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构建教学模式
16418100000012

第12章 优秀教学模式举隅(1)

“随课文识字”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随课文识字的由来

“随课文识字”(亦称“分散识字”),是60年代初形成的识字教学的流派之一。

怎么会在那个年代形成“随课文识字”的呢?话得从头说起。

1958年秋季开学前夕,江苏省教育厅经江苏省委同意,确定在我校——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下简称附小)进行学制改革试验。即要求用五年时间完成小学六年的教学任务,学制缩短一年,不能加班加点,不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儿童的思想品德要和平时一样抓。附小把任务交给了我,让我担任试点班的班主任,教语文、算术两科。一年半后即1960年4月底,我教的这个班,学生平均识字已达1888个(最多的识了2746个),比六年制二年级多识766个。一般儿童能写400到500字的作文,最好的能写1360字。多数儿童的作文能做到正确表达思想,语句比较通顺,层次比较清楚,会用已学过的常见的7种标点符号。作文中的错别字也比较少。在课外阅读能力方面,最多的已看了120本书,一般的看了40到50本。除了阅读《新少年报》、《小朋友》、《儿童时代》等定期报刊以外,还看了《我的一家》、《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渡江侦察记》、《红旗谱》等内容比较深的书籍。

1960年4月,教育部在辽宁黑山召开集中识字现场会,我随江苏省的代表队观摩了黑山的集中识字。相对集中识字而言,我是通过“多读课文多识字”的途径使儿童的识字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当时,江苏省教育厅的领导同志也明确支持我继续试验下去。于是,在小学识字教学上便出现了最早的两个流派: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即随课文识字。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和附小的同事们基本上是采用随课文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的。1960年以后,中央和一些省市开始编出了集中识字的教材,而我们随课文识字没有自编教材,只是把通用教材进行“改造”:教材中的集中识字部分,除儿童喜欢的形式外,其余的,或跳过不教,或一带而过,着重教课文,还自选了古诗、短文若干篇补充到通用教材中去。在一二年级两年内,补充了40多篇古诗和短文,增加了儿童的识字量,识字巩固情况好,儿童读写能力强,可以说,都超过了大纲和教材的相关要求。在我们附小,那些年的识字教学基本上都是采用随课文识字的方法进行。

那么,随着学制改革的试验而出现的随课文识字,是怎样逐步形成的呢?

1958年学制改革的试点班,前无借鉴(教学大纲和教材均没有),只有缩短学制一年的总要求。我和附小领导、南师院教务处、教育系共同研究,分析六年制语算教材内容的结果,获得一致的看法:缩短学制的关键是头二年完成六年制小学头三年的任务;新学制的后三年则与六年制的四、五、六年级同教材同进度。算术采用适当减少循环、增加教学内容,在原定的教学时间内多学一些算术知识,比较好办(这里不详述)。语文的关键是要增加一、二年级的识字量。按照我的经验和体会,多读课文就可以多识字,要多识字就需要多读课文;同时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几十年来,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有的一开始就是“开学了”,有的先教几十个独体字,如“人、手、足、刀、尺……”随后也是一篇篇短小的课文。根据当时的情况,我决定在六年制教材的基础上增删调整,重新组合;同时认真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识字量。

我在试点班施行的教学体系是:

第一学期:汉语拼音、看图识字(主要是独体字和单音词)、短语,短文31篇:第二、三、四学期都是短文,分别是43篇,50篇,50篇。几篇短文组成一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练习,集中复习字词句知识,复习课文的思想内容。

这样的安排是基于: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学普通话,掌握了汉语拼音这一工具,学生可增强独立识字能力,终身受益。学课文之前识一些独体字可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为以后大量合体字的识记和书写打下良好基础。教独体字和单音字的依托是看图识字,这是初入学儿童喜闻乐见的识字形式,易教易学,我安排了七八十个。接下来安排了一些短语,目的也在增加识字量。这也近乎“集中识字”的教材。然后是自己编选的短文。第二册起就没有安排单独识字教材,都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使儿童识汉字的。每一篇课文的生字一般控制在10个左右。一篇篇内容各异的课文。儿童学起来兴趣高,效果好;多读课文,儿童多长知识,多受规范语言的熏陶;多读课文,也多识了字。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1958年到1960年的试点班一二年级的教材,全部是我自己和请老师帮助刻印的(文革期间散失掉了)。那时纸张、印刷条件都很差。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读说写用。儿童一入学,我就抓说话完整、语言规范的教育。在儿童学了汉语拼音和100多个汉字后,就指导他们造句,先口头练习,再写在本子上。儿童掌握了200多字后我就结合说话教学,引导他们把简短的话写下来。掌握了300字左右,就指导儿童看图写话。一开始书面造句(这项工作大概在第一学期的下半学期),我就明确告诉儿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汉语拼音代替。有了这样的训练基础,到第二学期下半学期时能写出四五百字的文章就不奇怪了。

二、随课文识字的基本教学模式

随课文识字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孤零零地识字。同时,在识字时,使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用紧密结合,从而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随课文识字是结合着课文来教生字的。也就是阅读课文和学生字同时并进。所谓同时并进,并不是说生字词一定得和课文学习一起教学。而是由于课文和生字词的情况不同,生字词的教学有多种模式(说实话,当年我在第一线教学时,还没有“教学模式”这个名词,现在是套用今天的说法),如:按照课文内容生字词出现的顺次教学生字词;先讲解课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字词;结合课文讲读时提出和讲解生字词;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提出生字词等等。现择要举例如下。

1先教生字,再读课文

有的课文题目中就有生字,不把生字教了,其他的教学活动就不好进行。有些课文,关键词就是生字词,如果不先教学,就将成为阅读课文时的“拦路虎”。以前有篇课文叫《团结》,里面有个关键词“箭”,儿童对它是生疏的,必须先提出来加以解决,在以后的教师范读或学生自己阅读时就不会感到困难。

教例一:《小小的船》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掌握新的偏旁——舟字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发展儿童想像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生字注上拼音)

①读准字音,分析字形。

看拼音读字音。

教师进一步强调“船”是翘舌音。

分析字形结构,“舟”是新出现的偏旁,边板书边说:第一笔是短撇,第二笔是竖撇,要写长些,第三笔横折钩,紧接着写上面一点,再写当中一横,有点像一提,右边不要出头,最后写下面一点,这叫“舟”字旁。

认识“舟字旁”与“舟”的区别。舟就是船。

联系已学过的“铅”,右边是一样的。整体练习书写(书空)。

②充实“船”的内涵。

玄武湖里的小游船、小木船,长江里的帆船、大轮船、货船、装油的油船,宇宙飞船……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船”;边读边学其余生字词。

(1)这首儿歌里讲的是什么样的船?

弯弯的小小的船,把月亮比作弯弯的小小的船。

(打出幻灯投影。学生欣赏画面。指导学生注意观察“船”。)这只船的两头是怎么样?儿歌里怎么说的?

②教生字“尖”(jiān)

(板书“尖”,上面小,下面大,叫“尖”。)读拼音。想想我们平时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尖”的?(缝衣服的针,织毛衣的针,铅笔尖,锥子,医生打针用的针头,宝塔……)读第一、二两句。

指导:“弯弯的”“小小的”要连起来读,不要一字一顿的读。

③教多音字“只”(读第三声)。

第三句讲什么呢?(我坐在船上抬头看)(注:此句后来作了修改)复习“抬头”。这两个字在哪儿学过了?

这小朋友抬头看,看到了什么?

“只”(板书)字认识吗?(学生知道“一只乌鸦”“一只蝴蝶”“一只蜻蜓”的“只”)那是“一只”“两只”的“只”,读第一声。今天学的“只”读第三声。

“只看见”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只”当什么讲?

看见了什么?课文中怎么说的?(“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教“闪”,读拼音。)“闪”好写,你们怎么记住它?(门里一个人)(动作演示“一闪”)。什么叫“闪闪”?(一下有,一下没有;一下亮,一下不亮。)(演示幻灯画面,彩色小灯泡一闪一闪的,表示“闪闪的星星”)这一闪一闪的是什么?(星星的眨眼)(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说说晴天的夜空看到的情景。)什么天气能看到“蓝蓝的天”?

“蓝”字没有简写,笔画比较多(只要求认识)。“蓝”的声母是什么?(区别“l”和“n”,“lɑn”和“nɑn”)④启发想象这个小朋友把弯弯的月儿当成小船,他坐在小船上,看到蓝蓝的天像什么?一朵朵的白云又像什么?(船是在什么地方航行的?)读后两句。(朗读指导)四句话连起来读。

3.整体领悟,复习巩固

①这首儿歌为什么读起来这样顺口?

念念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末一个字的音:“船”、“尖”、“天”,都是什么韵母?(都是押an的韵,只有第三句不押韵,所以读起来顺口。)(学生读)(听录音、评析、欣赏,再读)(背诵)②欣赏词语,用重叠词练习说话。

这首儿歌里有好几个重叠的字(出示小黑板: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弯弯的),请大家读一读。

你们想想,为什么要用两个字重叠呢?小的,弯的,蓝的,不是也可以吗?“小的船,蓝的天”和“小小的船,蓝蓝的天”哪个好?为什么?(“小小的”比“小的”还要小,“小小的”“蓝蓝的”读起来更顺口。)你们能用重叠的词说一句话吗?例如“红红的”什么……还能用别的重叠词说一句话吗?(白白的,大大的,高高的,亮亮的……)③复习所学生字。

④作业布置。

回家把这首儿歌背给家里人听。

现在把这几个生字写一写,每个字写三遍。注意拿笔和写字的姿势。(教师巡视)4.边读课文,边教生字这类课文。有的生字词较多,有的字词间逻辑联系较紧密,我便边讲述课文内容,边顺次出现生字词。

教例二:《乌鸦喝水》

教学目标:

认识和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布置一名好动的学生在课前捡若干小石子。

再准备透明的口较小的玻璃瓶,内存有颜色的水,作演示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通读课文,提出生字词,利用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词。

①导入新课

今天要学的课文是《乌鸦喝水》。这里有3个生字(边板书边讲解,生字均要写上拼音。下同):

乌鸦这是一种全身羽毛黑色的鸟。你们看,黑得连眼睛也看不见了(强调“乌”字里面没有一点)。假如这里面有一点,那是什么字?

乌鸦是一种鸟,“鸦”字的右半边是“鸟”字。请大家看拼音读生字。

喝水“喝”字为什么是口字旁?(喝水要用嘴)②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请小朋友们把课文读一遍。生字词看了拼音念两遍。

现在我们来学生字词。(边讲述课文内容,边出现生字词。)“口渴”是什么意思?(嘴里干,要喝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再和“喝”的字形作比较,突出指导右下部分的写法。)谁能说说“到处”的意思?“处”这个字笔画不多,但要写好它得掌握一个诀窍。(启发学生说出第三笔“捺”要写得长些,让一竖一点落在一捺的里头)要是一捺写作一点,成了什么字?(外)乌鸦看见一个——瓶子(取出事前准备好的瓶子)读拼音。“瓶”字不要求写,瓶子里有水。

可是(瓶子高,瓶口小,水又不多)乌鸦喝不着。“着”是个多音字,这里读第二声,读“着”。

“怎么办呢”这里有三个生字。“呢”读轻声。“怎么办”的意思我们都懂。看看这个“办”字。中间是个什么字?两边呢?(想“办法”要动脑筋,出力气,出力气要流汗)所以中间一个“力”字,两边各一点,表示汗水。但这两点写法不一样。谁看出来了?(拿出学生捡的小石子,放在瓶子旁边)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旁”字是上下结构,中间是秃宝盖,下面一个什么字?(方)。看到小石子,乌鸦想出办法来了。

“办法”(读)什么办法呢?(边说边用两个指头把小石子捡到瓶子里)乌鸦是用嘴把小石子衔到瓶子里的。

衔(读)这个字是什么结构?中间是个做偏旁的“金”。“衔”不要求写,但我们要知道它的结构,看清它的字形。

小石子放在瓶子里,结果怎样呢?

放(读)

渐渐(读)什么意思?请大家注意看(继续演示,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怎么样了?(升高了)是不是一下就升高的?(是慢慢升高的)对,慢慢升高就是“渐渐升高”。

升(读)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乌鸦想的这个办法真不错,乌鸦挺会动脑筋的。

③复习巩固作业布置

先按板书顺序读生字词,再擦去拼音读,打乱读。

回家后做一个实验,看水怎么升上来。明天请小朋友在课堂上讲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

①请小朋友向大家谈一谈你是怎么做水升上来的实验的。

②读昨天学的生字词(全班读、个别读,打乱生字读)。

③抄写生字词两遍。

2.朗读课文、背诵练习

①范读。指导学生读出乌鸦的感情变化,学生自读。

②课文中有三幅插图,请比较乌鸦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第一幅图,乌鸦瞪大了眼睛还是喝不着水;第二幅图,乌鸦想出了办法,展开双翅飞着衔小石子放到瓶子里;第三幅图,乌鸦正在美滋滋的喝水,高兴得眼睛也眯起来了。)(主要让学生讨论、比较,教师适时提示。)按插图内容先各自连起来说,再指名说。

③按课文后的提示,分三部分读课文。

④个人试背。集体试背。

⑤造句练习(许多、怎么)。

3.作业布置

回家还要读几遍课文,做到能熟练地背诵。

结合课文讲读时提出生字词,主要适用于哪些虚词,如“其实”、“伟大”、“老是”、“可是”等等。这类生字词,意义比较抽象,离开了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在上下文里很容易读懂、领会。故我把它们结合在讲读课文时提出教学。

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提出生字词,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呢?

过去有篇课文叫《吃水不忘挖井人》,题目中就有“忘”、“井”两个生字。我考虑到先提出课题和其中的生字词,学生不易接受。因此,我在准备谈话时,告诉儿童:毛主席曾在瑞金沙洲坝住过,由于村子里没有水,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很不方便。毛主席就带他们挖井。后来,沙洲坝的人民吃到水,就想念毛主席,于是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两句话。在谈话中先提出“瑞金”、“沙洲坝”、“村子”等,然后提出“不忘”、“挖井”、“想念”等词。儿童了解了课文的大意,对这些生字词就有了接受的基础,学起来就容易。

三、随课文识字的理论依据

随课文识字,重点是在识字。课文是识字的凭借。当年我选编的课文都很短小,内容通俗易懂,而读起来又琅琅上口。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记住生字。我当时就是这样认为:多读课文,可以多识字。孩子们反复读,滚雪球似的读(从第一课读起,读到新学的一课为止),他们记忆力强,哪个生字在哪一课里学到的,都能记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