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农村社会与农民生活
16418900000006

第6章 农民收入与消费(2)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消费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生活分类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按照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这就意味着,收入的持续增加势必会引起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而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则表明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虽然恩格尔系数是衡量消费结构的一个很直观的指标,但它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用来解释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恩格尔系数下降,表明总支出中食物开支所占比重减少,而用于衣着、居住、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方面支出的比重在加大,虽然食物开支的绝对量会继续增加,但增长的速度要小于衣着、居住、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方面的开支增长速度。这种由单一的消费追求向多层次多种类消费的转变,表明居民消费质量逐步提高,这本身就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因此,恩格尔系数可以用来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而且二者是呈反方向变化的。恩格尔系数越大,表明居民消费水平还比较低,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表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在1978~2004年期间,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72%,从这一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这与利用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指标衡量的结果是一致的。此外,恩格尔系数也可以用来很好地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低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并且下降的速度要快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二者的差距在拉大,这表明城乡消费水平的提高存在明显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在扩大。同样,我国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小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并且下降的速度更快,这表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并且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速度要快于中西部地区。

农民消费结构

从某种意义是来说,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消费方式逐步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型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型转变,由重实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由自给自足性消费向市场化消费转变。

一、农民消费结构的总体变化及演进规律

1.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总体变化。消费结构不仅是消费领域的中心问题,也是社会再生产运行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下,各种影响消费的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在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及其数量比例的综合。农民消费结构是指农民消费资料总量中,各种消费资料占总量的比例关系,它反映农民消费的具体内容和水平。本文定义农民消费为生活性消费,不包括生产性消费。农民消费按消费客体的形式划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等8个项目。按满足消费需要的层次来分类,可以把消费结构划分为生存资料的消费、享受资料的消费和发展资料的消费;按消费品的不同内容,可以划分为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按表现形式分为价值量表示的消费和实物型消费;按消费主体划分为不同收入、不同地区等的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据相关资料测算,从1978~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56%,下降了221个百分点(见表2-4)。随着收入的增长和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已经开始部分地享用工业文明的成果,电视、冰箱、洗衣机等正在农村居民家庭中普及。总的来说,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贫困到温饱状态下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二是从温饱到次小康状态下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1)从贫困到温饱状态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总体处于贫困状态,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1990年时,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基本达到了温饱水平。在这12年中,农民的消费结构水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以上4个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1978年到1990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食品、衣着、燃料支出比重逐年下降,住房支出比例逐年上升。另外,由于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并处于巩固时期,农村居民对精神文明层次的需求增加,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出现了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并且这项支出在总的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居民收入提高而逐年上升。为了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更加全面的透视,本文接下来对一些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在食品消费方面,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一变化可以从农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变化得到说明,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677%,到1990年已下降到456%,下降了221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由单一化向多层次方向发展,居民的消费不再仅仅停留在填饱肚子上,消费的取向更加多元,消费内容也更加丰富。在衣着消费方面,我国农村居民衣着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绝对支出量在不断增加,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在不断提高的。从衣着消费质的方面看,农村居民在衣着消费档次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棉布消费量急剧下降,化纤布、绸缎、呢绒消费量急剧上升。在燃料消费方面,虽然农村居民燃料消费所占比重在缓慢下降,但是根据表2-5和表2-7可以算出,农村居民实际的燃料消费支出是递增的,这说明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经出现的农村燃料紧缺的矛盾已经大为缓解。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政府采取的诸如推广太阳灶、节柴灶等一系列措施的结果。

其次,在住房支出方面,农村居民1978~1980年人均住房支出增长迅速,分别为367元、766元、1280元,年平均增长8625%;1981~1984年分别为1867元、2258元、2756元、3112元,年平均增长25%以上;1985~1989年分别为3946元、5123元、5776元、7110元、7705元,年平均增长1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住房支出的迅速增长,说明农村居民在基本满足了吃穿用的需要后,开始重视居住条件的改善。虽然,住房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不断下降,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收入增加幅度的变化相关。

最后,在耐用消费品方面,耐用消费品正逐渐在农村家庭中普及。农村中的钟表已经进入饱和期,在1984年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每百户15154只的程度;而其他的耐用消费品,如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在1984年也已经初步普及;电风扇的普及率到1990年也已经达到40%以上;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也已经逐渐进入了普通农村居民的家庭。

(2)从温饱到次小康状态下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1990年以后,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改善,虽然还达不到小康水平,但是已经达到了温饱有余的程度,或者我们说到了一个次小康的状态。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12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还不是很大,那么1990年以后的变化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来说就是巨大的。

从上表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整体生活消费彻底摆脱贫困进入了次小康的阶段。据统计,1990~2004年这14年间,农村居民纯收入由6863元增长到29364元,增长幅度多达2000元,增长率高达327%,这不可不说是一个奇迹。和过去相比,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优质化、高档化特征,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食品消费质量提高、数量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居民对于“吃”有了新的认识,已经不再满足于改革开放初期只要吃饱就好的思想了,逐渐认识到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农村居民食品支出中主食的比重开始下降,副食品的比重上升。同时以前农村居民长期食用的粗粮消费的比重下降,细粮的比重则大幅上升。另外,农村居民也越来越重视食物中的营养状况,营养丰富的食品所占的比例成倍增长。不过即便如此,到2004年为止,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在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的份额依然高达4723%,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数值还是显得高了一些。

第二,衣着消费方面,其所占比例仍然在缓慢减少。据统计资料显示,其中各种布匹、面料的消费量更是日渐减少,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更加倾向于直接购买成衣,甚至时装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更是讲求服装的款式、质量等,所购买的服装也日趋高档化。

第三,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质量提高(见表2-10)。由表中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从面积来看,农村居民每户年末人均住房面积由1990年的1783平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2790平方米,增大了居住地舒适度;从价值来看,农民年末住房每平方米从1990年的4460元增加到2004年的22613元;从住房结构来看,农民年末住房从1990年到2004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越来越多,大大提高了居住地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第四,家庭设备用品服务支出比例稳中有降,但是因为农民的纯收入的增长幅度更大一些,所以家庭设备用品服务支出的具体消费数额仍持续增长。见表2-11所示,除了农村居民固有的三大件(缝纫机、收音机、钟表)之外,其他平常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等)及相对来说的奢侈品(如空调、照相机、组合音响等)的消费支出也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这对于农村居民的城镇化,缩小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是一个好的现象。

第五,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比例继续增长。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相对提高并趋于稳定之后,农村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有一定的改善。高质量的生活也要健康的身体来享受,农村居民对于此的认识逐年加强,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也就随着逐年增加。从表2-1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交通方面,农村居民的两种主要交通工具中自行车的比例在下降,而摩托车的比例在上升;在通讯方面,电话的比例在逐年递增;在文教娱乐方面,黑白电视的比例在下降,彩色电视的比例在上升。

2.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进的规律性。

通过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进过程的描述可以看出,在过去的26年时间里,我国农民的消费结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或者说有着很明显的特征:

(1)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膳食结构趋向合理。1978~2004年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72%,下降了205%。在食品消费支出比例呈下降趋势的同时,农民食品消费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农村居民用于主食消费的比例显著降低,由1978年的6502%下降到1997年的3696%;用于副食消费的比重则明显上升,由1978年的3125%上升到1997年的4285%。在主食用粮内部,细粮消费量不断上升,由1225千克增长到21079千克,增长了7206%;细粮在粮食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也由4943%上升到8228%。农民食品消费已由吃饱向吃好转变,呈多样化、营养化、高档化变动趋势。从实物消费量来看,粮食消费量相对稳定,肉、蛋、水产等副食品消费量显著增加,食品来源构成由植物性食品向动物性食品转化。

(2)居住消费上升为第二大消费支出项目。1978年居住消费支出在食品、衣着、燃料之后,属第四大支出项目,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2%。此后,居住消费不断增加,在消费序列中跃居第二位。1985~1990年农村掀起建房热,1986年新建房屋984亿平方米,为1978年的984倍,居住支出比重约达18%。1988年后,建房热逐渐降温,居住支出比重开始趋向稳定,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但由于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居住支出总量仍不断增长。居住面积越来越大,到了2004年,人均住房面积已达2790平方米。随着住房面积扩大,建房质量提高,建房重点已由扩大面积向改善住房质量转变,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的住房渐渐增多,部分地区富裕农民住房已向庭院式、楼房式发展。

(3)衣着支出比例持续下降。衣着消费比例由1978年的127%下降到2004年的550%,在消费比例序列中也由1978年的第二位下降到了2004年的第六位。但因为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总体的衣着消费支出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4)家庭耐用消费品支出比例比较稳定,消费量随着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而增加,只在2000年以后略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各种家庭耐用消费品基本已经普及,而生活消费支出还在继续增长造成。在农村家庭中,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钟表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普及,其拥有量在逐渐趋于稳定后已略有下降。而其他更加高档的家庭耐用消费品,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也已经在农村家庭中深深地扎下根来,普及率也都在30%以上,彩色电视机的普及率更是高达60%以上。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彻底地得到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