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态与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16430300000005

第5章 农业的生态问题(2)

我国荒漠化的现状如何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205万平方公里,冰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公里,土壤盐渍化23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涉及18个省(区、市)470个县(旗、市),形成万里风沙线。我国荒漠化不但影响范围大,类型多,而且程度严重。据综合评价,我国轻度荒漠化为951万平方公里,中度为641万平方公里,重度为1030万平方公里,分别占荒漠化总面积的363%,244%和393%。该程度类型构成比例与全球相应的413%、565%和22%的构成比例相比,重度荒漠化治理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总体面积仍在扩大,且呈愈演愈烈的趋势,荒漠化扩展速度由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1560平方公里,增至7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和80年代的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如何

我国目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废水排放量2003年达到460亿吨,其中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COD)13336万吨,超过环境容许量68%。城市垃圾产生量已接近每年14亿吨,处理率仅542%,无害化处理率更低。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每年约1000万吨,1/3没得到安全处置。

我国水和大气环境情况如何

我国水和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地区相当严重。我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五类,一类水最好,源头没有任何污染,三类以上的可作饮用水源,最差的五类可以用于农业灌溉。2003年七大水系407个监测断面中一至三类的水仅占381%,劣五类的水占297%,即近1/3的水用于农业灌溉都不合格,可见污染之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三级,一级标准空气质量最好,长期生活在超过三级标准的大气中,身体会受到伤害。2003年国家掌握监测数据的340个城市中达到空气质量标准二级以上的城市有142个,占417%;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91个,占268%。

我国水资源现状如何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按水资源总量考虑,我国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各国1997年排名中仅列第121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国际上认为人均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水资源量1000立方米,为人类生存起码条件。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我国有15个省(市、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有7个省(市、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生存起码条件。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为1700立方米,水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加严重,而且我国水资源量地区分布严重不协调,东南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2%,西北水量仅占177%。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缺水高峰将在2020~2030年出现,据估计我国将缺水2000亿立方米。此外,城市缺水也相当严重,据1995年建设部的调查分析结果,1993年统计的5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333座缺水,其中49个是由于水源缺乏,19个是由于污染导致可利用水资源紧缺。

从水质考虑,我国七大水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辽河、海河污染严重,以五类或劣于五类水质为主:淮河水质差,五类或劣于五类水质的河段占1/2;黄河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属四、五类水质高达654%;松花江以四类水质为主;长江、珠江干流总体水质虽好,但干流岸边污染严重,部分支流河段受到污染。湖泊、水库污染也相当严重,据1998年全国环境质量报告,滇池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全湖水质均劣于五类,氮、磷污染相当严重,巢湖(西半湖区)全湖水质也劣于五类;此外,南四湖、太湖、洪泽湖、洞庭湖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我国森林覆盖率情况如何

我国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我国森林面积为134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森林面积只占全国森林面积1796%,华北和西北地区森林则更少。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392%(按郁闭度03计),为世界平均覆盖率的605%,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仅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6和1/8,位于世界120位。广大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片森林退化,覆盖率还不到1%。虽然我国每年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但由于成活率低,加上管理水平不高、乱砍滥伐等问题,森林覆盖率增长缓慢,从1993~1996年一直是1392%,某些局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不断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几十年来一直呈降低趋势,占长江流域上游面积56%的四川省,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的13%;三峡库区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据清查,1975年我国天然林面积为9817万平方公里,到1985年面积降为8675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减少114万平方公里。即使按照《全国生态环境规划(林业部分)》实现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禁止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人为活动,到2050年实现宜林地全部绿化,我国森林覆盖率也才达到26%。

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如何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丰富程度占世界第9位。我国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分别占世界总数的98%和99%,我国陆地森林生态系统有16大类和185类,区系丰富,生态类型多,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我国陆地的野生动、植物有80%以上物种在森林中生存。然而由于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破坏,致使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地日益缩小,加上人为乱捕滥猎,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和濒临灭绝。据有关资料,我国有15%~20%的物种处于濒危和受威胁状态,包括4600多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近几十年已绝迹的高等植物就有200多种,野生动物有10余种,还有20多种濒临灭绝。

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作用

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其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1.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当今人类栽培的各种食用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家禽都是通过人类长期的劳动实践,改造野生动植物的本性而来的。野生动植物是农业文明的火种,经过人们长期观察、选择和驯化大量野生动植物,在农业上培育丰富的优良品种,使我们能够得到各种各样的农、林、畜、渔产品。

2.为人类提供药物来源。发展中国家80%的人依靠野生动植物作为药物来源,发达国家40%以上的药物依靠自然资源。例如,许多抗生素就是微生物和代谢产物,在控制和消灭许多人类的传染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工业原料,如木材、纤维、橡胶、造纸原料、天然淀粉、油脂、毛皮等。例如,我国有可提供木材的植物2000种,纤维植物1200种,橡胶植物50种,芳香油植物350种,工业油植物500种,编织用植物150种。

4.生物多样性保存了物种的遗传基因,为人类繁殖生物良种和发展生物工程技术提供了遗传材料。例如,野生植物是一个巨大的遗传基因库,我国丰富的农作物原始种群和野生亲缘种就是其中培育新品种的重要基因库。用它们作为外源基因,可培育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栽培作物新品种。

5.生物多样性为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促进物质良性循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我国有环保植物几百种,其中具有观赏价值、美化环境的植物500种,可指示污染的植物160种。此外,还有许多固沙、固氮植物,它们都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臣”。

能源不足为什么会造成生态破坏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产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能源的严重紧缺和结构的不合理。为了解决燃料不足的问题,农村大量砍伐树木和使用作物秸秆、牲畜粪便为薪柴,造成林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等生态问题。许多地方陷入了“山光、地瘦、人穷”的恶性循环之中。

农村生活能源供应短缺,使农、林、牧业的协调发展受到影响。秸秆和牲畜粪便在农村有多种用途,除作燃料外,还要作为肥料养地,秸秆还作为饲料喂家畜和作为轻工业原料。同时秸秆直接烧掉,燃烧率极低,只能利用生物质中所含能量的极小部分,灰烬中只留下一些钾肥,而大量有机质和氮、磷等植物营养成分均被烧掉。这样一方面造成农村饲料、轻工业原料缺乏,另一方面造成秸秆和牲畜粪便等有机物不能还田,使土壤养分日益减少,土壤变得贫瘠,特别是有机质得不到补充,就会破坏土壤结构,改变土壤理化性状,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从而使农作物减产,反过来秸秆数量也相应减少,进一步造成燃料和畜牧业饲料的不足,同时加剧了对林草植被的破坏。我国除了大量林木被用作薪柴外,农村每年烧掉的秸秆约占秸秆总量的65%,相当于损失6000万吨腐殖质。据普查,全国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低于15%,其中15亿亩含量不足07%,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秸秆用作燃料而不能还田,这是生态平衡失调的恶果。

臭氧层有什么作用

在离地面20~30公里的高空,有一个奇异的空气层,这就是臭氧层(见图2-1)。它的存在,就像给地球撑起了一把无形的巨大保护伞,从而使生活在地球上的芸芸众生免遭一场可怕的灾难。因为,一旦地球大气中失去了臭氧层,阳光中大量的紫外线以及各种太空射线便会乘虚而入,穿越大气层对地球上人类和生物造成伤害,使地球上的田园、森林枯焦,鸟兽、人类消亡,地球将会成为一片凄凉荒漠的焦土。正是由于臭氧层挡住了大部分太阳紫外线和各种从太空射来的高能射线,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才使地球有如此的生命力。

令人遗憾的是,人类有时并未注意到这一点。飞机在高空中飞行时排出的废气,烟囱冒出的浓烟,汽车排出的尾气等,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和其他有害的化学物质。这些东西弥散在大气中,与臭氧化合,致使臭氧层中的臭氧含量越来越少。

由于臭氧层遭到了人为的破坏,超量的太阳紫外线已经在给地球造成危害了。据科学家研究,臭氧层耗竭造成太阳光中紫外线大量辐射地面,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将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有人估计,如果臭氧层中的臭氧含量减少10%,地面不同地区的紫外线辐射将增加19%~22%,皮肤癌发病率将增加15%~25%。紫外线辐射增强,对生物产生的影响和危害将令人不安。有人认为,它将打乱生态系统中复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导致一些主要生物物种灭绝。有人估计,它将使地球上2/3的农作物减产,进一步导致粮食危机。紫外线辐射增强,也会促进全球气候变暖。

为了使地球免遭祸殃,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有关科研机构,专门研究如何保护臭氧层。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以及氢能、原子核能等新能源,消除空气污染,是保护臭氧层的根本办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终于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标志着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又迈进了一大步。

酸雨是什么雨

酸雨是指酸碱度小于56的大气降水(如雨、雪、雾、露等)。一般认为,酸雨是工业和民用燃煤或燃油后产生的二氧化硫等硫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气中,在水蒸气的存在并经氧化作用下,转化为硫酸和硝酸而成的。特别是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元凶。

据有关资料,在欧洲大约有65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酸雨的侵袭,瑞典北部地区降雨酸度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增加了9倍。据估计,瑞典上空的有害气体,有1/3是“偷越国境”进入的,有害气体可合成硫酸多达100万吨,使瑞典广大森林地带的土壤显著酸化,严重时大批树木成片死亡。美国五大湖地区工业污染造成的酸雨,对美国和加拿大边境地区的森林和野生动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危害。酸雨使河湖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严重的会使水体中生物绝迹。如挪威南部的5000个湖泊已有1750个变成无鱼湖。酸雨还渗入地下,使地下水酸化而受到污染。酸雨造成土壤酸化,肥力减退,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

我国的酸雨状况也令人担忧。据调查,酸雨问题涉及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约占国土面积的68%以上。特别是在川、黔和两广部分地区,而以重庆地区最为严重,庄稼和森林深受其害。如1986年夏天,一场夜雨使重庆巴县几万亩水稻枯死,南山马尾松大片死亡。我国每年因酸雨造成260万公顷农田受灾,经济损失达20亿元以上。

我国目前有什么新的环境问题

我国目前新的环境问题已经凸显,环境污染呈现复合型、压缩型,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我国江河湖海有机污染依然严重,同时湖泊和海域又出现以氮、磷为主要污染物的富营养化问题。不少城市饮用水源地已监测到许多微量的有毒有害化合物,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大气中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污染尚未解决,大城市由于机动车的快速发展,氮氧化物及其带来的光化学烟雾污染呈明显加重趋势。除了大气和水污染之外,土地污染也日益突出,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废旧汽车、家电造成的污染也成为新的环境问题。放射性污染威胁也在增加,国内已有6万多枚各类放射源,每年还以15%的速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