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激活学生潜能
16418200000019

第19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

(5)发散与收敛相结合;

(6)设计与实验分析相结合;

(7)设计与制作相结合。

三、定义的特点

在众多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定义或界定中,上述的定义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在21世纪初研究这个问题,由于国内外认知神经科学近20多年来的发展以及我们课题近10年对形象思维的研究,使我们能从一个新的角度,也就是从思维基本分类的角度对创造性思维进行研究,从而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的、可操作性强的概念。

1.创造性思维的全面性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两种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的结合。“新颖性”是指思维的结果、成果、成品来说的,“灵活性”是从思维活动的特点(多维度、多方向及发散性、变通性、跳跃性)来说的,“两种思维有机结合”是指思维的类型、方法来说的,它涵盖了思维的种种方式、方法,因此,定义是比较全面的。

2.创造性思维的可操作性

创造性思维的可操作性,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说。

第一,前面讲过,思维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可操作的,因此,创造性思维是可以操作的,但仅仅讲到此是不够的,因为还没有体现创造性的特点。

第二,把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联系起来,即采用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探究式或发现式的教学模式,是可操作性的深入,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吉尔福特也曾提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

输入——过滤——认知——发散性思维——收敛性思维(解决问题)这种模式存在的不足:一是没有明确提出较完整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概念(只提发散性和收敛性很不全面)以及两种思维结合,容易忽视形象思维的训练;二是同学科的教学结合不够紧密。

第三,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在把两种思维有机结合的基础上,采用探究式(发现式)及自学式的教学模式,把创造性思维训练,紧密地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创造性学习联系起来,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在多学科得到广泛的、有效的训练。

创新成才

世界名人培根说:“在所有能为人类谋幸福的财富中,我发现,再没有什么能比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新贡献、新发明更加伟大了。”创新是时代的主曲调,假如人类没有创新,那么,人类只能仍然停留在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假如现代社会没有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发明,那么,我们今天也就不可能享受如此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了。人类的创新活动向社会提供着越来越多的新成果,正是这些新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新的高度不断迈进。

创新,不仅是社会进步、企业繁荣的保证,也是人才成功的一条捷径。成才之路,可以说是一条不断创新之路。只有敢于创新的人,才能成功,才能成才;敢于创新,也才能最充分的开发自己的巨大潜能。

青年作曲家何占豪,当他还只是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一名学生时,他就决心走一条创新之路。当时根本没有学习过作曲的他,思想上没有什么框框。他从小在浙江省一个越剧团中长大,熟悉越剧,他大胆地把越剧乐曲与小提琴结合起来。创作出他的处女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在一般作曲家看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何占豪大胆创新,一炮打响。《梁祝》协奏曲一出,震动乐坛,使人耳目一新,独具风格。如今已蜚声中外,世界著名乐团把它作为传统经典演奏节目,这在中国音乐界还是首次。何占豪敢于创一代之新,才一举成才。何占豪有一句格言:“我的创作,大的风格必须是中国的,小的风格必须是我何占豪个人的。”这也体现了他的独特创新精神。

纵观近几十年的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史。也可以看出,谁创新,谁就能夺取世界冠军。在20世纪40年代,欧洲乒乓球选手以防守型打法,霸占世界乒坛。到了50年代,日本乒乓球选手新创了直拍全攻型打法,一跃而为世界乒坛劲旅,夺得八次世界男子单打冠军,七次世界女子单打冠军。紧接着,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乒乓健儿大胆创新,采用速度快、站位近、变化多的直拍单面攻打法,连连夺魁,崛起于世界乒坛。在70年代,欧洲选手东山再起,不断创新,用大力前冲弧弦球和横拍快攻结合弧弦球的新方法,与中国选手抗争。这时,中国选手又创新技术,以加力推弧弦球结合正手打弧弦球,连连得胜。真可谓,银球虽小,技术多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成功。同样,世界乒乓名将,曾获世界冠军的张燮林也是一个以创新取胜的人。他本来是一个长跑选手,身体素质很好。他发挥自己的这一特长.并在中国直拍快攻基础上,创造出长弧削球技术。在乒乓赛时来回奔跑,救起每一个险球,成为轰动世界乒坛的削球手,被誉为“攻不破的铁墙”“乒乓魔术师”,从而很好开发了自己的潜能。

1904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的著名消化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之所以成为世界杰出的著名科学家,就在于他敢于创新。是他第一个创出在健康的狗的消化道各处(如唾液腺、胃壁、胰腺等处),用外科手术作瘘管,收集各种消化液长期进行观察的方法。通过这种前人没想到的新方法,巴甫洛夫发现了消化生理学中一系列新的秘密。过去凭借想象与推测,有人认为食物在胃内发生的是“烹煮”过程,或者是“磨碎”过程,通过这种新方法观察和化验,终于搞清了,原来肠胃内发生的是一系列生物化学过程,揭开了人类消化的秘密。巴甫洛夫因为上述杰出成就,于1904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当时他还只有45岁。获奖以后,巴甫洛夫又改进这种方法,开展条件反射的大脑活动规律的探索,终于揭开了人类大脑许多过去未为人知的活动规律,并且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为人类作出了贡献!也有效开发了自己的潜能。

创新成功,创新成才,这是人才成长的一条捷径,还可以从世界著名医生班延的成功得到充分的证明。19世纪,糖尿病被视为不治之症。许多医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都不能找到降服这种病的有效药物,只能采用一种消极的饥饿疗法,限制饮食、病人十分痛苦。作为医生的班延看到病人的痛苦,不能袖手旁观,于是下决心要制伏糖尿病。他当时还是一个普通医生。他查阅了有关糖尿病的文献、资料与临床记录,反复进行研究,还亲自解剖病人的尸体。发现因患其他病而死亡的尸体中,胰脏里布满了像岛屿状的暗点,而糖尿病人尸体胰脏里,这些暗点明显地缩小了,这一胰脏差异的新发现,使班延确立了“在人的胰脏上下功夫进行研究”的新方向,改变了传统的对糖尿病的研究方法。他在麦克劳德的实验室里进行实验,成功地做了关闭胰管提取纯净状态激素的实验。后来,班延又把从尸体胰脏中分离出来的岛屿状暗点的提取物注射到患糖尿病狗的身上,使濒于死亡的狗活了过来。班延宣布了他的新发现:“胰脏中那些岛屿状暗点细胞是把健康身体内多余的糖分转变为热能,当这些细胞不发挥这些作用时,体内的糖分成倍增加而形成糖尿病。当这些细胞失去作用时,就是补充这些细胞的有效提取物”。班延的这一发现是划时代的,他成功地发现了治疗糖尿病的新药物——胰岛素。班延的新想法,促进了他对糖尿病开展新的研究,使他有了新的发现和发明,班延因而也获得了1922年的世界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杰出人才,伟大人物,他们之所以能成功,他们的英名之所以世代相传,就是因为他们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我国古代毕舁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张衡勇于创新,构建了地动仪等等。国外,瓦特发明蒸汽机,斯蒂芬逊发明火车,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爱迪生发明电灯、留声机等等。都是通过一种创新的活动所取得的成果。而在这一创新活动过程中,他们的巨大潜能也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他们的发明创新的成果,也是他们巨大潜能有效开发的成果!

你要成功成才吗?你真心想要开发自己的巨大潜能吗?那么请你——时时创新!

结合自己生活、工作、学习的实际创新!创新!

创新精神的培养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创新活动要求个人具有一种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意识,是个人在创新活动中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是创新能力的动力因素,是一种精神力量。其中包括对创新活动意义的了解,对创新活动的前景。目标的信心,对创新活动的热情,对克服各种困难的毅力和不断求索、勇往直前的精神。

一、信心

创新过程的信心,来自个人对于创新活动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来自对研究问题的合理性、科学性依据的认识。所以信心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不人云亦云,也不是盲目蛮干。信心是创新的前提,如果一个人连信心都没有,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哪来的创新?信心不是产生于一朝一夕,而是长时间的培养和磨炼。要从小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信心。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无论是回答教师的提问,完成作业,进行实验、制作,或参加考试,教师都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看到学习的进步,看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从而不断激起学习的信心。

谈到自信时,我国一位科技领导人曾举例说:我国在科学研究上有好几次发展下去是可以得诺贝尔奖的,可是当时有些科技人员觉得这个事情别人没有说呀,是不是不行?后来人家就是沿着这个方面前进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谈科学发现的体会时说:“对于自己应该有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他举例说:

“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来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立一个高度灵敏的探测器。这个实验比较困难,同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在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实验中心被拒绝了。所有的加速器都不愿意做这个实验,认为是不可能的。”

“终于在1972到1974年之间,我们在布鲁克海实验室用一种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当我们完成这个实验时,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那可能就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二、勤奋

富有创造能力的人,工作非常投人,非常勤奋。谈到发明创造,人们常常强调发明者的天资,认为才能是天赋的。心理学认为,人的天赋只是一些生理上、解剖学上(如脑神经结构)的特点.而决定一个人的才能、创造力的因素,是在一定社会生活条件(包括教育、家庭、社会环境)下个人的主观努力。古今中外不论哪个领域的发明创造,无不是经过长期的有的是毕其一生的呕心沥血、勤奋努力而得到的。没有九十九分的勤奋劳动和积累,就没有那一分的灵感。灵感来自丰富的积累,灵感是勤奋的回报。爱迪生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回忆说:在他的电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他设想了不下3000种各不相同的原理和办法,涉及电灯的制作方法,经过不倦的实验后,他将3000种最后减到两种。在确定炭丝以后,他又用了6000种材料来做炭丝,以决定哪一种最好。这是多么大的工作热情和投人啊!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一丝不苟的认真的态度和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

三、善问

为了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人们不断地深入探索自然,产生各种发明创造,推动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探索、发明创造是没有止境的。它遵循唯物主义的认识运动: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再认识。这个过程具体说来,就是实践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假设一探索、实践一结果(结论)一再实践一再发现问题……可见,要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问题,哪有创新可言?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新的事物、新的问题层出不穷,需要用科学的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它,用理性的怀疑去质疑,去提出问题。下面以最后一个基本粒子的发现过程为例: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现原子核在衰变前后的能量不一致,瑞士物理学家泡利在1931年假设有种新粒子把能量“窃走了”。后来的发现证明泡利的假设是正确的。物理学家费米将这种微小的中性粒子称为中微子。中微子是基本粒子家族中的成员,分为三代:第一代是电子中微子;第二代μ中微子,已于五六十年代被找到了;第三代γ中微子从1978年起寻找了22年才找到。这个探索过程是:

发现问题——原子核在衰变前后能量不一致;

提出问题——有种新粒子把能量“窃走了”;

假设——称这种中性微粒子叫中微子;

探索——先探索第一代、第二代中微子,而探索第三代γ中微子,用了22年;结论——提出基本粒子的物理学模型。

这是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人的认识运动是由低级走向高级的,每一个循环都向前推进到一个较高层次。从认识运动来说,学生在实验室、教室里所做和科学家在前沿所做的是存在连续性的。

我们的教学以讲授为主,让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从教材中提出问题,这对于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是必要的。这只是学习认知运动的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对于培养创新精神来说,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开展不同观点的讨论。教材中的练习体系也应改革,把提出问题、编写问题作为学生应做的练习。

四、探索

要创新,要做前人、他人没有做过的事,要解决前人、他人未解决的问题,没有现成的办法和答案,只有通过探索去寻求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