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先进典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16432400000001

第1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

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尽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与现代科技文明和市场经济以及民主政治相适应,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的农村社会状态。它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既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意义。

一、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就是要打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生产发展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要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工业、服务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增强农村综合经济实力。

二、生活宽裕

生活宽裕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建立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受益的主体也是农民。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要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农民过上生活宽裕的好日子,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

三、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创造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培养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使农村尊老爱幼、夫妻和睦等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科学健康、遵纪守法等现代风尚得到倡导和培养,封建迷信、偷盗抢劫等丑恶现象基本摈弃和消除。

四、村容整洁

村容整洁主要包括合理的村庄布局、良好的自然生态、完善的生产生活设施、美观实用的农民住房、干净清洁的生活环境等,也就是要做到“布局优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道路硬化、卫生洁化”。让农民在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里,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五、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实质就是要让广大农民在参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实践中,能以主人翁地位,享受更多的民主权利,自主决定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自主管理农民自身的事情,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自身的权益。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乡村治理结构明显改善,在农村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局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是一个综合概念。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综合概念,它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还赋予其新时期的建设内涵——最终目标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概括为五新:新村貌、新产业、新生活、新风尚、新组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一、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

新农村建设必须优先解决包括道路、安全饮水、燃料、用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同时改造中小学校舍、改造卫生所,并帮助农民改厕所、改厨房、改圈舍;另外,在农村还要建设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必需的垃圾处理场所。

二、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贫困救助、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解决农民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

三、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

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涉及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这部分建设内容国家和社会要承担较大的责任。同时,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不但能够缩小城乡差距,还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极大地刺激消费,拉动市场内需。

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硬件建设,也不仅是建房、架桥、修路、通电、通水,而且还有软件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健全农村自治机制,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大力推进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等农民自治组织的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制度保障。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和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我国农村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整体村容村貌落后,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旧习俗还普遍存在等。从农业和农村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和难点不在城市和城市居民,而在农村和农村居民。如果农村问题解决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加强和谐村镇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农村社会总体上是稳定的,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和农民工工资拖欠等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体性和恶性事件。相当多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技术水平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部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子女入学难、上不起学;一些农民生存压力大、待遇不公平。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利于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

近年来,农业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农村经济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粮食产量的恢复性增长,有效地避免了因粮食供求矛盾可能引发的物价大幅度上涨;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有效地扩大了国内市场需求;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但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总的来看,农业面临的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和市场约束问题,农村面临的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和体制性障碍问题,农民面临的收入水平低、扩大就业难和权益保障问题都还相当突出。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稍有放松就可能会出现反复。

四、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如果农村的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农村的面貌没有大的改变,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缺乏了强有力的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过上像城市生活的日子。

五、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是消费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具体来说,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不强;二是许多农活还靠人工畜力,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三是农业技术储备不足农业推广机制不灵活,科技贡献率不高;四是农民经营管理理念陈旧,凭经验搞种养经营,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新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基本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七、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第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只有农田基本建设搞好了,土地产出率才能提高,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只有农业装备水平上去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农民才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多形式、多层次的转移。只有农村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才能流动起来,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和其他产品才能及时卖出去,卖上好价钱,生活需要的各种消费品才能保证供应,农村市场才能繁荣。只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了,环境美化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