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农业新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16431300000015

第15章 都市农业(2)

与发展都市农业相关的理论基础,可归纳为以下三项:

(1)环境事业理论。1974年,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松尾孝领提出环境理论,认为在快速都市化地区,农业应由传统上以粮食生产为目的,转化为环境安全及提供休闲用地为目的的产业。

(2)都市第三空间理论。1969年,日本东洋大学教授矶村英一提出都市第三空间理论,认为现代都市,除提供居住(第一空间)及各项产业活动(第二空间)的土地外,必须再提供户外开放休闲场所(第三空间),供市民自由使用。空地大量开发成为居住与产业活动用地的结果,将使个人的生活空间局限于“住宅—车—办公大楼”因而与大自然隔绝。因此,都市必须规划第三空间,让市民自由使用,享受阳光与绿地。

(3)稀有性经济财理论。1984年,JosephJ.Seneca与MichaelK.Taussing提出稀有性经济财理论,认为在都市化地区,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具有稀少性的经济财(economicgoods),其取得须付出代价。同时,因具有外部性经济利益,故为具有正面效果的公共财(publicgoods)。市政当局应奖励民间参与,并给予适当的补助及津贴。

纵观上述理论,都市农业强调环境保护与休闲功能,应凌驾于粮食生产性功能之上;提供绿野阳光的空间应为全体市民所共享,以符合身心均衡发展的需要。在水泥丛林中,休闲农地具有稀少性自不待言,故其性质属公共财,因此政府应给予奖励及补助。

3.都市农业的形式与类型。

在日本,都市农业的形式很多,且常以不同的概念与名称出现,因时因地又有不同。如果按照所利用的资源类型划分,都市农业可分为以下几类:

(1)农产品直接利用型。利用当地栽培的苹果、葡萄、李、樱桃、草莓等规划为观光果园。

(2)畜产利用型。以饲养的家禽及可爱动物如小羊、迷你猪、兔子等为主,并有饲养的牛供作挤奶表演等。

(3)林产利用型。如森林公园、野营场等。

(4)水产利用型。以水上活动为主,如海钓、潜水、水族馆参观等。

(5)农作过程利用型。让市民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如市民农园、插秧割稻旅行等。

(6)文化资源利用型。以传统的乡土文化为主,如乡土文化保存馆、文化传习所、民间艺术展览厅等。

(7)农村资源利用型。提供农村民宅给游客住宿,让游客体验农村生活,较著名的有故乡之家、农家别墅等。

4.日本发展都市农业的做法。

日本都市农业的发展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建设有“农”的都市;二是提升都市环境品质;三是增加农民收入并提高其社会地位。为推动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将其列入施政计划,积极辅导支持,有关专家学者更是用心研究探讨。主要做法是:

(1)有关人员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就都市农业的发展与实务问题广泛探讨,交换经验与心得。

(2)出版书籍论著带动都市农业发展。就都市农业与都市计划,土地利用,农村环境,农业、农村与都市的新关系,农业与都市共生等方面问题撰写了大量论文,出版了不少专著,正确导引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3)主要的大中型城市,均将都市农业列入政府年度计划予以推动。

(4)政府已制定“日本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并订有“生产绿地法”予以配合。

(5)都市型城市的农协与农业推广普及部门,均将都市农业列入主要工作计划。

(6)主要报纸,如朝日新闻“农业的方向”专栏,经常将都市农业列为讨论话题,视其为有希望的农业。

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为了维护都市的秩序,推动都市农业建设与运作的规范化,日本订立了有关的法律法规,对都市农业实行严格的管理。在1969年实施新都市计划法时,日本将都市土地分为市街化区域和市街化调整区域,大量农地划入属于都市发展之列的市街化区域。1974年6月1日颁布实施的《生产绿地法》规定,能够有效防止公害或灾害、调和农林渔业、保全都市环境且适宜供公共设施基地使用的土地,具有500平方米以上的区域规模,经过勘察认为具备继续供农林渔业使用的市街化区域内的农地,可以列入生产绿地地区。在生产绿地地区内,允许设置农产品经营所必需的生产、集货、贮藏、处理设施,以及从事农林渔业者的游憩设施。1990年9月20日,政府颁布了《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规定承租市民与其承租的农园土地之间的距离,原则上在30分钟的车程以内,较大的都市可以在一个或一个半小时,东京都可达两个半小时车程的距离;农园上允许设置移动性露营帐篷、简易住宿、停车场、自来水与用电设备、农具陈列室及活动中心、儿童活动绿地广场;租借农地平时可委托出租农民照顾,并付给适当的代管费用,也可委托其收获,然后邮寄到家;市民农园的农地可以租借,一次租借期以5年为限。1991年,政府为了增加都市住宅土地的供给,修订了《生产绿地法》,要求都市农地的所有人就其农地利用方向做出选择:或者变为住宅地,或者继续耕种30年。于是全国有687%的农地所有人选择了前者,31%选择了后者,其余03%划入抑制发展的市街化调整区域。这使政府的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

5.建设有“农”的都市。

在日本的许多大中城市,农业已成为绿化市容、美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城市居民旅游观光提供了优美的场所。有的园艺种植场和林地,已成为旅游景点。随着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和老龄化社会的形成,人们对于改善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对于增加文化、休闲活动空间的要求也愈来愈强烈。为适应这种需要,并实现都市的可持续发展,日本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设有“农”的都市的策略,把农业视为都市的公园绿地,把农业当作都市社会不可缺少的“公共财产”。

二、荷兰的都市农业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是国际著名的大都市农业以出口为主,郊区主要发展蔬菜和花卉生产,其发展都市农业的主要经验:

1.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20世纪初,荷兰对失去优势的粮食生产没有采取“保护”政策,而是开放粮食市场,不失时机地调整农业结构,利用廉价的进口粮食大力发展畜牧业,很快使畜牧业成为主导产业。20世纪70年代,畜牧业与种植业的产值之比曾达到2∶1。后来由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配额制度和国内环境问题,荷兰畜牧的发展受到限制,园艺业迅速发展,到1997年,荷兰畜牧业与种植业的产值之比是127∶1。之后荷兰的园艺业成为主导产业。

2.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

荷兰在采用节约土地技术的基础上,向资金替代劳动技术转变,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荷兰大力发展世界一流的设施农业。2001年,全国玻璃温室面积超过106万公顷,占世界温室总面积的1/4、特别是在西部的威斯兰地区,温室集中连片,设施先进,以“玻璃城”驰名于世,温室配套设施齐全,配有以燃烧天然气为主的加温系统(同时供给二氧化碳施肥系统)、通风系统、遮阳和保温幕、营养液循环灌溉系统和人工补光系统,全面实行温、光、水、气的全自动电脑控制。通过电脑采集每时刻的环境变化数据,自动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进行自动控制,实行了高度自动化电脑控制的现代化农业。

3.通过合作组织,发展规模经营。

荷兰有十分兴旺而有特色的农业合作社事业。合作事业体现两个方向:一是联合起来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二是利用农民的合作银行等集资金,对农业投资,20世纪70年代后,农场数量减少了1/4,同期玻璃温室的面积从3060平方米。扩大到5845平方米,增加了91%;温室农场的平均面积从3664平方米扩大到9495平方米。小的接近1公顷,大的达到3公顷。同样,奶牛集约饲养规模在扩大,产奶量也在不断提高。近5年,平均年产奶量达1094万吨,并加工成奶制品、黄油、奶粉和工业配料,其中一半以上销往国外。

4.出口大于进口,大力发展外向型现代农业。

荷兰进口农产品分两类:一是土地密集型产品,包括粮食、豆类、油料等,特别是发展畜牧业所需的大量饲料;二是进口本国不能生产或很少生产的产品,如热带水果、咖啡、可可、茶叶等同时荷兰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园艺业和奶牛业。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与周边几个城市共同发展现代设施园艺业,花卉占国际花卉市场总贸易量的60%多。蔬菜,还有奶制品等出口,全国净出口值达176亿美元。荷兰创造出“三高一快”的奇迹,即土地生产率高,每公顷20468美元,土地创汇率高,每平方米农用地出口额186美元;人均创汇率高,为1406美元;出口增长快,1961~1999年农产品净出口额增加了45倍。

三、新加坡的都市农业

新加坡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有“都市之园”及“世界花园城市”的美誉,那里的农业是典型的都市农业。新加坡几乎没有农村,过去农产品多靠进口,但近年农产品总量上基本自给,主要是大力发展鲜活产品。

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在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都市农业也向高科技、高产值方向发展,重点是建设现代集约型农业科技园,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开始在海外投资合作建立农业生产基地。目前,新加坡建有6个农业科技园,基本建设由国家投资,然后通过投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还建设一个农业生物科技园,占地10公顷,拥有现代化仪器装备,进行新的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使之成为农业科技服务区域中心。农业科技园的发展,为提高食物供给的自给程度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加坡农业主要发展蔬菜、花卉、鱼、鸡蛋及牛奶生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新加坡的观赏用热带鱼和胡姬花,年出口值达6000万~7000万美元。

1.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好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的关系,始终不渝地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放在重要的地位。

2.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要从农业与资源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大力调整与优化农业结构,发挥自身优势,生产出安全、优质、多样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

3.现代都市农业不仅要满足本地、本国市场的需求。有条件、有优势的可以建成出口创汇的生产基地,发展外向型的现代都市农业。

4.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要依靠人才、科技的优势,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现代化水平,实现工厂化、集约化、专业化、自动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5.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依据大城市自身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经济、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

四、法国的都市农业

法国巴黎大区是发达国家首都地区中面积和人口都接近北京的地区之一,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但仍有着非常发达的农业。农业面积占地59万公顷(占49%),林地279万公顷(占23%),非农业用地占27%。1995年,郊区省份的农业总收入超过555亿法郎,从农业的产业结构来看,巴黎大区以种植业为主,在1995年郊区省农牧业的总收入中,种植业收入超过了915%,畜牧业收入不到85%。从种植业的产品结构来看,谷物面积约327万公顷,占农地的55%;油菜、甜菜面积在4万~5万公顷之间,总计占16%;蔬菜、马铃薯面积分别为2600公顷和9300公顷。这个数值反映出巴黎大区农业的明显特点:

1.农场规模较大,一般都有近几百公顷农田。

2.“菜篮子”产品的农场规模较小,一般为10公顷以下。

3.农业的经济效益较高,1981~1995年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总利润同总收入的比率大致保持在35%以下。

巴黎大区农业对城市食品供应的功能并不明显除农牧业生产外,农业对生态、景观、休闲和教育方面的功能比较显著。即利用农业限制城市进一步扩张;利用农业作为巴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绿色隔离带;利用农业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与居住区分隔开来,营造一种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利用农业作为城市景观,或者种植新鲜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居民需要的产品,有的作为市民运动休闲的场所,还有的作为青少年的教育基地,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有:

1.家庭农场的主要组织形式可以子承父业,但是必须接受农业教育,并有过在其他农场工作的经历。

2.组织起来的农业合作社,主要是为农场提供社会化服务,机械合作社为农场提供种、管、收等各种农机暇务,加工销售服务合作社帮助农场完成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

3.生产资料合作社,为农场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它在农业、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和大市场之间,需要合作社作为衔接,以保护生产者利益。

4.教育农场、家庭农园、自然保护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