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先进典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16432400000002

第2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1)

政府资助型

一般而言,在世界各国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和农村在发展上总是落后于工业和城市,也就是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和农村总是处于不利的弱势地位,其结果是导致农业和农村、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不协调,限制了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要打破这种不协调的局面,必须通过农村改革与农村建设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政府出面积极倡导并大力推动。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处于贫困状态之中。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物力、财力要求由农民提供显然是不现实的。这部分物力财力必须由政府支持提供。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整体上对农村的各项投入还是比较小的。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3万亿元,而中央财政用于同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六小工程”建设方面的资金约为293亿元,尚不足财政收入的1%。而与此相对照,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8万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达2万亿元。所以,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的支持农村中小基础设施建设。韩国在启动新村运动之初,无偿向全国35万个村庄提供了大量的水泥和钢筋,用于房屋改造、道路铺设、桥梁修建等项目。在后续阶段,继续进行财政支持。仅在1971年至1978年的财政预算中,农村开发项目费用就增加了78倍,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合计增加82倍。1994年政府和民间投资额高达11万亿韩元。德国也从20世纪50年代起对落后的农业区采取投资补贴、拨款、农产品价格支持、低息贷款等措施,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其他发达国家也都加大公共财政和采取发行债券等形式加大对农村道路、水利、农民住房、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法国政府为了农村改革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经营者提供优惠贷款,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政府提供的农业贷款总额高达900亿法郎,利率比一般的利率低一半左右。对于与农业相关的工程如水利、电力、道路、农业基本建设都给以直接或间接的投资支持。事实证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此种模式主要依靠政府的投资来扶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用条件是地方财力比较雄厚,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资金来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缺点是不能发挥农民自身的能动性,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下面以北京为例进行介绍:

北京市农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4%,农村经济规模占全市的16%,目前全市有308万农业户籍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6%,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172元,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三农”问题已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在近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做法包括:

1.扩大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坚持部门联动,发挥政策集成效应。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各有关部门参加的“三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2.针对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差距较大的问题,市政府投资的增量主要投向远郊区县,市发改委安排的政府投资中,10个远郊区县与城八区的比例已由2003年的2∶8,调整为2005年的5∶5。

3.在郊区确定了71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开展对农民的各项培训。市教委组织了103所市区学校对口帮扶农村学校,确定支教一年作为评定职称的基本条件。市卫生局安排市区多所知名医院与郊区医院对接,实现设备、人才共享。

4.普遍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全面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从北京市发展农村经济情况来看,北京市政府作为主要的组织者和出资人,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和卫生条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和劳动力转移示范基地,发展高效农业,带动首都的新农村建设,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政府带动型新农村建设模式。政府作为主要的组织者、出资人,集中财力、人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面貌的改观。从这一运作模式中,我们受到以下启发:

(1)政府的主要领导重视或不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政府主要领导将“三农”问题放在什么位置,决定城乡统筹工作的力度,政府主导型首先是政府领导的“主导”。

(2)要注重依托农业项目搭建平台,集成政策、整合资源。把分散使用的资金集中安排,改变各自为战、投入分散,年年投资但效果不明显的局面,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3)建立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在探索建立以城带乡的有效体制的同时,重在建立增强农村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的长效机制。

(4)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主体,建设新农村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

企业带动型

此种模式适用于该区域具有大型的企业(或龙头企业),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且企业和农民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缺点是政府的扶持资金不好管理。企业带动型模式抓住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与核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广泛,但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的要求,重点是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在农村建立产业支撑,形成产业基础。实施企业带动型模式,通过龙头企业,能够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同时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企业带动型模式找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组织载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重点是要打通第一、二、三产业,建立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由工业向农业、由城市向农村流动的通道,找到承接这种要素流的有效组织载体。龙头企业主要以农产品为原料,与农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实施企业带动型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农民培训、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直接对农业进行投资,能够实现对农业的反哺;同时,通过一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实现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有效传递及效能的放大。企业带动型建立了调动社会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关键是要找到各方面利益取向的结合点,尤其要建立企业与农民携手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机制。农民关心的主要是产品销售、就业及增收;企业追求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利润最大化。实施企业带动型模式,可以将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农民产品找到了出路,就业找到了门路,增收找到了渠道;龙头企业通过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规模化生产有了基础,原料质量有了保障,综合竞争力有了提高,最终可以达到“追求最大利润、谋求共同富裕”的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建设的成效。关键是要找到经济流程短、运作成本低、使用效率高的有效途径。龙头企业立足农业、面向农村,与“三农”的关联度最大,各种要素进入农村的流程最短;同时,龙头企业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经济组织形式,自身也追求效率的最高化。

下面以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为例进行介绍:

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以其全新的经营理念,准确的市场定位,严格的企业标准,科学的管理手段,开创了一条以无公害、有机果蔬产品为主营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成功之路,从而带动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其基本做法是:

1.实行“企业与基地一体化、农民工人化”。解决了传统的“公司+农户”利益合作机制不稳定的问题,采用包括“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类型,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2.超大瞄准国内外发展趋势,启动“良种产业化工程”、“效益农业推广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工程”、“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3.超大生产基地建设所需土地,由地方政府作为中介向农民租赁。当地农民除了定期向“超大”收取租金外,还当起了超大农业的“产业工人”,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结构调整中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的困难。

4.超大集团以中国最大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智能化交易管理中心为核心,通过连锁专卖网络、单位配送网络、市场批发网络、出口外销网络构,建出一条完美的绿色生态产业链。

5.走绿色发展道路。2000年8月,超大集团被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吸收为正式成员,成为我国为数不多以从事规模有机果蔬种植与经营为特色的IFOAM正式成员企业。

从超大集团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来看,龙头企业利用其资金、技术、加工、储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建立基地和为农民提供产前、产后的服务,与农民进行科技、信息和市场对接,带领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并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形成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从而赢得市场,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使农民致富,改善农村面貌。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企业带动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这一模式我们受到以下启发:

(1)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农业道路,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型的高效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打造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完整的产业链条。要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与配置及在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实现基地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市场一体化。

(3)要培植一大批模式大,档次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一个龙头企业,创出一个名牌,就可以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

(4)构建多层次技术服务队伍。建立既有高尖人才组成的专家组、智囊团,又有第一线的专业技术指导人员,以及一部分具有丰富种植经验的菜农技术指导组,为农民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

名村反哺型

此种模式适用于那些在全省乃至全国比较知名的村子,利用名村效应以及该村良好的经济基础,再加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规划和政策引导,一定会取得快速的发展。缺点是因为村子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如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进行有效的衔接,避免铺张浪费及重复建设是关键。

下面以江苏江阴市的华西村为例,进行介绍: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前党支部书记吴仁宝秉承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带领华西村群众艰苦创业,把华西村人从传统的农耕和旧有观念中解放出来,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其基本做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