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学会了还是会学了(名师解惑丛书)
16465800000013

第13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

自我口头叙述法是运用口头复述的方法,根据复习任务把识记材料的主要意思说出来。使用口述法,一定要及时对照,及时纠正复述错误。较长材料可分段口述。若能使用录音机,则可以先把口述内容录下来,然后对照识记材料放录音,在错的地方或遗漏的地方做个记号,接下来再重点识记这些部分。我们平时背诗歌、背口诀、复述故事等都是运用口述法。运用此法可以调动听觉参与复习,效果较好。

(2)自我笔录法。

自我笔录法是用笔把自己回忆起来的材料记录下来,然后再和原识记材料相互对照以纠正错误记忆的方法。我们平时默写单词、佳句、公式、定理等都是自我笔录。运用此法手动眼看,可以同时调动运动觉和视觉参与记忆。必要时,我们还可以和口述结合,效果会更佳。

(3)自我默忆法。

自我默忆法是一种只在大脑中进行,不需要表达或书写出来得回忆方法。例如,我们学过一篇课文,课后我们就可以在脑子里回想一下,这将课文的中心是什么?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何特点?有哪些生词?如果不能回忆,则立刻翻书看笔记,或者问问老师同学。尽管这种方法不能使听觉、视觉和运动觉参与回忆,但它却有几个显著优点:①具有灵活性。不像口述和笔录那样要受到场所和工具的限制。课间休息、散步途中、躺在床上都可以进行默记。②内容广。人的记忆中,有大量的表象储存,如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这些表象用口述和笔录的方法却很难做到,而运用默忆法,就可以在脑海浮现这些表象。例如,学过地理,我们可以在脑子里浮现一幅地图,各国的地理位置、形状以及矿产分布和气候类型等一起展现在脑海之中。③速度快。人们在运用表象和内部言语进行联想回忆时,要比出声口述和笔录快得多。人们说话的速度每分钟150个单词就是极限,超过这个极限,语言就变得不可理解。书写速度的冠军每分钟写575个字母(约合207个词),而运用内部表象的整篇浮现法,速度要快几倍。而且默忆法还很容易直接把握重点、难点。

(4)自我检测法

这是一种自问自答的复习方法,自拟题目,然后自己作答,可以口答、笔答,也可以心答,因而也可以说是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自我测验法拟定的题目往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标具体,题型多变,方式灵活,因而增强了复习兴趣。但这种方法侧重于点,而忽略了面,最好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再针对重点难点有选择地运用此法。

复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据研究显示,巩固知识,防止遗忘的最有效手段是复习。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19世纪狄慈根德国哲学家也提出“重复是学习之母”。他们都强调复习在学习和巩固新知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更有利的证明:要巩固知识,防止遗忘,必须进行复习。良好的复习效果不是取决于复习次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正确的组织安排与活动方式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得环节,它不仅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也可弥补知识的缺陷,使基本技能进一步熟练。为了有效地进行复习,我们必须明确复习的任务、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复习前的准备、如何制作复习笔记。复习是为了解决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问题,因此要抓紧平时的学习,要做点综合性的习题,这是搞好复习的基础。

(一)了解并熟悉复习的任务

复习究竟为了什么呢?很多学生认为,复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只在临考前才进行复习;有的学生认为,复习就是简单的重复,因此,他们在复习时很少开动脑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复习的任务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1.强化记忆,就是使学习的成果牢固地贮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

有些学生总抱怨自己记性太坏,学过的知识,到了该用的时候却想不起来了,对学习丧失信心。有些学生则认为,学过的东西反正要忘,早记没用,寄希望于考前突击。但由于临考前要记的内容太多了,又记不过来,感到很烦恼。

2.查漏补缺,主要是为了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影响学习的因素有很多种,在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很难保证各种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完整的知识学下来,难免出现漏洞和缺欠。通过复习,自己检查出来后就可以及时补上。凡是抓紧复习的学生,学习中的漏洞和缺欠,都及时地得到了补足,很少在学习上“欠债”。因此,他们的知识总是比较完整的。

3.融会贯通,使知识更加系统化。

智慧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可以说,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正是复习的中心任务。

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平时分科、分章、分节的学习,可以说基本上完成了对各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任务。通过复习时的全面回顾,查漏补缺,又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这时,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没有完成,复习的中心任务也没有完成,还需把已学知识系统化起来。

通过复习,把长期积累的各部分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或者说,将学过的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透彻理解。这个复习时的加工整理过程,一定要遵循思维的规律,采用基本的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来进行,直到掌握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完成了知识系统化的任务为止。所谓融会贯通、编织知识之网也就是这个意思。古人所说“温故知新”,就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个新的理解和体会,主要指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二)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复习要有针对性,要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开展。

在复习中,首先要确定复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这个中心内容要按照知识的体系来确定。例如,高二学完了全部力学,计划对力学部分进行一次复习,那么复习就要围绕力学这个中心来进行。首先,要熟悉初高中涉及力学的各章节中有关力学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开动脑筋,巩固力学知识,并且完成力学知识系统化的复习任务。

在复习中,从内容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与讲新课关系最密切的内容来复习。这样,不仅完成了复习任务,而且可以推动新课的学习。另外,每次复习的内容不要太多,要适当,要注意文理交替,也就是尽量不把内容相近的科目放在一起复习。

2.复习时要安排好集中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

肖伯纳在其剧本《华论夫人的职业》中写道:“人们一向将自己的一切归咎于环境,而我并不迷信环境的作用。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总是奋力寻找他们所需要的环境;如果他们未能找到这种环境,他们也会自己创造环境。”复习时,要加工处理较多的知识,要看、要想、要写、要查资料、要设计系统表、比较表等等,是比较费时间的脑力劳动。因此,需要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和不受影响的安静环境,否则,就会因为时间和环境的问题打断正常复习的思路,影响复习的效果。平时找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很困难,可以采用把分散的时间集中起来使用的办法。例如,为了复习“力学”,可以把每天完成了当天学习任务后所余下的时间,用来复习力学,坚持一个月,就会收到明显的学习效益。

(三)复习前的准备工作

复习的中心内容确定以后,就要利用平时的空闲时间,把与这中心内容有关的书本、笔记、作业、试卷和参考书等一一准备好。这样,在复习的时间里就可以专心于思考了。有的学生计划星期日抽出半天复习“光学”,到了星期日先翻找有关光学的学习资料(过去的书、作业、卷子、笔记等等)就花去了一半的时间。由于找材料弄得心烦意乱,情绪被影响,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四)制作复习笔记,提高复习的质量

在复习中,通过认真的思考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知识,应当珍惜这个学习成果,及时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今后使用。有了复习笔记,就可以使今后的复习保持连续性,不必一次次简单重复了;有了复习笔记,可以促进知识由繁而杂向少而精的转化;有了复习笔记,时常看看,可以起到提纲挈领、强化记忆的作用。

优秀的学生很注重做复习笔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把厚厚的一本书变成了薄薄的几页纸,而这几页纸上记录的正是“编织成的知识之网”。复习笔记是自己劳动的结晶、知识的精华,一定要妥善保管好,备考时用起来,可以使自己迅速回到曾到达过的最高认识水平,使自己迅速地抓住知识的全局、重点、难点、内在联系。

在复习过程中,要处理的任务是解决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题,要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抽象、概括,从而完成知识系统化的工作。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细胞,本来想通过复习用思维的细胞组成一个思维的有机体,或者说,把概念组成一个概念体系,形成基本的理论。如果平时不抓紧学习,复习时一下子就会陷入到对一个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名为复习,实为补课了,使复习的进展极慢。可以说,平时学习是准备原材料的过程,而复习是组装知识大厦的过程。平时不备料,“知识大厦”在复习时就建立不起来。可见,抓紧平时的学习是搞好复习的基础,复习是平时学习的深入和继续,二者不可分割。

提高记忆力有秘诀

我们所说的记忆,指的就是曾经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保持和重现的心理过程。

对所学知识有没有记住,主要看能不能再认、能不能回忆和能不能复做。例如,解答一道选择题,当看完题目之后,答案还没有在头脑中出现,但一看供选择的答案,立刻认出其中有一个是该题的答案。这种感知过的事物出现在眼前时,能够认识它们的现象就叫再认。至于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也无人提示,但能独立地再现出这一事物的印象,这种现象叫回忆。这种情况在学习中比比皆是。学过的动作,在需要时能准确地重复做出来,叫做复做。能“回忆”出来,反映了较高的记忆水平。

(一)记忆在学习中的作用

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新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记忆,思考问题离不开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也离不开记忆。没有记忆,学习就无法进行,法国一位数学家说:“记忆是一切脑力劳动之必需。”法国作家伏尔泰说:“人,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发明创造和联想。”

(二)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1.要有“记住”的紧迫感。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堂提问之前看书,记忆效果比较好;考试之前学习,记忆效果比较好。其原因在于记忆的目的明确,因为害怕记不住,直接影响学习成绩。这种非记住不可的紧迫感,使得记忆的效果大大提高。学习的实践证明,记忆的任务明确,目的端正,就能发掘出各种潜力,从而取得较好的记忆效果。一般来说重要的事情遗忘的可能性比较小,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学生总是抱怨自己的记忆力太差,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不端正,学习缺乏强大的动力,不善于给自己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因此在学习时,就没有“一定要记住”的紧迫感,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使得记忆效果很差。可是自己又不从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上找原因,反而一味地怪自己的记忆力太差,再去学习时,又缺乏“一定能记住”的信心,结果就更加记不住了,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有了“一定要记住”的认识,又有了“一定能记住”的信心,记忆的效果一定会好的。

2.要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记忆,千万不要死记硬背。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在黑板上写了20个名词——信封、纽扣、杯子、碗、邮票、线、茶叶、勺、糨糊、剪刀、水壶、碟、信纸、针、炉子、筷子、笔、衣服、火柴、酒杯,让学生识记两三分钟后,进行默写。结果,凡是默写比较好的,都把20个名词按照用途分成了四组:与喝茶有关的(杯子、茶叶、水壶、炉子、火柴)写在一起;与缝纽扣有关的(纽扣、线、剪刀、针、衣服)写在一起;与吃饭有关的(碗、勺、碟、筷子、酒杯)写在一起;与通信有关的(信封、邮票、糨糊、信纸、笔)写在一起。由于这些学生能联系到自己掌握的生活知识,找到了这20个名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记忆的效果就比较好。这属于意义识记,也就是要理解事物的意义,并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的一种记忆方法。而默写不好的学生没动脑筋,只忠实于黑板上缺乏内在联系的原来的名词的顺序,直接去背。这属于机械识记,也就是不需要理解事物的意义或不需要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只靠对事物的重复来记忆的方法。

这两种记忆法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要经常用到。例如,对原理、定义、定理、法则的记忆要靠意义识记;对历史年代、人物名称、山的高度、元素符号的记忆,就要靠机械识记。

不同年龄、不同的智力特点,两种记忆方法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机械识记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小学一年级是72%,初二是55%,高二是17%。意义识记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小学一年级是28%,初二是45%,高二是83%。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大,中学生记忆中的意义识记所占的百分比越来越高,而机械识记所占的百分比则越来越低。

了解了记忆这些特点后,记忆过程中就要尽量用心思考,待理解以后再记忆,这就不再是死记硬背了。而不理解就去记现成结论,就叫死记硬背。由于通过理解抓住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新知识有了支撑点,不仅便于记得牢固,而且还可以使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通过理解,将知识系统化,使所要记忆的内容纳入知识的体系之中,成为整体的一部分,这样就更容易记忆了。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要记忆的知识实在无法找到有意义的必然联系,为了便于记忆,可以人为地运用表面的联想去记忆,也可以把要记的内容变成口诀来背。

3.学习结束后要及时复习,不断巩固旧知识。

我们知道,以前已经记住的外语单词、外语课文、数理化的定理、公式等,隔了一段时间后,就会遗忘很多。怎么办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习后及时复习。

为什么要及时复习呢?

科学实验证明,遗忘过程是有一定的客观的规律,在学习材料刚刚记住的时候,经过1小时再检查,发现只能记住学习材料的44%左右,而56%全被忘记了;经过一天后,再检查,只记住了33%的内容,而67%被忘记了;六天后,再检查,只记住了学习内容的2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