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农村社会与农民生活
16418900000005

第5章 农民收入与消费(1)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及理论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领域,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将目标锁定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从供给不足转化为需求不足,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而持久的原动力。关于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就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扩大农民消费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和消除当前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而且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是一项“四两拨千斤”的政策选择,是当前处于经济转轨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是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

目前,我国农民消费水平还比较低。国家统计局2005年6月研究报告指出:“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且还能进一步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对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农民消费水平总体性变化

消费水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数量,它反映了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程度。狭义消费水平既可用货币来表示,也可以用实物表示。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而且还包括消费品的质量以及与之相关的消费者、消费客体、消费环境质的规定性。本文采用的是狭义消费水平概念。发端于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伴随着农村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在1999年已经达到1918元(1999年后数据缺失),与1978年的138元相比,增加了1780元,年平均增长量达到85元。从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情况看,在1983年到2004年的21年时间里,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名义生活消费支出就由248元提高到了2185元,增加了88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72%。在用消费价格指数(以1983年为基期)除去价格因素的影响后,2004年农村居民实际生活消费支出为642647元,较1983年增加了259倍,年平均增长率为756%(见表2-1)。

总体而言,除个别年份支出较前一年有所下降外,农村居民的名义和实际生活消费支出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是呈不断增长趋势的(见图2-1)。但是在不同的阶段,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速度的差异性很明显。在1983~1991年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相对较小,1993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较1983年只增加了3717元,平均增长量为465元;从1992年后,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直到1997年出现拐点,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就增加了958元,平均增长量达1916元;1997年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经过了一个徘徊期,在1998、1999年出现消费支出较上年下降的情况,但2000年后,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又呈现出增长趋势,但是增长的速度已经明显放慢。这可能主要与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趋缓有关。据相关数据测算,1992年到1996年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率为224%,而1997年到2004年间的增长率只有453%。此外,从图中可以看出,2004年前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和生活消费支出完全同步,二者的走势基本一样。但是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波动幅度要小于总支出的波动幅度,这表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具有明显的刚性,这一点可以从2004年总支出大大增加的同时,而生活消费支出只少量增加得到证明。

二、消费水平提高过程中的城乡差异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增长,但二者在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据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未除去价格因素影响)到2004年已经达到7182元,而同期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只有2184元,二者相差4998元,前者约是后者的33倍。从增长的速度看,城镇居民2004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较图2-1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变化1983年增加了6676元,平均每年的增长量达317元,年平均增长率为628%;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量只有92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71%。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不断扩大,全国1978年城乡消费绝对差距为6280元,2004年差距扩大到4998元,按照当年价格累计扩大7113倍,年平均扩大1871%;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累积扩大1998倍,年均扩大1295%。从图2-2中可以明显看出,两条曲线的开口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在除去物价因素影响后,城镇居民人均实际生活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1169%,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生活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756%,二者仍相差413个百分点。总体而言,无论从支出增长的绝对数还是从增长的倍数看,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都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性支出。消费支出差距的扩大反映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的不断扩大。

三、消费水平提升过程中的地区差异

我国经济不均衡发展带来的消费水平差距不仅表现在城乡居民之间,而且还表现在不同地区农村居民之间。实际上,我国三大地带农村居民之间的消费水平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从三大地带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截面数据看,2004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23076元,中部为194745元,西部为171621元,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中部多122372元,比西部地区图2-2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消费支出变化多128331元,而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支出又比西部多23124元。在东部11省(市)中,只有河北、海南、辽宁三省的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8省中,只有湖南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高于全国水平;而西部12个省(自治区)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均小于全国平均支出。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要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而且这种差距缺口还在不断拉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二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此外,2003年末,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为0497、0139和0152,极大极小指标为0718、0329和0418(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金融研究处课题组,2005)。这表明在三大地带中,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间的差异和分化速度要大于中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又大于中部地区。

从三大地带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时序数据看,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速度的差距也十分明显。在1995~2004年期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了135518元,中部地区为726058元,西部地区为71326元。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绝对增长量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又高于中部地区。从增长率看,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1032%,中部为849%,西部为1016%,西部地区的增长率要高于中部地区并与东部地区的增长率相当,但由于基数比较小,到2004年其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还没有达到东部地区1995年的水平。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在三大地带中增长最慢,其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与西部地区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从东、中、西三大地带农村居民拥有的耐用品数量看,2004年东部地区每百户家庭拥有的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彩色电视机、照相机等数量都明显多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几乎每户就拥有2台电风扇,而西部地区每两户才有1台;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洗衣机的普及率过半,但中部地区只有3633%,西部则更少,只有2585%;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电冰箱普及率达到4278%,而中西部分别只有1065%和772%,东部地区要比中西部地区分别高出3213和3506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几乎每户就拥有1台彩色电视机,而中西部地区彩色电视机的普及率才分别达到7090%和6257%。从这些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再从中西部对比情况看,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拥有的现代化耐用消费品数量又多于西部地区,整体消费水平要比西部高。

此外,从三大地带农村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增量数据看,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现代化耐用消费品的普及速度要比中西部地区快。如1999年东部地区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的彩色电视机数量为555台,到2004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9959,增加了4409台,而同期中部地区每百户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数量的增加量为4323台,西部地区为3930台(见表2-3)。总体而言,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绝对量和增量的差异,反映出三大地带农村居民在消费水平上存在差异。

四、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与消费水平

无论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还是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以及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摩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都论证了收入对消费的决定性影响。从我国农村收入和消费支出变化的时间序列看,农民消费水平的增长与收入的增长也完全同步,明显表现出收入决定消费的规律。据相关数据测算,在1983年到2004年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率为38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355%,二者增长的平均速度十分接近。从现期收入与消费的回归结果看,二者的相关系数也达到072,表现出很强的相关关系。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用来衡量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于收入对消费的决定性影响,基尼系数的变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水平的差异性。基尼系数越大,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因此消费水平的差异性也越明显。城乡居民间收入分配的不均等以及不均等程度的加大,是造成城乡间居民消费水平呈现差异并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从直观数据看,1983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304,到2004年已逼近047,表明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由2变为34,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从量化分析结果看,基尼系数变动和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变动有明显相关关系,基尼系数每增加1%,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就会扩大59%。因此,城乡间基尼系数越大,城乡间消费水平的差距也会越大。

农村内部基尼系数是衡量农村内部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的指标。农村内部基尼系数的扩大是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农村内部居民收入提高速度的差异,使农村内部基尼系数不断变大,因此农村居民消费的地区差距也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收入的增长速度是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1980年东中西部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为135∶105∶1,生活消费支出之比为125∶108∶1,收入和消费差距均不大。1995年以后纯收入之比扩大到190∶130∶1以上,生活消费支出也扩大到160∶120∶1以上。1995年纯收入差距最大,生活消费支出差距也达到最大。1980至1985年间,东部和中部、东部和西部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均不大。1985年至1995年间,东部与中西部收入差距迅速扩大,消费差距也随着扩大。1995年至2004年间,东部与中西部收入差距仍在扩大,但扩大速度有所减慢,消费差距扩大速度也跟着减慢。可见,东部与中部、西部消费差距的扩大与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可以说,农村内部基尼系数越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也就越大。因此,要缩小消费水平的城乡和地区差距,应该首先从缩小城乡间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降低基尼系数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