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公民道德建设(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16459500000009

第9章 社会公德建设(2)

我们知道,调整社会人际关系有很多方法,而最广泛有效的办法是强化社会公德规范。虽然社会公德不具有法律的那种强制性,但是它对人们的行为以及思想意识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可以借助社会的舆论以及其内心的自律作用将这一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及品质,减少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摩擦及其冲突,以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安定团结局面。如果人们按照社会公德规范的要求做到文明礼貌、互相尊重、举止大方庄重、谈吐文雅、待人热情、关心他人;当他人需要帮助时,诚恳地尽其所能,当受到别人的帮助时,衷心地感谢他人;在交往的过程中做到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样我们这个社会将会减少许多邪恶,减少许多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就会呈现互敬互爱,团结安定局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就能够稳定地向前不断发展。

五、有利于我们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

良好的自然环境、平衡的生态,是一个社会处于稳定、经济呈现腾飞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否优美、清洁、整齐,对人在生活、学习、生产和工作的心情将有很大的影响,良好舒适的环境使人产生愉快的心境,这对人在学习、生产和工作中积极性的调动以及人们健康生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不仅仅是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更有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如果人们生存的环境受到污染,不仅仅是对人的健康不利,而且也是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构成威胁,影响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我们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平衡的保护不仅仅要借助法律和行政手段,更重要的还要运用社会公德这一调节手段。法律和行政条例侧重于告诉人们不该做什么,而社会公共道德则能够帮助人们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增长和自然资源开发的日益扩大,人类面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威胁。针对这一状况,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政策,在我国也制定了许多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仍有一些人,包括一些地方官员和企业的领导人在内,不顾我国各项法规的规定,仅仅从地方和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到处毁林毁草、滥砍滥伐、乱排乱放废水和废气、乱堆乱放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河流污染。产生这样的结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还缺乏环境道德意识。自然界本身并不包含任何道德规范和要求,环境道德要求是人们在同自然环境交往过程中才产生的、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随着社会大生产的不断发展扩大,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日益恶化,遵守环境道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已成为当代社会对公民提出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通过积极倡导遵守环境道德,在整个社会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美化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良好社会风气,就会促使自然环境状况和生态平衡的状态趋于好转,从而可以保证我们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社会公德,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所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是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的作用是保证每个公民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准则,是每个公民在公共交往中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体现了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体现了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同时它也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必须理解社会公德有哪些特点。下面介绍几点:

一、共同性

社会公德具有的共同性,是指全社会的所有成员,无论其民族、党派、年龄、职业和阶级属性如何,只要是在公共场所,只要是在公共生活中与他人发生交往,就要受到社会公德的制约。比如,当你进入公园游览时,你的身份就是游客,你就必须遵守公园的公共秩序,保持环境卫生;当你进入影剧院时,你的身份就是观众,你就应该按照影剧院的规定,不大声喧哗,不乱丢果壳,当一个文明观众;当你进入图书馆、阅览室时,你的身份就是读者,你就应当爱惜图书报刊,保持安静的环境,如此等等。不论你的职位高低、年龄大小、职业背景如何,在这些公共场所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必须共同遵守这些公共生活准则。因为社会公德反映的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所以它才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容易为全社会成员所遵循。

这种共同性的特征是具有相对性的,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也反映出它的差异性。比如,在某些西方国家中,男性见到女性常吻其手或面颊,被认为是文明之举,而这种现象如果出现在亚洲一些国家,则可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轻浮行为。又如,在一些穆斯林国家,规定妇女在公共场合要戴面纱,才符合民族礼节,而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看来,则认为是对妇女的一种不公正约束,是不道德的。另外,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也反映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一些差异性。由于这种差异性是各个民族的文化差别所带来的,并不会影响社会公共生活的大局,因此我们应当在共同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前提下,尊重各民族文化上的这种差异性。

二、稳定性

社会公德,是我们人类在经过极其漫长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公共生活道德准则,是人们世代相沿、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比如,“切勿偷盗”的道德戒律,尽管不同的阶级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但在偷盗行为尚未被消除的社会里,人们数千年来都将它作为社会公德中的一条重要规则,长期被保留下来。再如,社会公德的某些规范,在不同社会、不同时代都是沿袭使用的,任何社会都要求以礼待人,以诚待人,都要求尊老爱幼、提倡互相谦让等等。这些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并不因历史的变迁而消失,相反,它已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特殊的继承和积累。社会公德的相对稳定性就是寓于这种特殊的继承和积累之中的,成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三、简易性

因为社会公德属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层次,所以其内容和要求都是简单明了、易于实行的。比如,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攀折花草树木、不损坏名胜古迹、不打架斗殴等等。这些规定都没有什么深奥的大道理,也不需要作详细的论证和说明,人们一看便知,一听就懂,要求很明确、很具体,即使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也不难理解这些内容和要求。只要是一个具有起码道德观念的人,一般都能够做到。如果你违反了这些公共生活准则,其他的人也容易发觉,容易明辨是非进行监督。因此,社会公德建设的关键不在于懂得道理,而在于行为实践,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养成习惯,提高自觉性。

了解了社会公德的以上基本特点,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开展群众性的社会公德建设活动。公民公共道德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公共道德水平,这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基础意义。

如果没有社会公共道德建设,没有全民族社会公德意识和公共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就会减弱,相应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就会失去社会道德基础。

社会公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建设应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论述,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规定,社会公德建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文明礼貌

(一)文明礼貌的必要性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几千年来,尽管社会形态更迭变换,但讲究文明礼貌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文明礼貌是人的道德修养的反映,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是不可能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另外,文明礼貌与文化素质有一定关系,一般说来,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容易懂得文明礼貌,即文明自身,礼貌待人;而有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容易会仪表不整,举止随便,不太注重礼貌待人。

(二)文明礼貌包含的内容

文明礼貌作为社会公德的一项重要规范,包含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待人有礼、平等交往、相互尊重等。它要求每个公民要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与人互敬互谅,即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既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法规,又是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事实表明,只有自己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自己,俗话说:“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因此每一个社会公民在相互交往中都应该主动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从而形成一种团结和睦、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

文明礼貌作为一条重要的道德规范,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文明礼貌既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也是个人道德修养境界和社会道德风貌的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相应的人们的行为也应当越来越文明,以适应日趋复杂的社会公共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的要求。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心灵美与行为美的和谐统一,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统一。如古语所说的“诚于中而形于外”。就言谈举止来说,一个心灵美的人,绝不会讲粗话、脏话,更不会恶语伤人。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语言美在人际交往中多么重要。要有美好的言谈举止,就必须在塑造心灵美的基础上,努力学习语言文化,学会讲普通话,在当前特别要认真学习和推广文明礼貌用语。最常用的即“十字”文明礼貌用语:“您好”“谢谢”“请”“对不起”“再见”等。与人交谈时要热情诚恳,稳重大方,谦恭有礼。以上提到的要求并不是一般的个人生活小节,而是有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是对新世纪社会主义公民的形象展示,我们不可忽视。

二、助人为乐

(一)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助人为乐是指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人以无私的帮助,并为此感到极大的幸福和满足的高尚行为和思想感情。它的最大特点是无私的、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怀。助人为乐要求人们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作为崇高的道德义务,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的反映。

(二)助人为乐是一个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境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