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一论述全面概括了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公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对维护人们日常的生活秩序、促进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改善社会风气,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会公德,是建立在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和共同愿望基础上的,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来规范和维系。要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就应该重视社会公德的教育和培养。
一、衡量一个社会道德风尚、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养成人人遵守社会公共道德的良好习惯,树立新的社会道德风尚,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安定祥和的局面。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公德是历史逐步积淀下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尽管我们制定了法律来制裁不良的公共行为,然而只有法律显然不能达到目的。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使社会主义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具体化,并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信念,则对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准则是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既然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环境中,就需要一个公共社会生活秩序。在原始社会是这样,在阶级社会是这样,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也是这样。那些反映了人类维持公共生活秩序愿望和要求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随着社会共同生活的发展逐渐积累起来和流传下来。它与那种从某一阶级的自身利益出发的阶级道德是明显不同的,它不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是对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道德上的最基本标准和最一般要求。
很多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公共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要讲究文明礼貌、互相尊重、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等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们在今天仍然是调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公共道德规范。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处理私人关系方面,还是在公共场所中处理与陌生人群关系方面,还是在与资源环境相处方面,社会公共道德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了许多内容。在这些内容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部分,它适用于全社会所有的人,是对所有人的起码的道德要求。只有在社会公德的基础上,才可能建立更高要求的社会道德。可见,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基本道德基础。
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首先,一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情况,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交往过程来体现。每个人都有许多社会关系,如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邻居、师徒、师生等之间的关系。人们在这种人与人的交往和联系中,是否能够做到文明礼貌、互相尊重和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极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也是自尊自爱的一种表现。人人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然而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自己受人尊重的基础。一个对他人无礼、不诚实守信的人就不可能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如果我们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自觉做到在与他人交往中举止庄重,以礼待人,对长辈要尊敬,对晚辈要爱护,人与人之间就能够和谐相处;如果人与人之间不是相互信任,以诚相待,而是相互欺骗,尔虞我诈,那么我们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就根本无法体现。可以说,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能否做到相互尊重、礼貌待人和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尺度,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
其次,一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情况,通过公共场所的秩序和对公共财物的爱护程度来体现。公共场所是人们共同生活、共同娱乐、共同学习和共同劳动的地方,这些地方公共秩序的好坏和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反映了这个社会综合治理的状况,反映了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共道德水平。如在公共汽车站等候乘车,是否能做到排队按秩序上车;在食堂买饭时人比较多,是否能自觉排队不拥挤;在医院挂号交费窗口或其他各种买卖窗口,不管人多人少,是否能够自觉地依次等候服务;在图书馆阅览室、医院诊院和病房里、音乐会等公共场所是否能保持应有的安静,不大声喧哗。这一切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而且体现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假如在一个社会随处都可以看到形式各样无秩序的场景,随处可见被破坏的公共设施,就不能说这是一个高度文明进步的社会。
再次,一个社会的道德风貌,还通过这个社会的环境卫生状况、自然环境保护状况以及生态平衡的保护状况来体现。一个社会的环境卫生、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状况就像是一面镜子,它所反映的是这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自然界本身并不包含任何道德规范和要求,道德规范和要求是人们在同自然环境交往过程中产生的,这种道德要求实际反映的仍是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调节。因为环境的好坏涉及到每个人利益,更涉及到子孙万代的幸福。一个人是否能自觉地保护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行为习惯问题,而且体现了他的社会公共道德观念,体现了他是否意识到在公共场所的所作所为要考虑到别人的利益,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公德修养。没有这种公德的修养,社会环境必定是不清洁的,必定是脏乱差的。所以,一个社会的成员有无保护环境卫生的社会公共道德观念,从一个社会环境卫生的状况就可以看出来。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化程度。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增长和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人们应该做到不要仅只顾眼前利益而破坏人们生存的环境,采取或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进行生态灭绝战争,这是人们具有现代化社会的公共道德意识的表现,这也是整个社会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精神风貌的体现。
社会公德作为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对于社会风尚的影响深刻、广泛而且持久。倡导和遵守社会公德不仅有助于防止不良社会风气的滋生,有助于纠正和克服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党风、政风、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助于造成一个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讲卫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活动空间拓展了,社会公共生活的范围越来越广阔,内容越来越丰富,人们举手投足无不关系和影响着社会秩序、社会安全、社会公益,涉及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和生活方式,因而社会公德的调节范围也必然越来越广泛。由此得出,社会公德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意义。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全体公民的公共道德水平。社会公共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共道德的状况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我们在社会公共道德的建设方面曾走过一些弯路。在“文革”期间社会公共道德甚至遭到践踏,从而使相当一部分人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公德水平低下,在公共生活中不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准则。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要求日益突出。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不文明举止所带来的社会不良影响日益突出。这种不协调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人们强烈呼吁,全社会都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全体公民和社会公德水平,进一步扭转道德的“滑坡”现象,真正实现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可以说,加强社会主义公德建设,提高全体公民公共道德修养,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社会精神领域里出现了先进的社会意识和剥削阶级腐朽思想并存的现象,出现了社会风气不正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坑蒙拐骗和凶杀抢劫等犯罪行为时有发生,社会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要改变这种局面,在社会上形成良好风气,需要从多方面做工作,但其中重要的要从提高人们的社会公德水平人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可以说,只要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往,就会有公共生活,就应该遵守社会的公共道德。公共道德是对人们最一般、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想要提高人们的社会公德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重要的是首先从小事做起,通过不断的努力,提高人们的公共道德水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各个经济实体或生产企业的交往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与社会交往和人与自然环境的交往。在这种交往过程中,每个个体的社会公德水平直接会影响团体和社会的道德行为水平。事实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人们的公共生活实现,市场经济良性发展,我们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从事经济活动的团体或个人就必须遵守相应的社会公德规范,使经济活动处于文明道德的制约之下。
三、社会稳定有序的保障
社会主义社会要能实现稳定的发展,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社会必须有良好的秩序。如果社会经常处于一种动荡骚乱的状态,就不可能做到稳定的发展。一方面无秩序性影响了人们正常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工作和学习。这就会妨碍社会的稳定,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无秩序性将会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容易使一部分人对社会的认识产生偏激,进而与社会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甚至出现与社会相对抗的局面,不利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整治社会秩序,当然需要法律作保证,同时也不能没有社会公德的调节。法律制度注重的是事发后的惩罚和制裁,而社会公德是一种自律,强调的则是防止不良事情的发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保证。
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社会秩序井然我是们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持久地发展的保证。人们能够愉快地安居乐业要以物质资源的丰富和良好的生存环境作保证。在社会主义社会稳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公德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通过社会成员把社会公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来实现的。
社会公德规范,必须通过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内在思想道德意识并转为良好的行为,才可能实现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礼貌相待、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在人与自然、与社会相处中做到保护自然环境,使公共场所处于有序状态,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四、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环境的有利条件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全体社会成员之间能够形成互助友爱、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和谐人际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公民都应当具有社会主义道德。这就需要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使自己能够随着社会的前进有所提高,跟上时代的步伐。社会主义社会公德对每个公民提出的要求,是同其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基本道德要求,它关系到每个公民社会生活秩序,是每一个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遵守这种社会公德,是一个公民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通过自觉严格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规范,能够使公民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成为行为文明、思想高尚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通过法律是无法解决的。例如,法律也不可能针对这种在食堂吃饭排队的小事情制定相应的法律。事情虽小,也容易引起纠纷,造成不稳定因素。因此,提倡社会公共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使人们形成社会公德的意识,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这样的问题。目前我们所倡导的文明乘车等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目的就是引导人们从小事做起,树立为他人着想的意识,不能为了个人的私利损害他人的利益,要自觉地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维护社会公共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