得知庞涓率轻骑追击的探报,高兴地对众人说:“庞涓的末日到了!”这时,齐军正好来到一个叫马陵道的地方。马陵道处于两座高山之间,树多林密,山势险要,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可走,是一个伏击歼敌的好战场。孙膑传令:就地伐树,将小路堵塞;另挑选路旁的一棵大树,刮去一段树皮,在树干上面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随后,命令一万名弓箭手埋伏在两边密林中,吩咐他们,夜里只要看见树旁出现火光,就一齐放箭。说话间已到傍晚,庞涓率领的魏军骑兵果真来到马陵道。听说前面的道路被树木堵塞,庞涓忙上前察看。朦胧间他见路旁有一大树,上面隐约有字,遂命人点起火把。当庞涓看清树上的那一行字时,大吃一惊,知道中了孙膑的计谋。他急令魏军后退,但已晚了。埋伏在山林中的齐军,万箭齐发,猝不及防的魏军死伤无数,乱成一团。庞涓身负重伤,知道败局已定,拔出佩剑自杀了。齐军乘胜追杀,将魏军的后续部队打垮。
马陵之战,庞涓兵败自杀,孙膑终于大仇得报。这次大战以后,孙膑也淡出了历史的舞台,通过著书立说,使自己的军事思想得以流传后世。
韩信
用兵如神的“兵仙”
韩信(?年—前196年),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市西南)人, 西汉开国功臣,初属项羽,后归刘邦。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
韩信谙熟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兵法《韩信》三篇。
能屈能伸的胸怀
韩信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淮阴城里面闲逛,一个屠户拦住了他的去路,背后站着一群跟这个屠户一起的、一些游手好闲的混混。这个屠户对韩信说:“我见你腰间的这把剑不错啊,就凭你也配有这样的好剑,是不是拿它壮胆啊?”说完哈哈大笑,并当众侮辱他说:“你要有本事的话,就拿这把剑刺我,胆儿够大的话就杀了我。否则你就放下你的剑,承认自己是条狗,从我的胯下钻过去,我还可以饶过你,不打你。”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大脑飞速地转动着:“他们人多势众,跟他们硬碰硬自己肯定吃亏,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何必要逞一时之勇呢。”于是韩信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上面讲的故事后人用成语“胯下之辱”来概括。故事中的韩信虽然暂时受到了侮辱,但是这一事件更加明白无误地告诉了他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若想不被人欺负,自己就要变得更加强大,这也更加激起了韩信奋发努力的斗志。少年时代的这一经历锻炼了韩信百折不挠、虚怀若谷的性格,让韩信在后来不得志的时候能够委曲求全,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而甘于忍受屈辱,为他后来成为杰出的将领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心理基础。
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展现了他能屈能伸的宽阔胸怀,不逞一时之勇,学会适时的放弃,这正是韩信的过人之处。韩信被封楚王后,找到了侮辱自己的这个人,封他为中尉,并对众人说:“这是一个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难道我不能杀他?但是杀他就没有今天的韩信了,所以我忍了。可是如果不是他,也许我也很难取得今天的成就,所以我感谢他,不但不杀他,而且还给他官做。”显示了韩信宽阔的胸怀。
知恩图报的品行
韩信还没有显达时,家里贫困,平日也没有什么生活来源。为了填饱肚子,常在熟人家吃闲饭,所以很多人都讨厌他。
有一次韩信在南昌亭长家白吃白住了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非常讨厌他,于是连续几天早早做好了饭,提前吃完,等韩信来了之后,也不给他做饭了。韩信察觉到他们不友好的举动,就调头而去。
有一天,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一些妇人在附近漂洗衣物,其中一个见韩信没饭吃,就拿饭给他吃。一连十几天都这样。韩信很高兴,对老妇人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报答您。”老妇人很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养不活自己。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指望你的报答!”
后来韩信显贵后,想以千金酬谢那位老妇人,来感谢她对自己的赠饭之恩。遗憾的是此时漂母已经不在人世。在这里,漂母给予韩信的不仅是这一碗饭,而是给了韩信志气和自立的教诲,而韩信也一直没有忘记这位老婆婆的教诲,终于凭借自己的才能创下了流传千古的伟业,他不会忘记这位使自己振作起来的老人,这也正是韩信知恩图报品行的体现。
礼贤下士的渴望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韩信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看到当时社会正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于是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相信会有自己的出头之日。他一直在等待使自己可以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伯乐。
公元前209年,反对秦朝统治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韩信开始在西楚霸王项羽的手下做事,可在这里韩信得不到重用,他知道很难在项羽这里实现自己的抱负,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他离开项羽去投奔刘邦。
韩信加入了刘邦的队伍。可是一开始在刘邦这里,韩信照样得不到重用。最初,他只是做了一个押运粮草的小官,很不得志。
一天,心灰意冷的韩信悄悄离开刘邦的军队,去投奔别的起义军。萧何得到他离开的消息后,也没向刘邦汇报,赶忙骑马去追韩信。刘邦得到消息,以为是二人逃跑了。过了两天,萧何和韩信回来了,刘邦又惊又喜,责问萧何是怎么回事。萧何说:“我是为您追人去了。”刘邦大惑不解:“过去逃跑的将领有几十个,你都不去追,为什么单单去追韩信呢?”萧何说:“以前逃跑的将领都是平庸之辈,容易得到,至于韩信,是难得的奇才。如果您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您就再也找不到同您商议大事的人了。”刘邦看在萧何的情面上同意让韩信为将,但萧何坚持要加以重用,刘邦表示可以让他做大将。于是刘邦想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您这样做也有点太过无礼了,把拜将的大事看得如同儿戏,如果这样做的话,韩信肯定还要离开您的。您如果真的想拜他为大将的话,应该选一个良辰吉日,沐浴斋戒,设坛场,准备拜将的大礼,这样方能得到韩信的效忠。”刘邦同意了萧何的要求。
诸将听说大王要拜将后,都很高兴,人人觉得自己有机会做大将了。等到拜将时,竟是韩信,全军皆感惊讶。因为韩信在刘邦军中太默默无闻了,他从不刻意地显露自己,为人低调,他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他一直都在等待自己的伯乐。而萧何,正是自己要等待的那个伯乐,刘邦则是他渴望了很久的礼贤下士的明主。
韩信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平定天下的良策。韩信问:“同您向东而争天下的不是项羽吗?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羽比谁高谁下?”刘邦沉默良久,认为不如项羽。韩信再拜,赞同地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羽。可是我曾经侍奉过项羽,请让我谈谈项羽的为人。项羽一声怒喝,千百人会吓得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摆弄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项羽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宠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愤愤不平。诸侯见项羽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
韩信接着说:“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破坏,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际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为衰弱的!现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败?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子弟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现在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的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羽。现在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复。”
在韩信的大脑中,帮助刘邦击败项羽的谋略早已想好,他只是在等待刘邦的礼贤下士,他希望自己辅佐的君王是一个能够礼贤下士,对自己的人格和才华足够尊重的人,所以他一直在等,等待并渴望着赏识自己的明主,萧何和刘邦的出现,最终让他如愿以偿。
背水一战的气魄
韩信担任汉军统帅后,百战百胜,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仗就是与赵国的井陉之战,这一战中韩信以两万汉军击败赵军二十万,创造了辉煌的战绩。
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大破刘邦,这使得许多诸侯纷纷背汉归楚,刘邦的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摆脱这一不利局面,刘邦采纳了张良等人的建议,制定了正面坚守、侧翼发展、敌后袭扰的战略方针。其中命令大将韩信率军开辟北方战场,逐次歼灭黄河以北的割据势力,向楚军侧翼发展,就是这一战略计划的重要环节之一。
公元前205年,韩信首先率军击灭了魏王豹,平定魏地。当时,黄河北岸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赵(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个割据势力。它们都投靠项羽,成为楚的羽翼。汉要灭楚,就必须先剪除这些诸侯国,使项羽陷于孤立。韩信针对这些割据势力只图据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点,向刘邦提出进一步开辟北方战场,逐次消灭代、赵、燕,东击田齐,南绝楚军粮道,对楚军实施侧翼迂回,最后同刘邦会师荥阳的作战计划,得到了刘邦的认同和批准。
公元前204年闰九月,韩信率军平定代地,活捉代国的相国夏说。战斗刚刚结束,刘邦就把韩信的精兵调往荥阳一带去正面抗击项羽的进攻。同年十月,韩信统率两万名新近招募的士兵,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对赵国发起攻击。赵王歇、赵军主帅陈余闻讯后,即以号称二十万的大军集结于井陉口防守。
赵王与成安君陈余领兵二十万在井陉口抗击汉军。陈余的谋士李左车跟陈余说:“韩信渡西河、掳魏王、擒夏说、血战阏与。现又有张耳加盟,准备攻下赵国,军队锐不可当。可是我听说:千里运粮,士卒就有挨饿的危险;到吃饭时才去砍柴做饭,军队就不会餐餐吃饱。这井陉口,车不可并行,骑兵不可列队,行军数百里,其粮草必落在后面,希望您拨给我三万兵卒,我从小路截断汉军辎重粮草;您深挖护营壕沟,加高兵营围墙而待。汉军前不得战,退不得回,我的部队断绝汉军后路,荒野无食可掠。不出十日,韩信、张耳的头颅就可悬在您的旗下。希望您考虑采纳我的计谋,否则定被他俩擒获。”
陈余是一介书生,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所以表示反对说:“兵法上讲,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它,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与之交战。韩信虽号称数万人,其实不过数千人,千里迢迢来奔袭我们,士兵早已疲惫至极,我们却避而不击,若更强大的敌人前来,我们将如何对付?诸侯一定会认为我们胆怯,会轻易地攻打我们。”最终没听李左车的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