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构建教学模式
16418100000013

第13章 优秀教学模式举隅(2)

这种以识字为目的的阅读,古已有之。我们大家知道的南北朝时的《千字文》,宋代的《三字经》,就是蒙童识字教材。历代相传,一直延续到清朝、民国初期。尽管其中不少内容儿童难以理解,但反复诵读的结果,多少能学到一些知识,而识字的任务无疑是完成了。这是寓识字于阅读的体现。“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此后,小学《国语》课本以语体文为主,采用边识字边阅读,寓识字于阅读之中的方法编写课本和教识字。一赢到1958年进行学制改革试验之前,我用的教材基本上是这种格局。由此可见,随课文识字是一种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

传统的东西有其特点,那就是生命力特别强。要不然,怎么会世代相传呢?将传统的东西加以改造,就能服务于大众,适应乃至促进社会的发展。随课文识字就是这样。在改造它的时候,我着眼于今天孩子的接受能力、今天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比如说,孩子们生活在欣欣向荣的社会里,耳闻目睹许多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比在封建的闭塞的社会里的孩子不知要强多少;比如说,孩子们记忆力强,短小的课文,读几遍就能背出来;又比如说,孩子们喜欢多变化,生动、形象的东西容易接受,记得牢,教学中我就变着法儿适应他们,满足他们;又比如说,低年级的孩子对老师的崇敬心理特别强,我就尽量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指导他们读说写用,既提高了质量,又减轻了他们课外的负担……随课文识字,前面说过,要根据课文的内容、生字词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决不能千篇一律、机械对待。要考虑的是怎么做,既便于教,又便于学?我的结论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生字词,只有当儿童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有心理准备,迫切地需要学习,并有可能接受的时候,教师提出生字词来教学,就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我对识字教学的几点看法

1识字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

识字教学的重点对象是学龄初期6、7岁的儿童。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点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易记也易忘……我们知道,报刊上介绍的那些“神童”,也同样是通过与他们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内容和方法而产生兴趣,获得知识的。

我们教儿童识字,切不可忽略这一普遍的规律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为儿童接受新知识提供方便。比如,识字教学的内容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灵活多变;教学难点要分散;教学方法要经常出新,使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便于记忆。如汉语拼音,是一个个毫无意义而言的表音符号,死教死学固然也能让儿童记住,但花时多精神压力大,不可取。教材的编者为此不断地加以改进,为拼音字母设计了越来越便于教学的图像。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内容再加上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用较短的教学时问,如两周左右,使儿童学会声、韵、调和拼音方法,会临写。以后在汉字教学中不断运用,反复重现,学生就能熟练掌握,乃至终身不忘。但如若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充分运用汉语拼音,初学时即使记得滚瓜烂熟,后来不常见面,也会回生、遗忘。

识字教材同样如此。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字形要由简单到复杂,要配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儿童就爱学、乐学。汉字中几十、上百的独体字、单音词,字形简单,又有独立的意义,便于用图形表达意思,看图识字便成为儿童最喜欢的经久不衰的识字形式。随课文识字的课文,句子宜短,篇幅宜小,但要有点故事性、趣味性,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样的课文,再配上插图,就能吸引儿童。

教材内容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只是提供了教学的条件(当然,这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教材要靠教师去贯彻实施。如果教学不遵循儿童认识规律,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儿童学习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机械地读、抄、写。儿童从精神到肉体都会感到疲倦、厌烦,影响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越是在低年级,越是在学龄初期,越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越要善于组织儿童的注意力,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要根据教材和儿童的实际,尽可能地采取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录音、动作手势、表情或形象的语言描绘等手段,把生字词的第一印象深深烙在儿童的脑海里。还要引导儿童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参与获得新知识的活动,瞧一瞧,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做一做,其效果远远胜过单纯地听、记、背。要知道,汉字千变万化。多一笔少一笔、写长一点写短一点就成为另外一个字,音形义都发生了变化。如“田”字,上面出头,成了“由”,下面出头成了“甲”,上下都出头成了“申”。所以汉字教学要特别仔细字形字义的辨析,避免错别字的产生。还有些常用字,笔画特多,如“攀”字,要把它化难为易,教给学生记住它的方法:“攀”字笔画多,可以这样记——山上有许多树木,树上有很多枝枝杈杈,我们要上去,就用大手一攀,很容易地上去了。当然书写的时候,笔顺仍要自左至右自上而下。再如,“蚯蚓”二字,我对学生说:蚯蚓是虫子,所以都是虫字旁;蚯蚓没有脚,虫字旁是个“丘”,不是“兵”,比“兵”少两只脚;蚯蚓有时是弯弯曲曲的,像“弓”,有时伸得笔直的,像一条直线。这样一说,他们对这两个字就记得牢牢的,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有的字有多个独体字组成,我就和学生一起分析它的结构。如“赢”:亡、口(都要写得扁扁的)、月、贝、凡(都要写得窄窄的)五个字组成。再如《蔬菜》一课,有西红柿、黄瓜、大蒜、葱等,我就拿实物让孩子们看看、摸摸、闻闻,说说各自的外形特点……因为这样做,强化了汉字音、形、义的联系,符合儿童爱动、好奇、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等心理特点,便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识字教学要教给儿童识字方法,提高能力,增强能力识字教学是儿童学习文化、掌握知识的奠基工程,是使我们的学生将来都能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而进行的关键工作。识字教学决不是低层次的简单劳作——仅仅叫儿童孤立地识字,识字教学应“刺激儿童心智的发展”,教儿童学会自觉地去识字。

大家知道,汉字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汉字本身不能表音,故教好汉语拼音,使儿童有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的能力,是识字能力中首要的一条。但汉语拼音只是识字、学普通话的工具,教会儿童拼音方法,就是给了他一种能力。拼音拼音,就是拼出来的音节,如bɑ爸、mɑ妈、tɑ他、nɑ拿,孩子们边拼边念,兴趣很高,回到家里,见到东西就拼:dɑmi(大米)、zhuozi(桌子)、bɑndeng(板凳)、honghuɑ(红花)、huɑnghuɑ(黄花)……在有意无意之中,他们掌握了拼音方法,熟练了音节。假如强调直呼音节,就会给儿童以压力,他们必须花很大的力气很多的时间去练习,而且根据我观察,很长一个阶段,直呼时,孩子也得在心里拼后才能呼出来,那又何必要孩子练直呼呢?

汉字是方块字,有其结构规律、书写规则。无论哪种识字方法,都要使儿童具有分析字形的能力,正确书写的能力。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使用时不能同音替代,而汉字同音不同形、义的字特别多,掌握了三四百个音节,可以读出成千上万个汉字。但成千上万个汉字,各有不同的形和义。汉字还有一字多义的特点,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字义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查字典的能力是学生自觉识字的关键。有了这种能力,字的音形义某一方面不清楚,都可分别通过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等获得解决。这些识字的方法和应有的能力,是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逐步教给儿童,逐步形成他们的识字能力的。如《小小的船》中的“船”左边的“舟”是新出现的偏旁,但“船”字的右边在前面学过的“铅”字中出现过了,教学时提示一下,学生就可用“换偏旁”的办法记住这个。

识字教学要开启儿童的心扉,发展儿童的创造力,这既是思想上要充分认识的问题,又是在方法上要具体渗透的问题。有时,只看到眼前短期的效益,忽视了长远的发展需要;有时,犯顾此失彼的毛病:抓了识字,忘了和听说读写的联系;教给了方法,忽略了经常性的训练,结果方法不熟练,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发展也成为空话。我遇到过一个孩子,入学前已认识了五六百个汉字,但后来在写话、作文中并未见得比原来未识字的学生强。因为家长在教孩子识字时未和发展其认识事物的能力一致起来,识字和听说读写也没有相互配合好。这个例子说明认识的字不一定都能正确理解,而只有理解了才算真正认识。我的体会是,在识字教学的步骤、环节上,尽可以有主有次、有重有轻,但思想上却不可存“单打一”的想法。在教给识字方法的同时,要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时,切不可忘记还负有培养识字能力的任务。我一直认为,真正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学会运用,才是识了字。识字教学就要在这方面下工夫。衡量识字教学质量也要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考察。

在识字教学中,学用结合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识了字就要用,是我一贯的观点。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这个“巧”,就是智力,就是蕴含着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识字和听说读写应是一体,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分割开来。听说读写就是把识的字付诸于实用。可以这样说:谁学用结合得好,结合得早,谁就在发展智力上占了优势。在低年级,以语言训练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结合起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用结合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紧扣儿童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和生活实际需要,教师有意识有步骤地示范、引导,如把要告诉学生的话写在黑板上(学生没学过的字用拼音),让学生读并按要求去做;如鼓励学生自己写姓名,辨认同学姓名,识路牌,看商店名称,记班级日志,记种植情况、作物生长情况,给家里的器具贴上自己写的名称,提倡有事给老师写条子……这些措施是让学生和字词反复见面,体会到识了字用处大,进而提高识字、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自觉性。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机会,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要及时树立一个个通过努力,学生达得到的目标;要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熟练掌握知识是学用结合的条件,学用结合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抓新旧知识的联系,抓字词句的联系,组织多样化的有意义的字词句的练习,是熟练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这些都要安排得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精神振奋,有助于智力发展。

3识字教学要着眼于减轻负担,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做好课堂教学这篇“大文章”

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是一切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也是研究和改革的归宿小学识字教学的研究、改革同样不能避开这个难题。时至今日,一年级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呼声仍不绝于耳。一上小学,孩子回家就要读呀,背呀,写呀,忙个不停。课业负担重了,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到个性发展。孩子从小觉得读书苦,总不是好现象吧!孩子们如果能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获得好成绩,岂不更理想?我以为研究识字教学要把提高质量、减轻负担两者统一起来考虑,关键在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这篇“大文章”。课堂上的“文章”做好了,学多、学快、学好就有了保障,有了基础;课堂上的“文章”做好了,就用不着加班加点、加重儿童负担。

我们都知道,学生年级越低,越崇敬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正是这一点,就可以让我们充分用来为课堂教学服务。每一堂课,我们都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不让一个环节一项要求出纰漏、落空。低年级的语文作业主要是读和写,都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有人嫌孩子读得慢,写得更慢,是他们才开始正式书写,笔画笔顺、握笔方法、写字姿势、书写格式等都在学习掌握中,更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加以指导、纠正,养成良好习惯。我们要舍得在课堂上给学生读、写的时间。课堂时间是个常数,怎么能腾出时间给学生读、写?问题还是从我们的教学中去求答案。我认为,现在讲读课文的时间和精力花得太多,挤掉了学生读和写的时间。其实,低年级的课文,可说是“明白如话”,学生认识了汉字,一读就懂,用不着老师喋喋不休的反复讲解。我在前面的教例中就是只安排了识字教学,而没有安排讲读课文,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乌鸦喝水》一文,有点儿情节,又有插图,指导儿童能按插图复述一下,他们就掌握了课文内容。这样的课文,生字词比较多,要求掌握的也比较多,我就安排两课时,抄写生字的作业还是安排在课上进行。事实证明,课堂上完成的作业质量高,高效。同时,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进行重点辅导,不让他们掉队。

我主张识字数量不要太多。一些儿童暂时不难认但难理解的字词不必硬灌给儿童,以后他们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就不难掌握。这有利于减轻负担,有利于智力发展,也有利于常规训练。皮亚杰说:过早地教给学生一些他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结果也不能对这些东西有真正的理解。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4.识字教学要把握要求,明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