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持续农业初探
16418400000001

第1章 持续农业的概念与含义

持续农业的概念

持续农业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率先提出的,它概括了当代农业的一系列先进思想,代表着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思想,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全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普遍接受的理想发展模式。然而,由于各国或不同地区自然的、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差异,以及持续农业发展本身内涵的广泛性,不同背景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学者对持续农业的理解和解释不尽相同。

农学家认为:“持续农业”就是巩固绿色革命的成就,并把“持续农业”同食品供应联系在一起,认为“持续农业”最终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此。

环境学家认为:“持续农业”意味着农业对环境的责任,只有保护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资源——森林、土壤、生物等,才能达到食品和燃料充分供给的目的。

经济学家认为:“持续农业”意味着效益,不仅仅要求实现短期经济效益,而且要保证当代人类及其子孙后代能够长期有效地使用不可多得的资源。

社会学家认为:“持续农业”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映,人类的持续发展必须符合传统文化和习俗,任何民族都不应该丢掉自己的传统而去推广与本民族文化无关的新技术,传统的耕作习惯和生活习惯都应该保存下来。

1988年,发展中国家农业持续委员会对持续农业的解释是:“持续农业”是一种能够满足人类需要而不破坏环境或改善自然资源基础的农业。

1989年,美国农学会、美国作物学会、美国土壤学会的350名会员曾通过讨论一致认为:“持续农业”是指在一个长时期内,有利于改善农业所依存的资源与环境状况,提供人类社会对食物与纤维的基本需要,经济可行,并能提高农民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农业。同年,美国农学家WHEdward等人指出:“持续农业”是一种在持续的基础上有营利性质的农作制度,同时保持环境质量,它必须将经济学、生态学和环境质量联系在一起,不是“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简单同义语,而是强调和采用现代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以保持高效率发展的农业。

1991年,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给予持续农业的定义是:“持续农业”是一种旨在管理和保护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人类世世代代的需要,这种持续发展能够保护和维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动物和植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为社会接受的农业。即在合理利用和维护自然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同时,实行农村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以生产足够的食物与纤维,满足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不会造成环境退化”是希望人类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建立一种非对抗性、非破坏性的关系;“技术上适当”是指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化并不主要依靠高新技术,而是以最为适用、最为合理的技术为导向;“经济上可行”是指要控制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避免出现国家财政难以维持、农民难以承受的局面;“能够被社会接受”是指生态环境变化、技术革新所引起的社会震荡应当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

持续农业的基本含义

尽管人们对持续农业的理解和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但持续农业的基本含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认识和理解:

持续农业三大要素:①尊重生态学和系统学原理。②承认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同传统农业中的精华结合的必要。③转变世俗人与自然关系(向自然索取、“征服自然”)为和谐、共存关系。

持续农业三项原则:①持续性,即持续农业在其运行过程中资源的耗费与再生必须达到平衡,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具体讲要保持四个方面的持续性:一是农学意义上的持续性,即保持土地生产力长期而持续的能力;二是微观经济学意义上的持续性,即保持最基本的农业经济单位的长期运营能力;三是生态意义上的持续性,即长期保持生命支持系统的环境质量的能力;四是宏观经济学意义上的持续性,即保持区域性农业生产系统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②公平性,即对资源的使用和生产成果的分享或分配的公平。主张当代人的公平,强调解决贫富差距、两极分化问题;主张代际间的公平,强调当代人不要为自己的需求和发展损害后代满足需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③共同性。由于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不同,持续农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步骤不能共同划一,但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所以要求全球共同采取行动。

持续农业的三生性:即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生态改善。它们是持续农业永恒的主题。

持续农业的三农性:即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强调农业和农村的共同发展,强调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综上所述,持续农业并不是一项具体的农业措施,而是一种长远的、全面的农业发展战略体系,是一种创新的农业生产系统,是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在内的大农业,强调采用现代先进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以适度的能源与物质的投入和适用有效的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壤生产潜力的同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持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持续农业绝对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物化能源的投入,它的实质是用集约的信息管理和高科技投入,去取代农业对商品性和不可再生性投入物的高度依赖,即依靠科技、智力、资本投入,替代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以获得并持续地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对食物和纤维的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持续农业是一个变革和发展的过程,并非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资源的开发、投资的方向、技术进步的导向以及体制、机制的变革都应协调一致地进行。因此,持续农业非常强调解决“持续性”问题的多学科综合途径,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科学。而且,随着人们对持续农业研究的不断深入,持续农业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升华和发展,由最初的只注重环境和资源持续性问题,逐渐发展为强调农学的、环境的、社会的、经济的、政策的多维目标,持续农业是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三者统一,是农业经济系统(产前、产中、产后)良性循环、农村社会系统(农业、农村、农民)良性循环、自然生态系统(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统一,只讲生产与经济而不顾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或只讲资源与环境而放松生产与经济的发展,都不是持续农业。

持续农业的发展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三个发展目标

吃饱和穿暖的温饱目标。即通过实施持续农业发展战略,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出,确保全球人类对食物和纤维等不断增长的需要,满足人类吃饱和穿暖的基本生存需求。

促进农业和农村综合发展的致富目标。即通过实施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和农村各种产业综合发展,以便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和摆脱贫困及脱贫致富(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保护资源和环境良性循环的持续目标。即通过实施持续农业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资源与环境条件,使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持续地处于协调的良性循环中。

二、三项基本要求

千方百计提高整个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体系内的效率(包括产品、土地、劳动、资源综合利用等),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使农业生产由产量速度型逐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增加农业生产后劲,稳定农业收成,在利用自然资源和物质投入过程中,力求维护和提高再生产能力,增强后劲,促进资源和投入物的利用与生物的多样性,以适应各种多变的外界条件,减少风险,稳定收成。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实行产供销一体化,促进产前、产中、产后系统的多样性,从多方面增加农村经济收入,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