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树立坚固的爱国意识(插图)
16413500000003

第3章 中华自古多才艺(1)

——灿烂文化永放光芒

伟大的中华民族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不仅有着悠久而辉煌的物质文明史,而且还有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史,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灿烂辉煌,可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媲美,堪称人类文化园中的奇葩。

瑰丽多姿的文学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文学大家如夏夜晴空的繁星,个个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历代文学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勾画社会世态人情,抒写着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抒写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和眷恋之意。许多作品文达意丰,引人入胜,其中有些具有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从远古神话,到春秋时期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言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祖国的文学递相承继,如淙淙流水绵延不绝。

中国古代神话挟带着浓郁的民族精神,展现了自强不息的宏伟气魄,表现了古代人民战胜自然和邪恶的磅礴气势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女娲炼石补天,拯救人类于水深火热之中;后羿射日,使人类免遭干旱的折磨;鲧为了根治洪水,敢于冒死窃取天帝“息壤”;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盘古开天辟地,使人类从混沌中走了出来……他们敢于斗争,不屈不挠,公而忘私,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神话也就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作品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结合的形式,按音乐上的不同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国风》来自民间,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揶揄、讽刺,展示了劳动人民惊人的聪明才智和深沉奔放的感情,抒发了人们敢爱、敢恨、敢哀、敢怨、敢怒的情怀。《诗经》是民歌的源头,其敢于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骚客文人。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是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所创作的诗歌样式。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也是诗歌领域浪漫主义传统的开创者。他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诗人将一腔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激情融于诗中。他痛斥小人勾结敌人,把祖国引向危亡绝境;他指责楚王昏庸,不辨忠奸。在诗中他表明自己宁受迫害也不变志从俗、忠于理想、至死不渝的情操。整个作品迸发出异常夺目的爱国主义光华。屈原以他对祖国强烈的热爱感情,得到了人民的崇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阮禹、徐幹、应玚、刘桢)及蔡文姬等再次掀起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高潮,形成了遒劲、刚健、进取、向上的风格,充溢着阳刚之气,史称“建安风骨”,它与“风”(《国风》)、“骚”(《离骚》)一样,成为后代诗歌革新运动的旗帜。“三曹”中的曹植,有“建安之杰”之称,自幼聪慧,才气横溢,据说能七步成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老幼皆知的名作,据说就是在他哥哥曹丕的逼迫下,七步之内而写成的。“七子”中王粲的作品最为人所熟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就是王粲《七哀诗》中的名句。蔡文姬是魏晋南北朝时著名的女诗人,她一生遭遇不幸,她的作品《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笔端饱含血泪,颇能博得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闻名中外的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奇峰。唐诗融合了南方绮丽婉转的文风和北方刚健质朴的气质,把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一时期,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昌盛时期,诗歌作者成千上万,著名的诗人数以百计。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他们各以自己的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悲苦,抒写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李白的诗歌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诗中立意取境,妙语天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寥寥数笔,便把祖国母亲的象征——黄河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对祖国的爱,也跃然纸上。杜甫是现实主义大诗人,他生活在唐代由盛而衰的转变过程,他的诗以对社会、对人民的深刻理解、深刻同情来表现爱国情感。他恨造成“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统治阶级;他忧虑破碎了的祖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同情啼饥号寒的劳动人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这种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情怀,极大地影响了后人忧国忧民的意识。李、杜留下的不朽诗篇,不仅成为我国文艺宝库中的无价之宝,也为世界文艺百花园增添了一束奇葩,人们赞誉李白、杜甫为“诗仙”、“诗圣”。

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著名豪放派词人。苏轼的词抒发慷慨激昂的立功报国豪情,豪迈奔放的个性。《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激励了多少人的爱国豪情。辛弃疾是南宋以气节自负的爱国词人,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作品中充满了慷慨悲歌的爱国热情。人们常把他和苏轼并列,合称“苏辛”。李清照是南宋著名的婉约派女词人,她一生颠沛流离,写了许多令人感伤泣下的词。她的《声声慢》,一开头就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用了七对重叠词,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饱含凄凉。

元杂剧(元曲)是我国元代出现的一种集诗、词、文、曲及表演为一体的新型文学形式,继承了我国古典戏剧的传统,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元杂剧最杰出的作家关汉卿,其活动的时代要比世界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早300年。他一生共写了60多个剧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窦娥冤》,与《西厢记》、《牡丹亭》一起同为中国戏剧史上三颗夺目的明珠。剧中塑造了一个不甘于向命运低头、至死反抗的贫苦女子——窦娥的形象。窦娥受黑暗势力迫害,被判死刑,在绑赴刑场的路上,她喊道:“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对黑暗社会提出了愤怒的控诉。窦娥的不屈服、反抗到死的精神,正是我民族精神的又一体现。关汉卿对笔下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妇女形象倾注了深切的关怀。

不仅写出了她们在那黑暗社会的遭遇,令人同情,更写出了她们的善良、聪明、坚韧以及与恶势力斗争的不妥协精神。他的创作不仅在我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赢得了世界声誉。20世纪50年代,关汉卿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明清两代是我国古典小说的繁荣时代。明代众多的长篇小说中成就最突出的是被誉为“三大奇书”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是取材于史书《三国志》的一部历史小说,它通过对三国时期各种人物的刻画,描绘了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与激烈的军事斗争。作者罗贯中是站在拥护刘备、反对曹操的立场上创作这部小说的,把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塑造成了了不起的英雄,曹操则成了阴险狠毒的白脸奸雄。《三国演义》在国外影响很大,《大英百科全书》认为它是14世纪出现的第一部“广泛批评社会的小说”。《水浒》说的是北宋末年宋江领导梁山泊农民起义反抗朝廷的故事,以“官逼民反”为主题,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壮丽图景。作者成功地刻画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以他们个个不同的性格和生活遭遇,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人民群众的英雄气概和反抗精神。《水浒》最早外传到日本,博得了日本文艺评论家、文学史家的高度评价,称赞它是“中国小说之冠冕”。《西游记》的内容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充满了神奇瑰丽的幻想,作者塑造了孙悟空这一代表人们疾恶如仇、敢于反抗、勇于斗争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是我国文学传统中浪漫主义的极大成功。《西游记》是我国文艺作品百花园中的奇葩。清代小说著名作家和作品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其中曹雪芹的《红楼梦》具有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之称,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峰。作品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叙述了一个封建家庭衰落的历史,从而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趋于崩溃的历史命运。《红楼梦》刚一问世,立刻惊动了当时社会,流传着“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之语,不久,一股强烈的研究“红学”之风兴起。至今,“红学”研究已突破了国界,成为世界文学界共同感兴趣的重要研究课题。

此外,我国古代还有赋、骈文、散文等诸多文学体裁。其中我国古代散文风格独特,唐宋大家及明清散文大家,成绩卓著。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尚书》标志着中国早期散文的形成。此后出现了众多的散文名篇,如《左传》、《春秋》、《战国策》以及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等。并相继出现了一批散文名家,如贾谊、司马迁、班固、郦道元、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徐霞客、龚自珍等都有名篇流传于世。正是这些名家名篇使中国古代散文在文学史上散发着奇光异彩。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成就,生动地再现了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情绪,反映了中国古老的高度文明,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异彩纷呈的艺术

文学和艺术本是一对孪生姐妹,中国艺术的历史也很悠久。古代的先民们在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产生了爱美的需求,艺术就是这种需求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我国最早的画家和雕塑家,常把自己的构思表现在陶器上、岩壁上。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盆,是雕塑艺术的早期创作,造型独特,面盆内外壁的彩画,则代表了早期绘画艺术的水平。到了秦汉时期,雕塑和绘画艺术有了大的发展。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个个塑造得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秦代的雕塑艺术水平。而一座汉代王公贵族的墓葬,简直就是一座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博物馆,无论是墓葬的地上部分还是地下部分的雕刻装饰,均造型美观、线条清晰、形象逼真。解放后在河北满城汉墓中发现的供汉代皇帝和贵族死后殓葬用的金缕玉衣,是将上千玉片用金丝串联而制成的。制成玉衣的每一片玉都经过巧妙设计和精工雕琢,拼凑在一起,能严丝合缝,恰到好处,可见汉代的玉石雕琢水平是相当高明的。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壁画和佛像雕塑达到极盛时代,壁画以甘肃的敦煌壁画最为著名,而龙门石窟的佛像雕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一时期,出现了顾恺之、谢赫、张僧繇、蒋少游和戴逵父子等历史上著名的大画家和雕刻家。其中东晋的顾恺之的画奠定了我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基础,他的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画中人物秀丽,生动传神,是古画中的珍品。他还善于山水画,所绘《雪霄望五峰图》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先河,被称为“山水画的祖师”。谢赫擅长给人画肖像,在绘画理论上有较大建树,著有《古画品录》,包括画面布局、突出主题、烘托熏染、用笔轻重、创作临摹等,对后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很大。张僧繇曾画寺院壁画,尤以画龙最为擅长,相传他画的龙一点睛就破壁而飞去。蒋少游绘画和雕刻兼能。戴逵父子擅长雕刻,相传戴逵曾用整株大树雕刻了一尊高一丈六尺的无量寿佛,在雕刻佛像的过程中,他曾躲在佛像背后,暗暗听取观众的议论褒贬,反复修改,花了三年功夫才雕成。五代十国两宋时,绘画题材更加广阔,绘画技巧也大有进步,兴起了风俗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最著名的风俗画,全卷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画卷,采取全景式构图,广阔而详尽地展示了北宋都城开封市内和郊外的各阶层人物的活动情景,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的绘画杰作。而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则逐渐与工艺美术相结合,日益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