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培育教学艺术
16417600000020

第20章 课堂提问艺术(4)

(9)串联法激疑。复习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把以前学到的个别的概念、原理串联起来,系统地掌握知识,为今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启发学生答问的艺术

从信息交流的过程看,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特别是在师问生答的过程中,它每时每刻都在左右着学生对教师认知信息的输入、编码和反馈。因此,设计好了问题,或学生自己能提出问题,这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还有重要的一半,就是要通过感情交流正确地启发学生回答问题。以达到“有疑则使之无疑”的目的。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启发学生答问的艺术。

一、创造良好的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抬起头来走路”。课堂提问。让学生“体面地坐下”就是要创造学生正确答问的环境、气氛、条件和动力以及方法、措施等,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抬起头,爱答问,敢答问,会答问。

如何在课堂提问中,使学生爱答爱问,敢答敢问,能体面地坐下呢?

1.微笑提问

微笑是架桥,可以沟通师生心灵。微笑提问给学生以亲切感,融洽师生感情,学生会无拘无束地开启心扉,进行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因此,微笑提问是让学生“体面地坐下”的前提。

2.情景提问

所谓情景,就是情感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会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灵,使学生情感的内部心理条件得到激发,促使环境与学生的自我共鸣。情景提问,就是教师用实验、故事、寓言、声像、语言与方法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对问题的共鸣,因此,情景提问是让学生“体面地坐下”的环境。

3.普遍提问

普遍提问可使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唤起学生的内在动机,引起学生智能发展的内驱力,从而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因此,普遍提问是“让学生体面地坐下”的动力。

4.形象提问

形象提问就是教师尽量用手势、动作、实物、教具、挂图、幻灯片等手段,结合提问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明确答问。因此,形中要有意,暗示后进生在学习上也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对提问要欢迎要鼓励。这种有意地对后进生传递间接信息,会激励他们为实现老师的这种“期望”而刻意弥补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其他学习好的同学。

下面是一位物理老师讲《机械守恒定律》的一段精彩提问,充分展现出对学生答问的“引导得法”。

师:(先出示一个橡皮球给学生观察,然后把它举到一定的高度)橡皮球是否具有能?

生:有。

师:具有什么形式的势能?

生:具有重力势能。

师:为什么说橡皮球具有重力势能?

生:因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师:(让橡皮球从手中自由落下)

如果把橡皮球看作一个单独的物体,它受到地球的引力(重力就可以看作外力,外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动能是怎样变化的呢?

生:外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教师板书演示:W外→物体(橡皮球)→EA

师:增加的动能与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关系怎样?

学生回答:增加的动能与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相等。

老师板书演示:EK=W外

师:橡皮球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对橡皮球做功,橡皮球的重力势能如何变化呢?

生: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

教师板书演示:W重→物体(橡皮球)→EP

师:减少的重力势能与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关系怎样?

生: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教师板书演示:EP=W重

5引趣提问

教师采用激疑法、激思法、故事法、游戏法、悬念法等方法,结合所提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从而正确答问。因此,引趣提问是“让学生体面地坐下”的措施。愉快的情绪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开讲的导语要富有趣味。能激发思维,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课题。

有一位老师在讲圆的面积时,为了引导学生的求知欲,他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引入新课。

师:“一块草地”每平方米平均长3公斤青草,草地中央有一木桩,一只羊系在木桩上,羊绳长1.5米,这只羊最多能吃到多少公斤青草?

此问富有趣味性和思考性。这比单纯提问“圆的半径长1.5米,求圆的面积是多少?”要生动、有趣,并且容易激发学生思维。因为解答这道题,学生必须理解木桩即圆心,羊绳长为半径,知道半径就能求出面积,知道面积,就能求出这只羊最多能吃多少公斤青草。这样开讲,对理解圆的意义很有帮助。

6.奖赏提问

奖赏提问就是教师利用口头表扬等奖赏答得好和较好的学生。对于错答的学生,也应捕捉其“闪光点”,给予肯定或奖赏,并想方设法,启发他们答对后再坐下。因此,奖赏提问是“让学生体面地坐下”的催化剂。

7.递进提问

教师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问题进行分解,逐步达到教师提问要求。

因人提问和递进提问都是让学生“体面地坐下”的有效方法。

让学生体面地坐下,是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丰富的教学经验,灵活的应变能力。同时,必须认真备课,要按照提问的目的性、适时性、适度性、科学性、启发性、针对性、量力性、简明性、循序渐进性等原则,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课堂提问优化,培养学生智能,提高教学效益。

良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分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可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启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重要前提。教师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重要条件,它会消除学生害怕回答问题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但有的教师提问学生时,不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回答不出或回答错了的学生冷言冷语,甚至挖苦嘲弄;更有甚者,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声色俱厉的训斥,造成学生精神紧张,使本来已经出口的话也戛然而止,思维行程立即中断。这样做,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把提问作为整治学生的一种手段,使师生之间处于严重的对立状态,这是错误的。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生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时,不加任何思索就说:“不会”,然后就木然而立,一言不发。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大都由上述原因造成的。

教师在提问学生时如能注意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也会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在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启发引导,给学生再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果问题过难过大,教师可以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较易较小的问题,引导学生逐一地加以回答,这既可以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受到锻炼,得到提高,又可以使学生因为自己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情愉快,这会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造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有时会“突然事变”,学生提出一些教师料想不到的问题,这时教师就不必担心中断教学计划,影响教学进度,而去压制学生提问,堵塞学生思路。只要学生提问的思路是健康、积极、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应该支持鼓励,并当机立断地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对于少数学生,甚至是个别学生,也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不按教师设计的思路解答问题、别出心裁、另辟新径、而又得出正确答案、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强行拉回到教师自己原先所设计的轨道上来;更不能认为是学生故意给自己作对,对其一概否定。例如有位数学老师出了一道56和45哪个数大的题目,争着回答的学生都说用通分法,结果为2530,得2430大,有一个学生却用另一种方法:56比1小16,因为16<15,所以56>45,老师热情鼓励他肯动脑筋有创见,并当众表扬他:“你想到了我(教师)没想到的一种解法。”就是这么一句话,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甚至成了以后学习进步的转折点。

当某个学生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遭到别的学生取笑时,教师要机智地打岔,不让受取笑的学生刺痛,如在一堂“电路”课上,一个学生说电线热得烫手,另一个学生冷笑一下作了一个“谁不知道呀”的反应,教师立即接着说:“这倒是挺有意思的,对吗?你们有好几个人同时作出了同样的发现。我们注意到了许多人独立地发现了同样的事情,科学家们也有这样的经验。”又如一堂生理课,一个学生把脑子说成是一种感官时,另一个孩子笑他是“笨蛋”,这时,教师用了一句妙语:“也许他意思是说在动脑子时才能有良好的感觉”。这两位教师的妙语,孩子并不一定听懂了,但他们保护了孩子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

二、引导学生自己置疑

学贵置疑。“思”多是以“疑”为先导的,因此,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

“无疑—有疑—无疑”。学生在这种思维矛盾运动中,增智启能。

学生一旦在认识上产生了矛盾,就有一种希望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正是这种需求,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大胆置疑。例如,一个学生对“就义”一词理解不清,因而用错,老师就通过提问设置矛盾引导学生置疑。

老师问:“这次作业中你用了‘就义’一词,你知道‘就义’是什么意思吗?”

“是死了的意思。”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噢,那么有人因病死亡就是‘就义’啰!”老师反问。

学生已发现自己的回答不对,改口说,“‘就义’,就是被人杀死的意思。”

“被人杀死?”教师追问,“如果有两人打架斗殴致死,算不算‘就义’呢?”

“不能算。”

“为什么?”

“因为‘就义’是被敌人杀死,是好人牺牲在敌人手里。”

“照你这样是说,战士们为了抗击敌人,在战场上牺牲了,也叫‘就义’了吧?”

“这……”显然学生答不上。

教师就抓住时机作了解释:“牺牲”与“就义”这两个词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含义使用的范围大小不同,前者大于后者。“就义”专指为了正义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被敌人杀害,如刘胡兰被铡死,方志敏被枪杀,都是英勇就义的例子。这样,学生的认识在老师一步一步矛盾中逐步前进,最后得到解决。

学贵于思,学起于问。教学艺术在于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从博问中多识,从多识中博问。形成发散思维能力。很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在于他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某老师在教说明文《动物的远游》时,他没有一般地从头到尾一段一段地讲授,而是在起始课向学生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人的能力强呢?还是动物的能力强?”引导学生讨论、争执,通过讨论、争辩,涉及人——作为高级动物与一般动物的差别,涉及仿生学、激光、月球、气象、遥感等若干科学名词。就这样通过教师没问,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学生提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门扉,通过学生质疑,引起学生的深思。

教师不仅满足给学生奉送真理,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在从设问题时,指出一些现象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归纳总结,归纳得出的结论就是新课要学的主要内容,这种提问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

例如,有位老师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是这样设问导入的:首先让学生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动手折、剪,分别取出各自的34,48,912,然后把剪取的部分重叠起来。这时学生意外地发现它们相等,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接着,教师又请大家拿出已剪好的三个等圆,分别剪取出各圆的12,48,612,再将它们叠起来,也发现它们是相等的,经过多次动手实验这样“折、剪、叠、画”的过程之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找出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不但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起到培养学生定向思维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把它与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因素联系起来考虑,使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提问中迅速定向,进入对教材重点的探索。这样的提问能激发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