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派人暗中探听,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没被采纳,非常高兴。大胆引兵前来,离井陉口三十里驻扎下来,半夜选两千轻骑兵,每人持一面红旗,从小路来到山坡上伪装隐蔽起来,窥视赵军,并且告诫将士:赵军见我军出击,一定倾巢而出,你们就乘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拔掉赵军旗帜,插上汉军红旗。韩信召集将领们分析战局认为,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势,他们在未见到汉军大将旗鼓之前,定会担心我们遇到阻险而退兵,是不肯轻易发兵攻打我们的。于是韩信派一万人为先头部队,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摆出只有前进而无退路的绝阵,都大笑不已。天刚亮,韩信打起了大将军的旗号,击鼓进军井陉口。赵军果然出营迎击,大战良久,韩信、张耳弃鼓旗,佯装被打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赵军见状,果然倾巢而出追逐韩信、张耳,争夺汉军丢下的旗鼓。韩信、张耳退入河边阵地,水边的汉军迎战赵军,个个拼死作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这时韩信所派的两千轻骑兵,等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候,立即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两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久战不胜,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插遍了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逃。赵将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水(今河北槐河)斩杀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韩信大获全胜,诸将前来祝贺,大家问道:“兵法上说,布阵应是‘右背山陵,左对川泽’,如今将军却背水为阵,还说破赵军之后会餐,当时我们不服,然而却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韩信说:“这是兵法上说的,你们没有认真领悟啊。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吗?而且我韩信手下的兵将又不是久经沙场的战士,兵法上说用没有作战经验的人去作战,非得把他们置于死地,让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才能发挥最大的战斗力,否则他们都会临阵脱逃,更不用说拼死一战了。”诸将听了都自叹不如,更加佩服韩信的用兵之术了。
在这场战役中,双方在作战指挥上的水平高低是显而易见的。韩信取得作战胜利,关键在于他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地制造和利用赵军的错误,巧妙地掌握“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孙子兵法·九地篇》)这一心理状态,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从而一举全歼赵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精彩篇章。赵军的失败,则在于主帅陈余迂腐而又傲慢,并拒绝采纳谋士李左车正确的作战方案,没有了解汉军的作战意图。终于使赵军丧失了优势和主动地位,在处处被动中遭到全歼。
诸葛亮
兼济天下的蜀汉贤臣
诸葛亮是蜀汉丞相,刘备军事集团的重要人物,在其出山辅助刘备之前就对汉末的政治局势作了透彻的分析,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说法。
诸葛亮才思敏捷,靠其三寸不烂之舌促成孙刘联盟,共抗曹操。他凭借自己出色的政治才能对蜀汉的治理卓有成效,使客观条件相对处于劣势的蜀汉能够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与魏吴对抗,称得上是蜀汉的贤臣良相。
对时局的准确把握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此时刘备正依附于荆州牧刘表门下,尽管刘表以宗室之谊对刘备待以上宾之礼,让刘备所部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但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并不甘心寄人篱下,急切地盼望壮大实力,以求能实现其逐鹿中原的大志。
刘备对诸葛亮其人早有所闻,据《襄阳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因此,当徐庶力荐诸葛亮时,说道:“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四十七岁的刘备便不辞劳苦三往隆中,向年方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他说:“汉朝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室蒙受风尘。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智谋浅短、办法很少,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告诉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化州为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利低微,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战略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用兵之地,但是他的主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拿来资助将军的,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遇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杀向宛、洛二都,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打出秦川,百姓谁能不拿着饭食、酒水来欢迎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是难得的人才,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诸葛亮对当时政局的看法,并且针对刘备集团无根据地的处境,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当时的形势是曹操已拥兵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若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便可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其二,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其三,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其四,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这也证明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诸葛亮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也是行之有效的。
出色的论辩才能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后,横扫北方。在统一北方后,曹操将进攻的目标对准了刘备和孙权这两大军事集团。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唯有鲁肃力主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于是请诸葛亮来劝说孙权抗曹。正好这时刘备刚刚被曹操击败,需要孙权这一盟友共同抗曹,两家一拍即合,诸葛亮前往东吴促成孙刘两家联盟。而要想使结盟成功,须先驳倒那些东吴的主降派大臣,这也就引出了一段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论战,这一论战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出色的雄辩能力,让人折服。
鲁肃引诸葛亮见的这些东吴谋士,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首先发难的是有着东吴第一谋士之称的张昭。他嘲笑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而最终却使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