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成为教学骨干
16417800000009

第9章 骨干教师塑造的基本过程(4)

情感就是人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恐惧、爱慕、厌恶、悲伤、忧郁等。行为科学认为:人的一切认知活动均是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缺少其一都是不完全的。任何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特别是青少年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为转移,常常表现出不是用理智去支配情感,而是用情感支配理智。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鲍良克所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漠、不满足、散漫、压抑。”可见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有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位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教学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2.良好心理品质的具体表现教师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之情。爱是对人或事物的最深的情感,可表现为一种倾向,形成一种动力。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爱的情感是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它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教师需要付出大量复杂而艰辛的劳动。只有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执著的追求,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其二,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教师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它最能激起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最能激励教师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这种情感驱使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对学生诲人不倦。使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创造最好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有了这种爱,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人们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可见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渴望获得知识,主动模仿教师所教授的动作,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创伤,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乌申斯基说得好:“如果你厌恶学生,那么,教育工作刚刚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教师的教育只有溶解在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需要,引起学生积极反应。

(2)期待之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期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是学生上进的动力。学生最信赖老师的判断力,对自己学习情况、能力水平的认识往往依赖于教师的看法,因此教师的期待之情对学生便尤为重要。它是对学生心灵上的支持,学生从中看到希望,获得自信、勇气和力量。如体育教学活动多变,动作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动作时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学生心中往往产生消极情绪、退缩心理。对原本有能力完成的动作丧失信心,自认为做不下来,而不愿继续努力。此时,教师若能用期待的目光来鼓励学生:“一定能成功!你能做好。来,再来一次!”学生会被这种深切真挚的期待之情所感染,认为自己真的能行,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消除退缩心理,重新充满希望,鼓足勇气,克服困难,最终完成学习的任务。若教师首先失去信心,流露出无望、厌烦的感觉,学生得到老师这样的情感信号,自然彻底绝望,认为自己果真不行,而放弃对学习的继续尝试。可见教师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饱含期待之情,学生不能没有教师的支持、鼓励和期望,他们常常是按照老师给设定的模式来认识自己、要求自己的。这种期待情感能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3)愉悦之情。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走进课堂并自始至终保持愉悦心情,能将学生带进一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要持之以恒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再优秀的教师也是平凡普通的人,也会经常遇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冲击和干扰,时常出现忧愁、烦恼、悲伤、激动等情绪。若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包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养成走进课堂之前迅速排遣心理干扰的能力,带着愉悦之情来面对学生。

教师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进行教学工作,思维敏捷,语言丰富有情感,面部表情自然丰富。从而创设出轻松、欢快、无忧无虑的教学情境,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反之,教师本来心情烦躁、压抑,遇到一点情况便怒火中烧,失去理智,向学生发泄出来。结果往往是,说话走火,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整个教学情境随之变得沉闷、压抑起来。这样,会严重地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应注意培养稳定的愉悦情感品质,要带着欢笑走进课堂,以愉悦之情唤起学生愉悦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环境中接受教育。

(4)宽容之情。宽容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隔阂的良药。现代教学活动复杂多变,学生又活泼好动,比较难于组织,学生经常违犯纪律,这就更要求教师要豁达大度,对学生有宽容之情,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宽容之情能卸去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其有勇气纠正错误,教育效果明显。对待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冷静的态度,不应横加指责,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一想,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这种豁达大度的宽容之情使学生感到教师富有人情味,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敢于接近,友好相处的心理相容的亲近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唤起学习激情。对学生有宽容之情,不但能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师本身从严要求自己,在教学中根据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师充分体谅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对学生怀有宽容之情能驱使自身探索出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实践证明,教师的情感因素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任何一位老师都应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教学中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学生在最佳的情感环境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接受教育。

3.骨干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应当具备他要培养的学生那样的品行。”因此他建议,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那么,作为一名骨干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健康的心理品质呢?

(1)拥有自信心。有些忧患意识乃人之常情,但千万别失去了自信心。因为以自我接纳为前提的自信心是支撑个体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也是骨干教师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自身充满自信、自尊的人格魅力,将会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也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树立自尊心与自信心。

(2)拥有平常心。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生存的压力、下岗的危机使得人们经常在心理矛盾冲突中自我折磨。教师也是人,她们一样有人的喜怒哀乐,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与心理需求,此时更需要有一颗平常心才会在面对看似琐碎、平凡的事情中感受快乐、喜悦和幸福;才会在竞争的环境中沉着自制,荣辱不惊,坦然地面对失败和挫折,不苛求生活。

(3)拥有宽容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胸怀应像包容百川的大海,对待学生要永远充满爱和宽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为此教师应以赏识的眼光去挖掘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促使学生自我潜能的不断发展;同时,教师更应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的不足。因为学生的自制力较差,犯错在所难免,此时教师若能充分地给予理解而不是求全责备,那么教师虚怀若谷的人格力量将感召学生学会原谅别人,学会与别人和睦相处,而这一切都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4)拥有同理心。同理心即同情与理解,同感或共情。教师拥有一颗同情与理解的心,能常常换个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想问题,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即“感学生之所感”。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与该角色相适应的行为模式,这就容易造成人们的思维定势。如果我们能经常地进行角色换位思考,以心换心,我们就不会在未充分了解别人之前就对其妄下评价,这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5)拥有恒心。一个年轻教师要想克服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就需要有优良的意志品质,即拥有一颗恒心。因为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保证,一个缺乏意志力的人不仅会在事业上一事无成,而且会因经受不住生活中的一点点挫折和失败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一般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其坚强、勇敢的性格,需要教师去陶冶培养,一个意志坚强的教师也会是一个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也就容易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心境,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三)具有较好的认知结构和深厚的教学功底,在此基础上注意吸收、消化他人的成功经验,开始建立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骨干教师成长的成熟期,具有较好的认知结构和深厚的教学功底,在此基础上注意吸收、消化他人的成功经验,从教学能手向专家型教师转变,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科学化、规范化、理性化,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特征,开始建立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准学者型教师。教学的风格处在探索和创造性阶段。随着教师的积极努力和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例如开始钻研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板画艺术、示范性艺术等。教师不断突破别人,突破自己,教学的独创性不断地表现出来:突出地表现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优化、教学效率的提高上,当这种独创性在教学过程中呈稳定状态表现时,这个教师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时的教学被涂上了浓厚的个性色彩,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日趋完美,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塑造人的灵魂的艺术。中小学教师任这个阶段要努力学习,积极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由于处于这个阶段的老师在学校、社会上已有一定知名度,自己应经常参加学术水平较高的教研活动,参加一些较高级别的说课、赛课,以促使自己不断革新和创造,从而最终进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阶段。

1.独特教学风格形成阶段的特征

(1)教师的教学个性已较明显地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虽然不是绝对地不可改变,但个性心理特征一般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成型,很难改变。因而教师教学个性的培养要特别注重“因性以练才”。有的教师感情丰富,善于表达,思维结构中形象思维占优势,想象力丰富,性格外向等,那么这个教师就要注意在教学中发挥自己个性的这些优势,向“情感型”或“表演型”教学个性方面发展。如果违背自己的个性特点,那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2)教师的独特性教学行为与方法大多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很多教师虽然教龄不短,教学经验也很丰富,几十年的教学工作却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教学僵化,固守老一套教学观点和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改革和创新精神,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一直处在独立性教学阶段,很难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相反,有的教师勤于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善于对传统教学的某些弊端进行分析,并时刻思考和组织自己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案。大量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是否具有这种教育改革和创新精神对一名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3)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安排与效果已开始反映出一定的审美风貌,使人能够较明显地体验出教师教学的“韵味”。对一个寻求形成自己独特个性教学和教育风格的教师而言,具有改革和创新的精神还不够,重要的还需教师把自己的教改方案和思路付诸实施。只有在不断探索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检验自己的教改方案和方法的有效性,也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较快地进入独特性阶段,并使自己的教学个性更鲜明地表现出来。大量的材料表明,国内大多数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都是从教学改革与实验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

这一阶段突出表现在教师改革与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及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

2.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因素分析

前面我们讲过,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要想在教育事业中有所建树,做出一番成就,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形成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前面摘录的一名数学骨干教师的论文,已经谈到怎样在数学教学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举一反三,相信会给大家一些初步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