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构建教学模式
16418100000017

第17章 优秀教学模式举隅(6)

工程学中的“时动”原理研究的目标是使工程能省时高效。研究的问题是动作和时间的相互关系。如果时间和动作成为正比,那么就能省时高效,如果时间和动作成为反比,那么就事倍功半,甚至起到反作用。因此,我针对以往教材和教法中存在的杂、乱、华、死的弊病,在读写结合、系列训练的设计中,从学段、学年、学期、单元、组文、课文至练习题,都根据“时动”原理进行研究,并着力在整套教材的各类练习题上下功夫。如对课堂练习题的研究:想一想练习题的编排是否有次序?——没有次序的,必须调整;是否重复?——重复的,必须取消;是否零碎?——零碎的,必须合并,加工;是否适合操作者(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不合适的,必须调度。力求使教师好教,学生好学,达到省时高效这个目的。

根据“时动”原理,改变过去课堂提问题“一问一答”的单一模式,变为多种提问题的方式。比如:以往高年级阅读课课堂一般提问是:①阅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内容写什么?②课文按什么顺序写?③课文可分几段?③各段的段意是什么?⑤哪一段是重点段?这五个问题都是采用一题一问一答的模式,这么操作起来既花时,又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我在教材习题设计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训练的要求和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时动”原理进行的安排,低年级的提问,一般是“一题一问一答”或“一题两问两次答”;中年级的提问,一般是“一题两问一次答”或“一题三问三次答”;高年级的提问,一般是“一题多问一次答”。教师在导练的过程中要注意适时适度。经过多轮在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水平,较大面积的实验班实验的验证,达到省时高效这个目的。

六、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模式的能力培养

当前,世界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对偏重知识记忆的传统教学论提出挑战,而重在能力的培养。我们面临着这样的情形,一方面,知识以几何级数增长,另一方面,知识的物化和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这样,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矛盾,如教材相对稳定与知识日新月异之问的矛盾;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课程学习要求与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等等。

小学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这主要是由三种观点造成的:(一)自发论。有人认为只有把知识传授好了,能力就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二)副业论。认为传授知识是主业,培养能力是副业;传授知识是硬任务,发展能力是软任务。(三)潮流论。有人把培养能力说成是赶潮流、搞新花样,把落实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对立起来。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能力的培养便成了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的效率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忽视学习能力的训练、学生就不能灵活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只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学得扎实,提高得快。多年来,我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

1.读写结合教学中的观察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观察习惯,而通过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则是一个重要途径。观察与阅读、写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以阅读说,教材中很多课文写得具体、生动、形象,这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通过借鉴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以作文说,观察可以为作者积累素材。深入细致的观察有助于作文写得生动、形象、具体。我的做法是:

(1)明确要求,系列训练

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材,提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的要求是:提高学生对观察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发展认识事物的基本能力,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要求学生做到:

①经常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判断事物美与丑、真与伪、善与恶,使文章言之有义;②观察要抓住重点,使文章言之有中心;③观察要有次序,使文章言之有序;

④观察要细致,使文章言之具体;

⑤观察要抓住事物特点,使文章生动、活泼;

⑥观察要展开联想,使文章生动感人;

⑦要反复观察、反复阅读、反复写作,使观察能力和读写能力不断提高。

我依据上述要求,紧密结合我设计的小学一至六年级“三个台阶(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六步(每个学年作为一步)”的读写训练路子,按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反复循环,全盘计划,使其更加具体化和系统化。比如:低年级要求学生能看懂单幅图或多幅图图意,观察简单景物,初步能注意观察顺序;观察动物,初步能注意外形特征;观察人物,能注意简单的动作和语言;观察一件简单的事,能初步懂得时、地、人和事的经过。中年级要求学生能看懂单幅图或多幅图的中心内容,观察景物,能注意观察顺序和观察点,注意静态和动态;观察动物能注意生活习性;观察人物能注意动作、语言、外貌和心理,并能初步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能观察较复杂的事情,分清前因和后果,注意事物的联系和变化。高年级要求学生观察景物能懂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展开想像:观察人物能抓住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能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和养成自觉观察、反复观察、动脑分析的良好观察习惯。为达到上述全面的要求,每个学期,我还结合读写计划和班、队开展的寻美主题活动,确定全学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的具体要求,定内容,定训练项目和提出训练要点和做法。

(2)提高认识,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以提高学生观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持久性,主要抓两个方面:

①导练教学中通过课例进行。《壁虎》一课对壁虎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壁虎趴在墙壁上,静静地一动也不动,像贴着的一块水泥。落在墙上的飞虫在它身边来回爬着,它却装着没看见似的。等聚集在它身边的飞虫多起来,有的竟自己送到它的嘴边,它才用极快的动作把脖子一伸,然后又极快地缩回去。如果这时候你眨一下眼,会觉得壁虎根本没动,可是它嘴边的那只飞虫却没有了。”教这一段课文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这里,作者抓住壁虎的什么形态写?为什么写得这样逼真?你看过壁虎这样的形态吗?为什么?这样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作者能细致观察、抓住壁虎一刹那的形态变化,否则是不能写得这样逼真的。又如教《饲养员赵大叔》一课,我发现学生在有关描写人物的习作中普遍存在概念化或生造的现象。课前,我以这一课的题目要求学生先试一试作口头作文练习,先讲文章中心是什么?选什么事例讲。结果,只有几个学生讲出“打扫牲畜牢舍不怕脏和累”“煮熟饲料喂牲口”这一类的题材,具体的事例却讲不出来。教完课文,在学生被赵大叔高度热爱牲口、热爱集体的精神所感动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为什么我们读了很受感动?作者为什么能形象生动地写出赵大叔“跟牲口说话”、“给每头牲口起了名字”、“关心‘金皇后’”和“为‘金皇后’下驹前后又忙又喜”等事例?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课前的试作和平时的习作谈感想,教了这一课,学生认识到课文写得这么感人是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精细观察的结果。课后,有不少学生再观察,再修改习作,写出了一批有新意的习作。

②及时抓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如发现班里小黄学习了《饲养员赵大叔》后,经过细致观察,一天内写出了《饭烧焦了》、《炉前书声》、《床前送暖》等既有新意又生动的小作文,教师及时展出她的习作并请她谈观察和写作的体会。又如一次在填操场的劳动中,班里干部小陈急忙跑来告诉我:“小玲跟她妹妹在吵架。”我及时跟他上前了解,却原来是小玲跟她的妹妹为学校填平操场而引起抢锄头的事。隔天,发现小陈以《抢锄头》为题作文,我及时评讲他的习作,并请他讲前后两次观察的不同结果(一是粗看“告”是坏事;一是详察写成美事。)教育学生认识细心观察事物的重要性。我认为,经常在读与写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观察重要性的认识,比孤立地或集中地单纯用理论进行教育的做法好得多。

怎样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呢?小学生感受力较差,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因此,认识事物的自觉性和敏感性往往不强、持久性也较差。但是另一方面,小学生好新、好奇、好仿、好胜、求知向上、富于幻想。因此,我根据小学生这样的特点,扬长补短,结合读写的教学活动,注意经常引起学生的观察动机、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比如结合小学语文第九册“外表和内心”这项读写训练项目,当我教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之后,我及时更换训练形式,用十多分钟的时间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作一次观察人物“外表和内心”观察作文训练。开始,教师作导语:“看谁的眼睛灵敏,看谁能认真动脑筋,细察老师的表情变化,讲出老师的真实心情。”接着教师做出上讲台到讲课前的一连串动作。孩子们的心情是多么兴奋又紧张,一双双眼睛随着教师的动作而转动,谁的眼光敏捷、谁的眼光迟钝,这些,教师从学生对教师同一动作的不同反映,都看得清清楚楚。教师的动作刚做完,孩子们纷纷举手争着讲。“老师(神采奕奕)健步走上讲台,用温和的眼光巡视我们,笑笑地点点头,心情多么高兴呀!……”大部分学生这么说。有名后进生小黄说:“……最后,老师的眼睛注视着一位女同学身上穿的红毛衣,心里想,你这件红毛衣是不是从广州买来的?多美呀!”我不急于表态,让其他学生再发言。小瑜抢先说:“我讲,老师的眼光落到小燕的身上,看看小燕坐得特别端正,精神多么饱满,嘴角露出了愉快的微笑,好像说:同学们呀,希望你们都像小燕那样,展开思维的翅膀,飞向知识的海洋……”这一讲,赢得孩子们的一阵掌声。小黄难过地说:“刚才讲的是我心里的想法,小瑜讲得好!”学生情绪更高,争着要讲。快要下课了,我表彰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要求课外观察人物的外表和内心,并把观察的结果写在观察日记本上。课后,出现了小黄到外祖母家祝寿,在席上因忙于观察各种人物欢乐表情而忘了吃饭的生动趣事;小瑜写了一篇记叙公安叔叔智斗贪污犯,题为《一双智慧的眼睛》的习作。

同时,我还经常结合教材的读写要求,有意地布置一些观察任务,提出一些观察要求,引起学生观察的动机。如教《壁虎》,我启发学生既观察熟悉的小动物,又观察不熟悉的小动物,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鸟的天堂》,我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景物,分别不同时间观察,说出不同的观察结果;教了《避雨》、《赶羊》等记事课文,结合班、队的“寻美”活动,引导学生从学校、家里到社会寻美作文;教了有关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课文,我指导学生开展“我春”活动,启发学生向天空、大地找春,向校园、田野找春,向草木、花果找春,向鸟虫、家畜找春,向早晨、夜里找春,向人们的外貌动作找春……同时还要求学生在不同季节观察教室前的金凤树,把金凤树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分别写下来……通过实践,我体会到:学生一旦产生了观察兴趣,观察就成了乐趣而不会成为负担。久之,他们就能逐步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

(3)指导方法,培养能力

根据上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和读写的计划,我经常指导学生学习范文(包括范段、范句),学习通常的几种观察方法,用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到习作的源泉中去实践,使他们逐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①指导学习次序观察方法。学生观察有次序,能促进思维的条理性,从而使作文言之有条理。次序法,我概括出几种: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先中间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间;从人到物或从物到人;从因及果或从果及因;从静到动或从动到静;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等等。这些观察次序方法的指导都渗透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如教《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提示:作者参观什么建筑物,是按什么次序参观的?有关的课文读后教师列出:看见正门一进了中央大厅一步进大礼堂一上楼到宴会厅一又参观会议厅。让学生知道这是按观察过程(从外到内)的次序观察的。教师在教“正门”一段时,提出问题:作者看到了什么建筑物?按什么次序看?让学生思考回答后板书,上:“国徽”;下:“大理石柱子”,让学生知道是接从上而下的次序观察的。其余几段,让学生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说出各段观察的次序。教完了课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观察教室里的陈设的练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交流,然后要求拟写观察次序提纲,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修正。

②指导学习综合观察方法,即学习先局部后整体或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学生学会综合观察方法,才能克服认识事物的片面性,作文时才能做到有点有面,有主有次,详略得当。如小学语文第六册《课间十分钟》,是一课学生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综合观察方法的例文。作者先观察操场活动的沸腾场面,再分别观察各个角落的活动情况。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拟出课文提纲,操场上沸腾起来:a.打乒乓球;b练习爬竿;c.做“丢沙包”游戏。存此基础上给学生点明这种观察方法。同时,要求学生按这种观察方法,自己选择内容或从教师提供的“班里早读”、“课堂上”、“拔河比赛”等项内容中选择一项进行观察,并写一个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