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为自己的心理障碍感到十分苦恼,大学毕业时,为了磨炼自己,D主动要求到外省市的中学任教。他买了心理学书籍自学,向关系较好的同事倾诉,试图自己调节心理,但收效甚微。D曾去某医院神经科,医生建议他多运动。工作一年以后,D因消极懈工,被从某市区中学调至一偏远的乡镇中学任教。到了新的工作环境,周围缺少同龄人的交流,D情绪低落、精神紧张,日渐消瘦,出现胃溃疡、脑鸣和头晕等身心症状,同时自卑、压抑、自我疏远,D认为自己患了心理抑郁症,遂来上海华东师大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求助,请求咨询师帮助他解除心理障碍,正视自己,找回真正的自我。
(3)D的内心体验叙述。
从3岁起记事,记得四五岁时,迎面看到一个熟人,刚想打招呼,猛然发现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D的内心惊疑不定。回去问父亲,父亲说是认错人了,安慰他没事。D的内心却仍感十分疑惑。过不多久,一个雨天,D望着窗外出神,突然觉得雨丝能受自己的意识控制,想它大雨丝就大,想它小雨丝就小。也在他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莫名其妙地感到害怕、恐慌,在家里坐不住,一下子跑出了家门,漫无目的地狂奔。进小学后,D表面上一直是一个好学生,学习认真,安静守规矩,但他的内心压抑、烦闷,很少感觉欢畅,与同学关系也很一般。初中一年级,D又有了一次恐慌发作,自此确认自己有心理障碍。D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到了高中,他的数学成绩又直线下降,影响到期末大考的总分。因为学不好数学,D感到十分苦恼,他花了大量时间做数学题,但是效果不理想。D产生了较强的自卑心理,他开始自我封闭,很少与同学打交道,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降低,以至前后读了三年高三,共参加了三次高考。
D终于考入大学之后,学习效率仍然不高,但与同学的关系较好,感受较丰富,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有所减轻。D喜欢与活泼开朗的同学做伴,能受到他们的感染。D虽也想自我表现,但却缺乏勇气,在人际关系上,以依赖、顺从为主。大三时,D第三次恐慌发作。此后与一女生一度有接触,建立了友情,但D认为自己有心理障碍,不适宜恋爱,故与该女生的关系没有发展。到中学工作以后,D觉得老教师的教学缺乏新意,而他自己有一些很好的设想,如果能实现,要比老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得多。但他又很懒散,感到有气无力,提不起精神来搞教学,他很羞怯,上课时总觉得自己表情很不自然,额头冒冷汗。D觉得是心理障碍一直在耽误自己,常因此愤恨命运不公,又觉得自己对不起自己。有时,D会把攻击的冲动,发泄在责打不守纪律的学生身上。从小,D对自己的要求总是很高,结果是失望,乃至自卑,D对自己的一切,甚至外貌都不满意,他开始不照镜子。(在第三次咨询时,D提出,有二十年未照镜子,想和咨询师共同站在一面大镜子前,面对自我。)D思考过自己心理障碍的根源。他认为是源于出生后四个月时患麻疹,当时父母对他看护不善,他日夜啼哭,全身红肿、发痒,足足痛苦了一个月。D认为这段痛苦、无助的经历,深深印在了他内心深处,是造成他日后焦虑与抑郁的根源,也是造成他学习和工作失败的罪魁祸首。
第三次咨询时,D测了SDS.SAS,结果均为阳性。第六次咨询时,D做了罗夏心理测验。
四、分析与诊断
本例中当事人的首位阳性变量为DEPI>5(=6),这样的当事人通常患有情绪障碍,或至少是情绪失调。由于SCZI没有>3(=0),所以相应的假设整合路径为:情感>控制力>自我概念>人际概念>信息加工>认知调节>观念化>情感,通过有关“情感”的变量,有助于我们了解情感在当事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功能中所起的作用。
由于DEPI为阳性,尤其是其值大于5,我们首先对构成DEP(I抑郁)指标的14项变量进行了审察,很容易发现它们是异质的。DEPI中有6项变量有关情感,6项变量有关认知,2项变量有关人际概念。换句话说,DEPI中涉及了情感、认知、人际概念等方面。了解以上三方面的详细信息,对于我们理解当事人情绪障碍的实质及考虑相应的治疗方案相当有价值。本例中,当事人的14项变量中有9项呈阳性,其中4项涉及情感、3项涉及认知,两项涉及人际概念,显然,情感的重要性较为突出。当事人的经验类型为外向型(超紧张型)。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时,当事人倾向于把情感成分融入思考之中,并且这一倾向十分顽固。他时常会凭直觉行事。当环境需要他头脑特别冷静的时候,他的这一顽固的倾向性将会成为不利于他适应环境的一项缺点。而他情感上的另一特点,将会加大他的这一不利之处,即他的eb(3∶8),右项明显大于左项,表明他心存忧虑。这些令人不快的忧虑情绪将会时不时地影响他的思考和判断。v值为2表明他经常自我审察,并总是关注那些他自认为是缺点的方面,结果是消极的,常常为自己带来烦恼。
另外,他的Afr值是正常的,表明他处理情感刺激的态度同大多数外向的人一样,既不特别回避也不特别热衷。然而,他有4个S(空白)反应,表明较之大多数人,他对待环境的态度更加消极和对立。这种态度可能来自他的孤独感,但无论如何,不利于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他的复合因子数量也是正常的。但他有两个色彩-明暗复合因子(color-shadingblends),这表明他经常会出现情绪混淆,甚至有时积极和消极两种情绪会同时出现。具有这一特点的人通常会更强烈、更频繁地卷入情绪之中,并且难以从中抽身。其中,有关情感的数据如下:
DEPI=6,EB=2∶9,eb=3∶8,C=1,V=2,T=3,Y=2,EBPer=4.5,FC∶(CF+C)=1∶1,PureC=0,Afr=0.68,S=4,CP=0。
下面对控制力、自我概念等进行详细分析:
控制力与紧张耐受力:当事人的两项D分数均为0,表明从心理资源(resource)量的角度,他具备足量的内部资源来组织和指导自己的行动。与大多数人一样,在紧张情境下,他的自我控制的外部表现与平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由于他有2个Y和一个m,在面临外部环境的压力时,他的内心容易产生心理紧张,内部自我控制力相对脆弱,有时,他会感到难以控制自己来做出适当的反应。有关控制力与紧张耐受力的数据如下:EB=2,eb=3∶8,FM=2,m=1,EA=11,es=11,T=3,Y=2,Adjes=9,C=1,V=2,D=0,AdjD=0,CDI=2。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变量提供了有关当事人自尊与自我意象的生动信息。自我中心指标(3r+(2)/R=0.27)偏低,表明当事人觉得自己的价值比别人低。当事人有两个FD反应和两个V反应,反映了当事人经常自我批评,运用消极过滤机制,关注有关自我的负面信息。当事人有两个病态内容反应,表明当事人的自我意象中具有一些消极、有害的特征,导致他对自我与环境产生悲观态度,进步影响到他的决策行为。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情绪失调很容易产生,同时由于它们是一些相对稳定的变量,很有可能当事人的情绪问题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当事人解剖反应和透视反应的总数(An+Xy)为5,表明他对自己的身体相当关心,有时甚至会产生忧虑。这一指数提示当事人有可能患有身心疾病。当事人纯人类反应与其他人类反应的比值(H∶([H)+Hd+(Hd)]=4∶2)正常,表明他对其他人有中等程度的关心,并能从经验中学习,在与他人的实际互动过程中了解他人。当事人有两项病态内容反应,反应内容中包含了当事人的自我意象投射。其一是图版Ⅰ第4项反应,内容是:“剥落的树皮。(质疑)这还用说吗,很像的,把树皮撕下来,破碎了,就是这样子”,其二是图版Ⅰ第5项反应,内容是:“被虫咬的树叶。(质疑)从形状来看,像被虫咬的树叶。”树皮和树叶均不具备明确的形态,同时,两者表现的都是残缺不全的事物。这两项反应表现了当事人具有一种疲惫、消沉、哀伤、病弱的自我意象。再看当事人的五项形态不良反应。图版Ⅱ反应6:“人的胸腔X光透视。”图版Ⅲ反应11:“整个像一位妇女。这里是她的颈部、刘海和蝴蝶结。”图版Ⅵ反应23:“一个被解剖开的麻雀。”图版Ⅸ反应32:“像个怪物,外星人这类的东西,被部分遮住了。”图版Ⅹ反应34:“胸腔剖面图,上端是气管和喉部”。五项形态不良反应中有三项是解剖和透视反应,两项是人类反应。人类反应的形态与墨迹领域不符,具有一种类似儿童画般的想象。而形态不良的解剖和透视反应再一次提示当事人对自身的健康十分焦虑,如果当事人没有明显的身体疾病,那么这种焦虑和担忧的对象就是当事人的自我整体。
当事人有一个Hx(人类情感反应),内容是两个小孩互相玩,相互赌气,出现Hx反应表明当事人试图用完全理智化的方式来处理自我概念,与此同时,倾向于忽略现实。在试图控制问题时,当事人经常会产生一种将问题观念化的冲动,结果导致自我意象被歪曲。当事人有两项人类运动反应,图版Ⅶ反应18:“两个小孩面对面,这两个小孩比较调皮,在互相玩,或是赌气,还在说话,如果给他们配音,那就是’噢哼‘,表情很调皮,相互生气,谁都不服气。”图版Ⅶ反应21:“一个小孩在照镜子。”以上反应,均以小孩为对象,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通常不会这样反应。投射出当事人的被动性攻击方式与幼稚的自我中心性。
当事人有两项动物运动反应,图版Ⅱ反应8:“两只黑熊(质疑)有动感,腿正在往上抬。”图版Ⅷ反应25:“一个动物在爬树(质疑)像嵘螺。”这两项反应的形态与墨迹领域吻合,两项均为平凡反应,表明当事人的知觉具有现实性和常识性。
当事人有一项非生物运动反应,图版Ⅷ反应25:“像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这项反应形态不良,内容涉及“火”、“爆发”、“自然界”。反映了当事人内心的冲动性,他感觉到自身内部有一种强烈的本能冲动,意志难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