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培育教学艺术
16417600000014

第14章 开讲艺术(5)

接着,他抽了一名学生朗诵一段之后,满怀深情地对同学们说:“对于祖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写诗作文讴歌她,有多少画家泼墨挥彩描绘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绘、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

经老师一问,课堂里顿时活跃开了。一首首传诵千古的名诗,就像一串串珍珠一样,在同学们的脑海里闪现。这时,老师因势利导,抓住课文中画家的一番话,领着同学们吟诵……同学们一唱三叹,心驰神往,好似进入了一个又一个奇丽壮观的画境,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爱恋之情。

老师通过精心设计,以形象化的教学,时时在吸引同学们。它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激起学生形象思维的展开,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听到这里,人们深深地为老师那精湛的开讲艺术所吸引,所感染。

二、背景介绍破题引入

有些语文课,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难于理解。这样的课文,由背景介绍导入较好。但近年来,在语文开讲时有一种一概不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倾向,无论什么体裁,好象一提到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就要受到指责。

文学作品是社会的反映,时代的镜子,只有把握了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才能知事论事,知人论文。鲁迅先生的《药》,如果不讲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对课文的中心思想的理解、字词的疏通,将会寸步难行。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谈到:“求知欲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例】有位老师在《药》这课开讲时采用破题引入法,效果很好,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他是这样设计开讲的。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药》。这篇小说写于1919年4月,“五四”运动前夕,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现实。这个革命失败了,革命果实被篡夺,革命烈士被杀害,社会上依然如故。黑暗的现实,使鲁迅先生深感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重要性。为了启发革命志士,认清黑暗现实,吸取历史教训,更加勇猛地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彻底捣毁黑暗统治,鲁迅先生便创作了《药》这篇小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作者对选取题目都是经过精心考虑、反复斟酌的。《药》这课的题目是文章的中心。先通过背景介绍,将有助于析题、破题,从而达到引入新课自然、深刻,为学生理解课文开路之目的。老师在介绍了这课的时代背景后提出:“这篇小说题目为什么叫《药》,然后让学生思考,议论,由老师归纳出题意。

师:“药”的寓意是深刻的。华老栓用蘸了战士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说明当时的群众处于一种落后、迷信和不觉悟的状态。从康大叔杀害革命者并用烈士的鲜血当“药”卖钱的事实,表现了统治阶级的凶残,表明了当时中国正处在一种黑暗的统治之下,垂危的状态之中,正需要一副良“药”来救治中国,但出于革命者的软弱性、妥协性和脱离群众的弱点,革命失败了。这副“药”无效。因此,救中国就要探寻新的良“药”——新的革命道路和新的革命方法,这就是这篇小说所揭示的中心思想。

通过老师这么概括归纳,学生才真正领会到鲁迅先生选用“药”这一标题确是独具匠心。

又如教《别了,我爱的中国》,可以这样导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振铎。早年他就参加了党所领导的革命运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残酷迫害革命志士,他设法开展革命活动,被迫离开祖国去欧洲。本文写的就是他离开祖国时的情形。文中有对亲人的惜别。也有对故土的留恋,有内心的愧疚,也有铮铮誓言,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这种情怀的吧。”这位老师就是这样通过背景介绍导人新课的。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分析阅读时指出:“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背景介绍开讲法,其目的也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三、描述开讲具体生动

一般人认为,文科教学才讲情景的。其实数学课教学中有时恰当地运用情景,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的。如“黄金分割”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怎样才能做到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呢?有一位老师采用描述开讲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例】师:“同学们,每当上课钟声一响,老师满面笑容地走上讲台。可是,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偏左或偏右的三分之一处,而不站在正中,这是为什么?同样,在舞台上,报幕员、独唱演员或剧中的主要人物,他们为什么一般都不站在台中央或台角,而是站在偏左或偏右的约三分之一处?还有,在美术、摄影方面,为什么画家和摄影师一般都不把图的主体形象放在正中呢?”

老师富有启发性的开讲,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接着,又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因为,他们选择的这一点,正是黄金分割点。为什么叫‘黄金分割’呢?意思是说,这样分割的一条线段,在科学技术、生产建设以及文化艺术等等方面都有着像黄金一样极其宝贵的应用。在古希腊的艺术中,可以看到许多符合这种美的数的杰作。像美与爱之神的维纳斯塑像,无不表现出最美的人体,是以人的肚脐为中心点,各个部位都符合匀称的‘美的数’的标准。又如二胡勾弦的千斤,如高音置于外弦全长的黄金分割的分点处,低音伴奏也置于黄金分割的分点处,横笛的模孔也是在笛身全长的左黄金分割的地方。这样能使奏出的韵调优美,和谐动听。所以,‘黄金分割’不但成了艺术家们的创作中必须遵守的规律,而且在生活中也常常应用到它。如桌凳、门窗、电视机、收音机等,为了协调与悦目,也都用‘黄金分割’的比例来划分尺寸。就连我们的学习用品如书、作业本、杂志等都应用了‘黄金分割律’。”

“我国国旗上的五角星,就是根据和应用黄金分割,先将圆周十等分,再每隔三个分点依次连接而成的。”

“更有趣的是:五角星中间是一个正五边形,再作这个正五边形的各对角线,则又作出一个小五角星。如此继续作下去,可得到一个比一个小的无数个正五角星,还可看到,若连接正五角星的相邻的各顶点,可得到一个正五边形;再延长这个正五边形的各边,又可得一个较大的正五角星。如此继续作下去,可得到一个比一个大的无数个正五边形。在当今社会中,奇妙的0.618,也为现代科学增添了异彩,成为最优化的方法,在冶金、采矿、机械、轻工、建筑、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广泛地应用这种科学方法。”

“同学们,黄金分割在四化建设中用处多大啊!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部分内容。”(老师板书课题——黄金分割。)这种开讲,采取形象的描述,首先从生活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考,然后阐明什么叫“黄金分割”以及“黄金分割”的用途和发展前景。这样引入新课,使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学生学起来就“有味”了。

四、激发兴趣启发智慧

开讲时,针对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编故事的方法,可以激发兴趣,启迪智慧,引发学生学习新课。

列方程解应用题,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学生因学起来枯燥乏味,往往引不起足够的重视。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正如艾德勒在《为教育哲学辩护》中告诉我们的那样:要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并不急于教给解题方法,而是先给大家讲了一段名人轶事——古代方程的墓碑,就这样,精彩的开讲艺术,激起了学生对解方程的强烈兴趣。

【例】师:“两千年前,古希腊出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是用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和用字母进行一些运算,这是近代符号代数的鼻祖。他写过三部书,其中最著名的是《算术》。这是一部很伟大的著作,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可以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相提并论。可惜的是,他的年龄和生平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惟可供查考的是他那别具一格的墓志铭。全文是这样的:‘过路的人!这儿埋葬着刁潘都,下列数量可以告诉您,他一生度过了多少个寒暑。他一生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十二分之一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才建立了幸福的家庭。五年后儿子出世,但孩子在世的光阴只有他父亲的一半。晚年丧子,老人真可怜,悲痛之中度过了四年,终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请你算一算,刁潘都活了多少岁,才和死神相见?”

这样利用名人轶事开讲,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待学生思考片刻后,老师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下清晰、工整的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这节课的开讲,成功之处,在于重视教育艺术。在教学中不再全盘授予,而在相机指导,不是直接给学生以知识,而是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疑与思,唤起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情境式开讲法

情境式开讲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趣味横溢的情境,在情境中巧设机关,引起悬念,制造冲突,激疑引思,诱发思维,启迪智慧,使学生的心理处在兴奋状态。

教师开讲时,创设情境,激疑引思的着力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心理需要上,暗布屏障,巧设圈套,激其情,奋其志,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趣味横生,或悬念于怀,或处于新旧认识的冲突之中,或徘徊在知与不知的矛盾圈内,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一、创设情境诱发情趣

要使学生发现问题、抓住问题和思考问题,首先应当引导学生进入问题、了解问题。在开讲时,如果能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设置一些问题,造成一种气氛,使学生被新问题所吸引,让他们一开始就带着急需解决的问题来听课,并诱发他们产生一种想亲自去试一试,以求从中发现问题的心理状态。例如在讲“垂线”时,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开讲的:

“有一天,小华家的厨房里安装自来水管,爸爸对他说:‘小华你现在已经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了。你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爸爸设计一下,怎样安装才能使自来水管最节省呢?’小华跑出去观察了一下自来水管道,略微思考了一会。接着,用绳子量着,算着,不一会儿,就将数据告诉了爸爸。爸爸点点头,夸他数学知识学得好,用得活。小华测算自来水管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垂线。”

这时,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什么是‘垂线’,怎么画‘垂线’,就在这种渴求知识的气氛中,导入了‘垂线’的教学。在开讲时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一些概念、定理、法则,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例】有一位老师在教“比例尺”时,用启发式谈话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按学习小组把全班同学分成6个红领巾旅游小分队,指定某小分队到杭州旅游等。

师:要旅游祖国的名城胜地,出发前要算出从重庆到各旅游胜地的行程。谁算得正确、迅速,谁最先到达,也就是这次旅游的获胜者。

生:如何计算?

师:今天讲的新课就要介绍计算方法。(板书课题——比例尺)这样诱导性谈话后,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情绪高涨,兴趣浓厚。

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兴趣是知识的先导。开讲时如能创设一个适宜于儿童探索知识的意境,做到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情趣,这样,就能够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

【例】教“长方体的表商积”时,有位老师用问题导人新课,教学效果很好。

师:今天大扫除想把教室四周的墙壁用规格一样的白棒纸裱糊一遍,但不知要买多少张纸,请大家先算算教室四壁的总面积,再算算每张纸的面积,最后算出纸的张数。一张长方形纸的面积同学们都会计算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你们能计算吗?(教室鸦雀无声,同学们认真思考。)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希望大家认真听讲,课后看谁最先算出来。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课后,不少学生借卷尺,搬梯子,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测量与计算,做到了学用结合。

二、富有趣味激发思维

愉快的情绪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开讲的导语要富有趣味,能激发思维,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课题。

【例】有一位老师在讲圆的面积时,为了引导学生的求知欲,他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引入新课。

师:“一块草地”每平方米平均长3公斤青草。草地中央有一木桩,一只羊系在木桩上,羊绳长1.5米,这只羊最多能吃到多少公斤青草?

此题富有趣味性和思考性,这比单纯出一道“圆的半径长1.5米,求它的面积是多少?”要生动、有趣,并且容易激发学生思维。因为解答这道题,学生必须理解木桩即圆心,羊绳长为半径,知道半径就能求出面积,知道面积,就能求出这只羊最多能吃多少公斤青草。这样开讲,对理解圆的意义,又很有帮助。

【例】一位数学教师在讲“行程问题”时,他善于抓住学生认识过程中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来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师:当两个人在这一段距离中行走时,在运动的“方向”上会碰到哪些情况?

生:这两个人可能是面对面,背对背,或者向同一个方向前进。

师:对!这两个人可能是面对面,我们称它为“相向”:也可能是背对背,我们称它为“背向”;也可以是同方向,我们称它为“同向”。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有关“相向而行的行程问题”(揭示课题)。这两个人相向而行的出发点会不会在同一地点?

生:因为是相向而行,一定是在不同地点出发的。

师:在这类行程问题上,我们还要研究他们的出发时间。在出发时间方面可能会有什么情况?

生:在出发时间上,可能同时,也可能有先后。

师:两个人在这段距离中相向而行时,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运动,会得到怎样的结果?(用教具演示)生:这两个人相向而行时,会在某一点相遇;或没有相遇,中间还相隔一段距离;也有可能相遇后交叉而过。(教师边提问边板书——运动方向:相同。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不同时。运动结果:相遇;没相遇;交叉而过。)在导入新课时,老师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复杂性。需要造成一种情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去体验并理解有关知识。

通过讨论,学生对于相向运动的各种可能的情况,已有所感受。引导学生集中在上述几个要点上展开思维。正是解相向运动问题的基础,也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这些问题弄清楚了,解这类问题的条件就具备了,其他如列式计算等,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无须多讲。

三、以景召人以情感人

中国人欣赏美的观点,我们只要稍加探索就不难发现,无论我们的文学、戏剧、电影,都重情感的抒发,突出一个“情”字。中国人讲道义,讲感情,讲义气,这都同“情”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