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实用罗夏墨迹测验
16455600000024

第24章 罗夏墨迹测验在临床心理评估中的应用(5)

人际概念:“人际概念”变量反映了那些影响当事人与环境和他人的互动的需要、态度和应对方式。当事人的CDI和HVI都是阴性的,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的比值也正常。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事人有两个食物反应,这一信号表达出他很强的依赖需要。此外,当事人有三个质地反应,这里反映出明显的孤独感以及对人际亲密的强烈需求。当事人有六个人类反应,表明他对他人较感兴趣,但是,遗憾的是,当事人缺乏人类合作反应,这表明他的人际关系较贫乏,很可能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当事人的孤独指数超过了临界值(0.24),再一次指出当事人的人际关系贫乏。当事人有一个对称人类运动反应。图版Ⅶ反应18:“两个小孩面对面,(质疑)这两个小孩比较调皮,在互相玩,或是赌气,还在说话,如果给他们配音,那就是’噢哼‘,表情很调皮,相互生气,谁都不服气。”两个小孩在赌气,互相不服气,显然,这里有一种对立的姿态,但这种对立中又带有一种对消极情绪的戏剧性夸张与退入儿童般自我沉溺的快感。再看当事人其他5个人类反应的内容。“一个小孩照镜子”,“一位妇女的半身雕像”,“两位妇女,中间一个大水缸”,“一个木偶武士”,“一个怪物,外星人”。6个人类反应中,缺乏成年男性的形象。这表明当事人对于作为成人的自我缺乏认同。

信息加工:“信息加工”变量反映了两方面信息:一是信息加工的动机与努力程度,二是信息加工的质量和效率。当事人的HV工和OBS均为阴性,Lambda值适中。当事人的Zf为22,表明当事人用了相当大的努力来组织信息。W∶D∶Dd=22∶7∶8,说明他尽了极大努力试图从整体上或是抽象的角度来把握认知对象,放弃了许多更现实、更省力的可能性。W∶M=22∶2,这个比例相当悬殊,表明当事人在组织信息时耗费了过多的心理能量,远远超过实际完成这些任务所需,换句话说,当事人具有超越其人格结构的大志,他所具备的能力与他企望达到的成就相比,差异相当悬殊,这是一个消极的信号。DQ+值为8,这个数量不错。但DQv/+=1和DQv=7就不理想了,总体上,他的信息加工活动的成熟水平低于正常成人的标准。

当事人的Zd值相当低,表明他信息加工具有合并不足的特点,即扫描刺激领域时往往过于仓促,时常忽略重要的刺激线索。这通常会进一步导致认知调节不良并产生出低效的行为模式。再看当事人的反应领域接续模式(approachsequencing),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首位大都为W领域。第二,首位以后D与Dd领域交替出现。第三,末位往往又是W领域。严格的说,这样的接续模式属于混乱型,即在“W→D”与“D→W”之间摇摆不定。这一接续模式反映出当事人在解决问题和作决策时,信息加工秩序不定。这种情况往往只出现在儿童和青少年前期,成人出现这种情况,表明他没能发展出经济与有效的信息加工习惯。当事人的这一缺点将会增加信息输入发生错误的可能从而降低了他的信息加工活动的质量。

认知调节:“认知调节”变量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事人人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当事人会在何种程度上做出符合常规的、可以接受的反应。“认知调节”变量通过提供信息输入后的“转译”过程的信息,相当直接地对上述问题做出了说明。当事人的Lambda值正常,OBS为阴性。当事人的平凡反应数较高,表明他在特定的场合下,能够做出符合常规的反应。当事人形态良好反应的百分比较低(X+%=38%),表明他可能经常会做出一些忽视社会要求和期望的行为。这种对常规的忽视部分来自于他用过分个人化的方式(反映在Xu%=27%中)来转译刺激,部分由于他转译刺激时知觉不准确甚至歪曲了刺激(X%=14%),当事人的模糊反应数相当高(FQxnone=8),提示我们他的认知调节功能具有不成熟的特点。当事人有形态不良空白反应(S%=20%),表明当事人对刺激的歪曲有部分是来自于一种长期的、已定型的对环境的消极态度,从而,情感因素影响了当事人的认知调节。当事人有五项形态不良反应,它们对墨迹领域没有严重的歪曲。其中三项是解剖和透视反应,两项是人类反应。表明当事人倾向于歪曲与自我及他人有关的外界刺激。“观念化”是心理活动的核心成分,当事人所有的决策及意志行为均由此发动。当事人具有显著的外向(超紧张)性格,在思考、决策和行动时往往不经仔细思考,凭直觉直接迅速反应,他的思考往往是他的观念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混合产物,当事人的eb(experiencebase)值的左项不高,表明内部冲动未对当事人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形成明显干扰。当事人的a∶p=4∶1,具有显著偏向,表明当事人认知灵活性不足,观念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有碍于当事人对环境的良好适应。

当事人的理智化指数(2AB+Art+Ay=11)相当高,表明当事人在受到情感冲击时,通常会采用理智化作为防御策略。虽然这种方法有助于减弱或是缓和那些让当事人感到不愉快的情感冲击,但这种简单否认的方式同样歪曲了情境的真实影响,结果是回避了对这些情感进行直接和现实的处理。因为理智化策略在情感刺激强度加大后效果不佳,当事人更有可能在面对强烈的情感时对经验进行错误的组织。当事人有两项人类运动反应,图版Ⅶ反应18:“两个小孩面对面,(质疑)这两个小孩比较调皮,在互相玩,或是赌气,谁都不服气。”图版Ⅶ反应21:“一个小孩在照镜子。”以上反应,均以小孩为对象,表现出当事人幼稚的自我中心性。但两项反应的形态良好,表明当事人有能力进行清晰和有条理的思考。当事人有一项逻辑不当反应(ALOG),图版X反应34:“胸腔剖面图,上端是气管和喉部。(质疑)首先是看到气管,觉得很像。”这是一个形态不良反应,表现出当事人的认知松散、不成熟与一种强烈的先入为主。有关观念化的数据如下:

EB=2∶9,EBPer=4.5(FM=2m=1),Eb=3∶8,DV=0,DV2=0,a∶p=4∶1,INC=0,INC2=0,2AB+Art+Ay=11,DR=0,DR2=0,MOR=2,FAB=0,FAB2=0,ALOG=1,SUM6=1,CONS=0,WSUM6=5。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本例中的当事人,正陷于抑郁心境中,并且这种抑郁心境已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强烈的挫折感影响到当事人的思考和判断,干扰他解决问题和进行决策。当事人对外界持消极和对立的态度,甚至愤愤不平;对自己则要求很高,时常进行自我审察,关注自己的缺点,并为之苦恼不已。当事人容易陷入情绪困扰,有时他会产生复杂的情绪,理不清其中的头绪,这时他会产生迷乱的感受,并且很难从中抽身。当事人的外部控制力尚好,内部控制力不足。在面临环境压力时,他的外在表现可以做到正常,但内心脆弱,容易感到紧张。

当事人自我价值感不足,自我意象消极,进一步导致他对自我、对外界产生悲观态度。当事人认为自己有缺陷,他对自己的缺陷感到无能为力,但总是耿耿于怀,烦恼不断。面对烦恼的冲击,当事人试图用理智化的方式来逃避问题,缓解心理压力,他经常会产生一种将问题观念化的冲动,结果是导致忽略现实,自我意向受到歪曲。例如,当事人把自己的心理障碍归咎于婴儿期父母对自己照顾不周,把责任推向了外界,把自己塑造成了环境的受害者。这样,他用理智化、观念化的方式解释了自己莫名的烦躁,暂时缓和了心理压力,但同时却忽略了自己的现实条件和当前环境的要求,把自我意象歪曲定位在“一个无助的婴儿”上。

当事人人际关系贫乏,有明显的孤独感,他对外界所持的消极、对立态度,不利于他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当事人无法以一个心智成熟的青年人的姿态出现,在当事人内心深处,他是一个“正在生气的调皮小孩”。当事人的消极自我意象和无价值感,使他产生很强的依赖他人的需要,但是人际互动的缺乏,又使他无法发展亲密的人际关系,这越发加强了当事人的依存需要,同时也给他带来很深的挫折感,进而加强了当事人的消极自我意象和无价值感,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在认知方面,当事人偏好抽象思维,倾向于整体把握认知对象,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然而当事人的认知活动具有一系列不成熟的特点,影响了他认知功能的发挥。当事人的信息加工的质量和效率不高。由于受到长期形成的,已定型的对外界的消极态度的影响,当事人在认知调节过程中,倾向于歪曲某些刺激,尤其是与自我概念和他人有关的外界刺激。由于当事人具有显著的超紧张性格,其观念活动受到情感的显著影响。当事人在受到情感冲击时,通常采用理智化作为防御策略,而当情感冲击强度加大到一定程度,理智化策略的缓和冲击的效果通常会下降,因此,当事人有可能在强烈的情感冲击下对经验进行错误的组织,出现逻辑松散、明显的主观和先入为主。此外,当事人的认知缺乏灵活性,导致观念固执。以上这些因素均不利于当事人适应环境。除开以上的不利因素,当事人的认知方面也有不少可取之处,例如HVI,OBS均为阴性,Lambda值正常,平凡反应数适中,人类运动反应形态良好等等,表明当事人没有把外界刺激过度复杂化或过度简单化的倾向,有能力进行清晰的、条理性的思考,能够在特定的场合下,做出符合常规的反应……总之,当事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情绪抑郁。导致抑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从当事人的生活经历来看,当事人自我要求很高,然而高中阶段数学学习遇到很大困难,以及随后连续三次高考失利(第三次考上大学自费生),给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造成了严重打击,使他产生很强的自卑感,从而回避人际交往,但他同时又有很强的依赖他人的需要和寻求亲密人际关系的需要,这些心理需要由于缺乏人际互动而长期得不到满足,进一步加深了当事人的挫折感,进而加强了当事人的消极自我意象和无价值感,由此形成了抑郁情绪的恶性循环。此外,面对情绪的冲击时,当事人经常采用理智化的策略来逃避问题,缓解心理压力,结果是导致忽略现实,自我意向受到歪曲。

参考测验结果来看,对当事人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策略,重点在于打破形成当事人抑郁情绪的恶性循环。第一步先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提供心理支持,满足当事人对人际亲密与接纳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当事人做到不逃避人际关系,鼓励、敦促、指导当事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开展健康的人际交往。在交往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和更全面的信息反馈,建立起客观的自我意象。与此同时,帮助当事人调整心态,正视现实,在人际交往和工作、学习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累点点滴滴的成绩和喜悦,开创出健康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