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树立坚固的爱国意识(插图)
16413500000004

第4章 中华自古多才艺(2)

跟绘画有密切关系的是书法,我国大多数著名的画家,往往也就是著名的书法家。中国的书法艺术,与汉字的字形构造有关,也跟中国人写字用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有关。汉字是方块字,每一个字都有均衡、对称、稳定的格局,这种美观的字形构造,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造型的基础。中国的文字随着时代的变迁,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的由繁到简的变化过程。汉字书法千姿百态,妙笔生花,把中国文字形体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国历朝历代均有为后世所熟知的书法大家。秦代的李斯,相传流传到今的秦代书法琅玡石刻、虎符刻辞就出自他之手。汉朝是汉字和书法大为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篆、隶、行、草并行的局面,史游创造了一种章草字,张芝发明了今草书,刘德昇创造了行书,楷体字也在逐渐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书法艺术又有新的发展,曹魏的钟繇正式创立了楷书体,据说钟繇创制楷书时,经常用手指到处比划,反复揣摩,连晚上睡觉时也在被子上比划,把被头都划破了;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二王”,王羲之书法吸收了汉魏以来书法艺术的精华,加以融合贯通,独辟新境,在行书和草书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人称“书圣”;王献之的字笔势飞动,称为“一笔书”;北朝书法家的作品有不少镌刻在石碑上,世称魏碑,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成果之一。隋唐时,书法艺术和其他文化成果一样,是繁荣时期,书法家有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史称“四大书家”,其中欧阳洵擅长楷书,号称楷书第一;唐代书法家中真正有独创精神、并且对后代又有重大影响的是张旭、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和尚等四人。张旭人称“草圣”,以写草书出名,在喝醉酒以后,挥笔疾书,变化无穷,且一笔一画都有规矩;颜真卿创造了别具一格的颜体,他写的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名作《多宝塔感应碑》,历来成为学书者最好的教材,俗语有“学书当学颜”的说法。柳公权的书法笔画瘦硬,与颜真卿书法肥壮的特点形成对照,所以学书的人有“颜筋柳骨”之说,他的名作《大达法师玄秘塔碑》,也是后人学书时普遍临摹的本子之一。怀素和尚幼年在芭蕉叶上练字,长大后,为了学习书法,不远千里,步行到长安向颜真卿等名家求教,他善写草书,人称“狂草”,名作《自叙帖》尚存于世,成为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宋代的著名书法家有被称为“四大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和“瘦金书”的创制者宋徽宗赵佶等,“瘦金书”

与工笔画是孪生兄弟,工笔画上若配上瘦金书,则显得珠联璧合,十分相称。元代的书法名家赵孟頫,擅长楷书,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并称为“楷书四大家”,还有人称字写得“狂怪”的书法名家杨维桢。明代比较有名的书法家有刘基、解缙等。刘基善行草书,解缙工小楷。清代的书法名家有郑板桥等。郑板桥的字和画一样,都有被别人称之为“怪”的地方,他把真、草、隶、篆四体融合成为一体,用作画的笔法写字,所以有人说他是“下笔别自成一家”。我国历史上数不胜数的书法大家,他们的书法艺术,历来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中国是世界上音乐舞蹈艺术最为丰富多彩的一个文明古国,素有孔乐之邦的美称。河南舞阳湖骨笛的发现,表明中国音乐已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音乐佳作如云,至今仍在流传且有代表性的有《广陵散》、《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阳关三叠》、《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十里埋伏》等。同时,先后还产生了带有总结性的音乐理论专著,代表性的有《律吕新书》、《律吕成书》、《瑟谱》、《乐律全书》、《律吕正义》等,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其中明朝朱载堉的《乐律全书》,把十二平均律计算得十分精密,比欧洲人发明十二平均律要早一百多年。

在众多的中国古代乐器中,以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最为著名。这套编钟音阶准确,音域宽广,音质优美。音阶居然和现代国际通用的大调七声音阶音列相同,音域达五个八度之广,仅比钢琴两端各少一组音域,创造了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音乐成就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此外,民间艺术一直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人们的实践是创作的母体,任何艺术形式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真正的艺术在生活当中。我国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成就还有待我们去挖掘、去整理。

中国古代辉煌的艺术成就,为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了绚丽的光彩,是值得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

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

体育的发展程度与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我国古代的体育运动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防御疾病、延年益寿,并能培养勇敢机智的优良品德。《周礼》中有以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年轻一代的规定,而且把射、御两种体育运动排在很重要的位置。《吕氏春秋》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形象语言说明体育运动的好处。大量的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表明,我国很早就有球类、体操、骑术、射箭、拳术、摔跤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这些都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我国很早就有足球、马球等球类运动。在西安半坡村遗址中发现有陶球、石球。甲骨文中的“○廿廿”字,形象地描绘出两只脚争着去踢一个球的情景,可见在殷代足球运动已相当流行。战国时,齐国的临淄是足球运动很发达的地方,当时把踢足球叫“踢鞠”,说明战国时的足球是用皮革制成的。汉朝时,足球运动又有发展,军队在平时开展足球运动锻炼士兵的体魄,把球场称为“鞠城”,并出现了有关足球运动的专门著作《蹴鞠新书》,说明那时已有足球运动的详细规划或踢球的经验总结了。唐朝是足球运动的重要发展时期,发明了一种充气空心球,改以往踢滚地球为踢高球,并有了女子足球。

唐朝出现的空心充气球及其比赛和表演方法,一直延续到明朝。到清朝,足球运动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冰上足球。我国的马球运动在东汉已很普遍,到唐朝大为流行,是骑着马用球竿去击球的一种运动。

体操运动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起初把体操与舞蹈结合在一起,宫廷中的武舞,既是一种舞蹈,也是一种团体操。战国时的《素问》一书,讲到一种导引之术,它的主要方法是“摇筋骨,动支节”,即有规律地摇筋骨,活动关节,这就是以健身为目的的体操。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创制的“五禽戏”,叫人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锻炼身体,包含了跳、跑、扭腰、攀援、转体一类的动作,是一套较为全面的体操。唐代将体操与舞蹈相结合,可以说是舞蹈,也可以说是体操,或者说是一种艺术体操。至宋代流行一种叫做“八段锦”的体操,每一段都包含有肢体运动与调整内脏功能的动作,这说明了古人对人体的机体已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骑马和射箭在我国也是古已有之的运动。骑马可能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事,先秦古书中说的“御”,是指驾御马车,也是一种体育运动,并且是与军事有关的体育运动,因为先秦时候的战争大多使用车战。后来人们学会了骑马,“御”就变成了骑马的意思。随着骑术运动的发展,军队中出现了大量骑兵。射箭运动的出现比骑术运动要早,据说黄帝时已发明了弓箭,成语“百步穿杨”是与射箭运动有关、用以形容箭法高明的。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武科考试中射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关通不过,其他科目就不能再考了。

拳术是很久以来就流行于民间的体育运动,与十八般武艺合称“国术”,是中国独有的强身自卫之术。

摔跤运动在我国已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最早叫角力或角触。汉朝时流行,宋朝时叫相扑,现在日本人喜爱的相扑运动,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我国的蒙古族十分喜欢摔跤运动,直至今天,蒙古族遇重大庆典活动还少不了摔跤这种表演。

十八般武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体育运动,将士们日常都要勤学苦练。这十八般武艺是指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铖、戟、鞭、锏、木过、殳、叉、耙头、棉绳套索、白打。十八般武艺也是我国古代武科考试的主要项目,火器发明后,逐渐失去了军事上的价值,变成纯粹的体育运动了。

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体育运动远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项目,比如举重、赛跑、投掷等运动,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

总之,体育运动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才兴起的一种健身之道,它的发展程度与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有密切关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多种多样,反映了中华民族古老灿烂辉煌的文明。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书籍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发明家,都莫不通过作文著书来传播他们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就。我们可爱的祖国不仅很早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专门家,而且很早也有了繁富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