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16417000000003

第3章 在新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3)

因此,实现创新性学习的关键环节,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去“再次发现”已有的知识,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学会“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去传授那些已有的书本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习如何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不应强调模仿、记忆和反复操练。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为此,他们建议,要实现创新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条途径是设置新的课程,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设置新的课程形式(如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另一条途径就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

当前,在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指的是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向多样化的、主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操作实践都是新的学习方式重要的特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发展自己的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分工,不仅承担个人的责任,而且实现小组和班级学生的协作与沟通;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上述这些特征,都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或者学科课堂的探究性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此外,教育部提出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要在中小学开设一门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仅仅是要实现“校校通”网络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基础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冲击,至少在当前,它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泛的可能。

由于信息素养是渗透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要素,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就是要让他们学习和掌握主动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发布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开发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需要的人的整体素质。研究性学习是正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未来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极好载体。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里指出的那样“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教育信息化既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技术和媒体,它也必将全面影响到基础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这样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以开放、交互与共享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有效运用于基础教育,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正如陈至立部长所说的那样:“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也必须从注重传授电脑学科知识和技术,转移到将信息技术与常规课程的整合上,运用电脑网络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若干问题(一)为什么要提出研究性学习

1.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

3.原有的活动课实践的发展需要新的生长点。

4.每一个高中生都具有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很大潜能。

5.各地学校都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可能性。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定位

1.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6.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上的主要特点。

2.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呈现的主要方式。

3.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和组织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四)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

1.研究性学习组织实施的一般要求: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重在全员参与。

2.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在综合实践活动板块进行的研究性学习,采取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学习探究活动的较多。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也可以采取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研讨相结合的办法。

3.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完成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就学校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过程而言,一般程序是:①开设科普讲座、参观访问。②指导选题。③组织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④实施研究。⑤处理结果,撰写报告。⑥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

4.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1)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指导的内容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

(2)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教师的重要工作是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4)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的目标定位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时段选择不同的切入口,形成不同的操作特点。

(五)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1.特点:(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涉及到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二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等方面。(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

2.实施:(1)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操作时可重点从三个环节,即开题时的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时的评价着手。(2)研究性学习评价要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3)研究性学习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参与活动,达成研究性学习目标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某一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4)评价的具体方案可以由指导教师提出也可以在师生协商的基础上提出。

三、走出“研究性学习”认识误区

长期以来,在教育价值观方面,学校教育追求的是个体智力的优异性和学问的卓越性,通过教师的传授,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并能够熟练地、灵活地、准确地解题。

于是,在学习的课程方面,我们常常自上而下人为地从人类的文化遗产中编选主题、语言和材料,按照所谓的学科分门别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学生则被动地面对和自己生活相割裂的学术性文化——社会精英们谙熟的知识与经验,通过教师艺术性地传授,努力把它们堆积起来。学生似乎并不需要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对学生来说,“成功就是学习那些有限的答案——从一名教师那里吸收,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准确无误地反馈”。

然而,当今社会已进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人类所面临的是瞬息万变的以及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的复杂的文化。个体在获得生存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复杂性、整合性和不可预见性,人们所必需的知识范围与能力素养的范围被急剧扩大。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必须使学校教育成为学生在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探求活动中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价值,认识知识探究与问题探索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探究、发现和改造等一切活动中进行决策的基本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我们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是培养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课程。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转变学习方式”看作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惟一的价值追求的话,那么,功能的工具性特征就使其成为了一种过渡性的课程。当我们已经将这种学习方式有机地融入所有的学习过程中,则课程似乎真的就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了。

值得一提的是,构建“研究性学习(课程)”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解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的过程,并为他们采取行动的手段进行决策提供某种学习上的帮助。

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课程)对于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应当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基本价值追求。它至少包括:

(1)追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味地接受,同时为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2)追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追求学生在亲历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所可能获得的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初步的问题探究能力;(4)追求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5)追求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从而有可能进一步理解社会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研究性能力

一、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能力

近几年来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重点是,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一)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自研性学习

自研性学习的前提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的内在差异,尽可能充分反映学生对学科的不同要求。例如:针对每个年级至少有12个班,而每班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的情况,我校开展了数学的“分层次教学”和“问题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习适合于他们自己的数学,从而使有潜能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相对滞后的学生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不同的人,施行不同层面的教学,各有侧重,为学生提供选择课程的机会。学校在实施一期课改的阶段,制定了以数学为龙头,科技、体育为两翼,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的教改计划,促进了各学科的教改工作。如:从1990年起,我们的数学、环保、天文。电脑等活动小组和创造发明课程及一些科技类的指定选修课,主要由本校教师和外聘专家给学生开设较高程度的研究型讲座,所涉及的是指定选修和课外活动课,这可视为一种研究型课程的雏形。

1998年迁入新校后,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在部分年级和班级的数学课上试行分层次教学,分为A、B、C三个层次人层次以综合应用、数学建模为标准,B层次为市重点标准要求的课程,C层次以上海统一的高中数学大纲为标准。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由选择,教师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能力要求,确定教学方法。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探求知识过程的体验,由于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有待于进一步实践与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我校语文教研组组织学生编写个人文集,其中一个年级学生人人参加,通过自己编辑小组交流,个人打印制作,人人都有编写文集工作的体验,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为探索研究性学习方式,政、史、地、理、化、生、音、体、美、劳等各学科都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工程,根据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有相应的学科三年教改计划。

(二)按学科特点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我校语文教师开设的“时文分析”课,将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迁移到必修课的教学中,针对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研讨,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重视知识的应用性教学。经过一年训练,其中一个班级写出40余篇有一定质量的调查报告和专题小论文,并受到一些专家的好评。

又如1998学年,我校高二化学教师挤出必修课的相当时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搞小项目设计,做小课题研究。学生们纷纷利用休息时间,进市、学校图书馆,到实验室做分析实验,研究环境污染,探求改进和解决的方法。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一个班写出30余篇关于各类环境问题的小论文,有些还在市级评比中获奖,我校的张国芳和吴朋设计的小项目获全国创造发明金牌,并代表上海去香港参加论文答辩。由于学校的各学科的必修课中渗透环境教育,围绕环境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并组织方案项目设计等活动,在市绿色学校的评比中经过市的评审,验收成为首批上海市绿色学校。

(三)按学科联系加强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