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为将之道——世界名将的成名之路和领导艺术
16411100000027

第27章 统帅——同仇敌忾 盟军队伍里的将军与元帅(3)

于是,1942年4月,马歇尔先到英国访问,和英国人达成一项联合作战的草案。回来后,他没有对任何人透露草案的内容,便命令艾森豪威尔飞往英国进行一次实地的军事考察。考察结束后,艾森豪威尔于1942年6月完成了一份名为《给欧洲战区指挥将领的指令》的报告。在这份报告里,艾森豪威尔坚决主张“先欧后亚”的战略,同时详细地提出了美军赴欧洲作战时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

这份出色的报告坚定了马歇尔破格提拔艾森豪威尔的决心。他认为,艾森豪威尔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参谋人才,而且还会成为一位卓越的统帅。他的理由是:艾森豪威尔不仅具有军事方面的学识和组织方面的才能,而且善于使别人接受他的观点,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并真心地信赖他,这些品德与长处又恰恰是美国驻欧洲部队统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经马歇尔力荐,罗斯福总统任命艾森豪威尔为美军欧洲战区总司令,随后晋升他为中将,而此时的艾森豪威尔刚刚晋升少将还不到一年。当时,艾森豪威尔的名字对很多人来说还十分陌生,他没有指挥实战的经验,军衔和资历似乎还都不够。据说,当时美军中有366位高级将领比艾森豪威尔更有资格担任美军驻欧洲战区总司令一职,就连艾森豪威尔本人也没想到他会被委以如此重要的职务,他当时的想法是当上师长,能到前线去带兵打仗就可以了。

声东击西的经典战术

1944年6月5日晚,盟军取名为“尼普顿”的登陆行动开始了。这是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所导演的一出以假乱真的“登陆”戏。在加来—康坦丁半岛方向上,成千艘装着角反射器的模拟舰艇,带着涂铝的气球迅速驶来,向着加来地区编队而行。模拟舰艇的上空,几十架飞机投撤了大量铝箔片,这些铝箔片在两三公里的高空徐徐飘浮,久久不散。这一切,显示在德军雷达荧光屏上,即是大批飞机和舰队正铺天盖地向加来一带海岸接近。电离层中到处是盟军地面人员在和飞行机组之间的无线电联络信号,谈论着某项大规模战役的行动情况。所有的迹象都表明,盟军将在加来半岛登陆。

但是这一切都不过是一种欺骗,是瞒天过海、暗度陈仓的现代翻版。而德军最高统帅部居然相信这是真的,大量的德国海军舰船向着加来驶去。与此同时,盟军的真正登陆地点诺曼底方向,5 000多艘舰船在数十架电子干扰飞机的掩护下,正朝着既定的登陆海滩开进。

6月6日早晨6点30分,盟军第一支海运部队——美军第四步兵师几乎未遭阻击就在犹他海滩登了陆。三个半小时后,该师仍未遇到德军密集的炮火,也未遇到德军任何反击行动。水陆两栖坦克和大炮安然到达岸上。尽管其他几个登陆点进展并不顺利,但经过激烈的抗争,是日晚终于掌握了全部的海滩区。海滩上的部队,已经超过了50万,但滑稽的是,希特勒仍然相信,诺曼底的战斗不过是敌人的牵制行动。

可是就在奥马哈海滩区激战时,德军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就曾决定,不管诺曼底是否佯攻,都必须坚决击退。他本来有两个装甲师很快就可以机动过来,但当他准备下命令时,想起希特勒保留了对这两个师的调遣权,而此时元首正在酣睡,他的参谋们拒绝惊动他。当他从睡梦中醒过来,又上了美国假情报的当,坚信巴顿集团军将会在加来半岛登陆,于是仍然保留着这支部队,以对付所谓更大规模的“加来登陆”。艾森豪威尔的隐真示假、暗度陈仓之计,终于让希特勒留下了千古遗憾!

麦克阿瑟

“老兵不死”的战场传奇

许多人大概都很熟悉一张叼着烟斗、戴着墨镜的美国军人的照片,这个美国军人就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他生于1880年1月26日,去世于1964年4月3日。在他一生的军事生涯中,先后担任过旅长、师长、西点军校校长、驻菲律宾美军总司令、美军太平洋西南战区司令、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美国五星上将。

战争中的战术创新

麦克阿瑟的军事才华集中体现在一个“奇”字,出奇制胜是他成功战例的特点。太平洋战争中,“跳岛作战”是他的拿手好戏,这反映了他在战略概念上的冒险和创新。“跳岛作战”能充分发挥己方的海空机动优势,既减少伤亡,又让大批日军无用武之地,加速战争胜利的进程,可以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碧叶连天的池塘里,青蛙灵活地在荷叶上跳跃前进,捕食最心仪的猎物;层层设防的敌阵中,攻击部队超越前线直入腹地,夺占一个个中心要点。两者的“作战原理”如出一辙。人们形象地把后者这种跳出了线性思维束缚的作战理论称为“蛙跳”战术。“蛙跳”战术最早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太平洋战场,对菲律宾进行大反攻的麦克阿瑟将军手中。众所周知,在以陆战场为主宰的几千年时间里,战争双方的对抗是一场“楚河”、“汉界”分明的角逐。无论是攻城略地还是摧城拔寨,在指挥员的思维里,始终存在着一条明确的战线。作战双方都立足于自我之营盘逐次推进,依法用兵。

1943年的太平洋战争就陷入了这样一种拉锯状态: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开始反攻,日军则负隅顽抗。南太平洋上岛屿星罗棋布,双方逐岛争夺,战争异常艰难。为了加快战争进程,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美军的两大名将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脑海里产生了:放弃逐步平推的传统做法,跳跃前进,越岛攻击。太平洋战区的盟军在他们的指挥下,两路并进,利用海空军优势,避开日军的一线防御要点,攻取其战略纵深中守备较弱的岛屿,得手以后再以此为支撑继续开展进攻,从而使战争的进程大大加快,仅用半年多时间就突破了日军的内防圈。

化屈辱为动力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8日,日军向菲律宾发起闪电式的进攻,12月22日,日军第4、第7战车团配合步兵在吕宋岛加牙因湾的卡巴和阿克登陆。美菲联军在日本97式中型坦克的追杀下溃不成军。虽然美军第192、第194坦克营对日军实施反冲击,但由于M2A4轻型坦克在质量上明显处于劣势,最终遭受歼灭性打击。至12月24日,登陆日军形成南北夹击首都马尼拉、围歼美菲联军主力的有利态势。

麦克阿瑟在被动挨打的形势下,命令吕宋岛守军撤往巴丹半岛和科雷希多岛。1942年1月,日军占领马尼拉。1月9日,日军向巴丹半岛发起进攻,双方展开激烈的山地战、丛林战和阵地战,战局陷入胶着状态。3月中旬,麦克阿瑟被迫撤离菲律宾转赴澳大利亚。留守的美军与日军殊死战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守军7.5万人(其中美军9300人)于4月9日投降。

5月7日,日军攻占科雷希多岛,1.5万美菲联军被歼灭。10日,驻棉兰老岛和北吕宋山区的美军投降。18日,驻班乃岛美军停止抵抗。至此,日军控制了菲律宾全境。美军在菲律宾的惨败,对于麦克阿瑟是刻骨铭心的奇耻大辱,他发誓要报仇雪恨,在离开菲律宾时他狠狠地掷下一句话:“我还要回来!”

经过中途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以后,日军嚣张气焰逐渐散去,盟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动权。

美军于1944年6月—8月在马里亚纳群岛发起对日军的登陆战役。马里亚纳群岛位于菲律宾以东,北望小笠原群岛,南临加罗林群岛,是日本“绝对防御圈”的中心环节。守岛日军为第31集团军(司令为小英良中将)、中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司令为南云忠一海军中将)所属海军部队,计陆军两个师、两个混成旅及海军三个警备队等,共7.2万余人。

6月11日起,美军对马里亚纳群岛实施航空和舰炮火力准备,摧毁日军大量飞机和大部表面阵地。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丰田副武海军上将命令驻菲律宾的海军第1机动舰队(司令为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赶往马里亚纳群岛海域,与美舰队决战。斯普鲁恩斯命令第58特混舰队迎战。6月19日—20日,日本海军在马里亚纳海战中损失惨重,丧失制海、制空权。6月15日,美军在塞班岛西岸登陆,遭日军火力攻击和多次小规模反击。26日,美军攻占中部制高点塔波乔山,尔后向北发展进攻,7月9日占领全岛。日军大部被歼,南云忠一等将领自杀。7月21日,美军南部突击编队在关岛西岸两个地段登陆,在滩头遭微弱抵抗后与日军展开激战,将其各个击破。8月10日,美军攻占全岛,歼灭日军1.7万人;小英良自杀,残部遁入丛林和岩洞。7月24日,美军北部突击编队在提尼安岛北部海滩登陆,当日占领滩头阵地。经激战,粉碎日军反击,26日将日军压迫到南部高地和悬崖,8月2日占领全岛。此役,美军伤亡约2.2万人,日军伤亡约6.5万人。日本海军受到致命打击,其“绝对防御圈”被突破,海空军实力基本耗尽。此时日本海军主要军舰仅165艘,88万吨;而太平洋上美军却有791艘,352万吨。

1944年8月,日军大本营将在菲律宾的第14军升格为第14方面军,将号称“马来之虎”的山下奉文大将调去担任司令官。同时,从侵华日军和驻朝鲜日军中调遣精锐师团进驻菲律宾。在菲律宾的日军总计达63万人,是日军在太平洋上最大的一个战略集团。

而这次对菲律宾发起进攻的正是当初号称要打回来的麦克阿瑟指挥的西南太平洋部队,陆海军总计达50万人。

登陆莱特岛的部队为第6集团军,下辖5个师,20万人。海军第3舰队主力是第38特混舰队,有17艘航空母舰、6艘战列舰、17艘巡洋舰和58艘驱逐舰;第7舰队有738艘舰艇,包括18艘护航航空母舰、6艘战列舰、11艘巡洋舰、86艘驱逐舰、25艘护航驱逐舰。10月20日,美军登陆莱特岛,在岛上的日军开始仅有第16师团,根本无法抵挡,被迫退往内陆。

日本海军倾其全力,出动64艘、66万吨军舰(4艘航空母舰、9艘战列舰、20艘巡洋舰、31艘驱逐舰),从10月23日—26日,以莱特岛为中心与美军第3、第7舰队进行了长达四天的激战。

莱特大海战,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战,战场以莱特岛为中心南北达1 000多海里,东西500多海里,双方投入航空母舰39艘、战列舰21艘,巡洋舰47艘,仅驱逐舰以上大型军舰就有300多艘,舰载和岸基飞机2 000多架。日军被击沉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3艘(含7万吨级的超级战列舰“武藏”号),巡洋舰9艘,驱逐舰9艘,计30.6万吨;美军损失航空母舰3艘,驱逐舰3艘,计3.7万吨,不及日军损失的八分之一。

尽管海战惨败,日军大本营仍不改决心,重兵增援莱特岛。适逢菲律宾正是台风季节,连下40天暴雨(860毫米雨量),尽管美军在岛上已夺取5个机场,仍由于山洪暴发和泥浆遍地而无法使用。日军趁机将第1、第26师团和第68旅团等部通过中部的奥尔莫克湾送上莱特岛。这个第68旅团并非等闲之辈,而是日军以陆军公主岭学校教导队为基干编成的精锐部队,堪称精锐中的精锐。经增援,岛上日军已达七万人。但到了11月中旬天气略有好转,美军破译日军密码,获悉日军有一支运输船队从马尼拉驶向奥尔莫克湾。11月11日拂晓,载运日军第35军直属部队和第26师团一部共一万人的五艘运输船遭美军347架飞机的袭击,炸沉全部运输船和四艘驱逐舰,日军一万人几乎全部淹死,军用物资也全部损失。莱特岛上的日军在海上运输线被切断的情况下,拼死抵抗,特别是第1师团第57联队在利蒙附近高地50天的战斗中重创美军第1骑兵师和第24师,以至美军称为“断颈岭”。

美军18万人拿不下一个小小的莱特岛,让麦克阿瑟焦急万分。后来他急中生智,提出以两面夹击的方式占领奥尔莫克港,从背后分割已在莱特岛上挖沟筑垒的日军。这一计划果然奏效。1944年12月7日,美军第7师出其不意地在奥尔莫克湾登陆,并于12月10日完全占领该港,并继续向前推进。山下奉文决定停止莱特岛之战,准许第35军残部撤到中南部菲律宾岛屿。25日,莱特岛上的日本守军第16师被分割,大部分被围歼,小部分组成自杀小组逃到山里,直到日本投降才放下武器。

1945年1月中旬,莱特岛战役结束,岛上日军死亡6.8万,美军仅死亡3 500人(总伤亡1.2万人),只有日军二十分之一。日军在莱特岛上的第35军所属的第1、第16、第26师团和第68旅团全军覆没,这是太平洋战争以来日军第一次在一场岛屿战中就被歼灭三个师团兵力。

1945年1月9日,美军第6集团军19万人登陆吕宋岛加牙因湾,掩护舰艇达850艘。由于日军顽强抵抗,美军进展缓慢。麦克阿瑟于1月底将第8集团军投入战斗,并投入第11空降师断敌后路,很快就将驻守加牙因湾至马尼拉的日军第19、第23、第103师团、第2坦克师团和第58旅团等部击溃。

1945年9月3日,驻菲律宾日军向美军投降。据统计,美军在菲律宾击毙日军陆军36.87万人,海军11.79万人,合计48.66万人。加上其他随军人员,共计51.8万人。

当初在罗斯福命令下怀着报仇之心离开菲律宾的麦克阿瑟将军终于实现了自己离开时的诺言,率领盟军打回了菲律宾,消灭了日本法西斯。而惨败菲律宾的屈辱在解放菲律宾之前一直压在麦克阿瑟心头,他一直以此为动力来坚持战斗,直到重新回到这里,他心头的石头才算落地。

布拉德莱

稳重行事的盟军统帅

布拉德莱,1893年2月12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伦道夫县克拉克村的农夫家里。布拉德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战争期间,布拉德莱不像他的同学艾森豪威尔那样地位显赫,也不像与他并肩战斗的蒙哥马利、巴顿那样出尽风头,引人注目。但是,在欧洲战场上,布拉德莱在盟军高级将领中享有“思想机器”的美称。他曾参与策划、制定战略方针,指挥集团军、集团军群横扫欧洲大陆直至欧洲战争结束。在战争后期,布拉德莱指挥的集团军群拥有130万人马,堪称世界上最大的作战部队。巴顿、霍奇斯、柯林斯等一代骁将在其麾下作战。

布拉德莱以其儒将风范影响着一代将领,更以大智若愚的个性为反法西斯的欧洲战场屡出妙策,屡建奇功。

服从命令的天职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