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教师公文包——名人轶事
16466200000007

第7章 名人勤奋佳话(6)

〗歌德一生的著作很多,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是惊人的。他总是抓紧时间辛勤地读书。他的知识是那样渊博,但他仍不满足。他在谈到自己读书体会时说,“这些人也不怀疑一下,他们要学会读书得费多少力量,用多少时间,我本人在这方面花了八十年时间,但还是不能说已经完全达到目的了。”歌德的一生,一边刻苦的读书,一边勤奋的写作。用他的生命创造了一系列光辉的艺术品,直到他生命最后一刻还伏案握笔,最后在自己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结束了伟大的一生。他曾经写过这样的诗:我的产业多么美,多么广,多么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

苦思佳句

原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了要描绘一个孤独的男人怎样保护和疼爱他的爱人,想找一句精确的话形容,一连苦思数日都想不出来。一天午夜,在朦胧中他突然想到了一句很满意的比喻,便立刻跳下床来,写在灯盒上,这个佳句是:“就像一个战争中残废了的战士爱护他唯一的一条腿。”

果戈理和他失败的处女作

一八二八年底,俄国彼得堡几家书店摆出了一本新书:

《汉斯·古塞卡顿》,这是一部写一个单纯可爱的德国少年追求幸福、浪迹天涯的叙事诗。几个星期过去了,这本书却无人问律。

这天,一个中等身材,鼻子尖尖的小伙子来到书店,他深褐色的眼睛里露出失望恼怒的神色,一声不响地把《汉斯·古塞卡顿》统统装进了皮包。这年轻人就是该书的作者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果戈理是乌克兰人,生长在乡下,父亲为了让他成为有学问的人,把他送到离家很远的城里读书。在中学里,果戈理贪婪地从书中汲取营养,并深深地喜爱上了文学和戏剧。十七岁那年,果戈理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他的处女作--《汉斯·古塞卡顿》。

中学毕业后,果戈理来到彼得堡找工作。他把自己的处女作拿去印刷,并分寄到几家书店去。果戈理沉醉在成功的幻想中:他可能将以这本书享有文学家的荣誉,从此踏上文坛。

然而残酷的现实撕破了果戈理的幻梦。他的作品非但销售不出,反而在杂志上遭到了批评。果戈理好像挨了当头一棒,他到各家书店把自己的书全部收回来,投到壁炉中烧了……

可是,果戈理的写作欲望并未因处女作的失败而泯灭。

他经常坐在昏暗的灯光下苦苦思索: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呢?

转眼一年过去了,终于,他领悟了,自己的作品中缺少真正的生活!作为乌克兰人,为什么不去描写美好的家园和淳朴的劳动人民呢?

果戈理又拿起了鹅毛笔杆,他找出自己前几年搜集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名作家集锦等,从而大大丰富了创作素材。

他写信给住在农村的妈妈求助:“我希望知道乡村姑娘全套服装的名称,圣诞节的仪式,传说中的女溺鬼……纯朴人民中的迷信和传说我都非常感兴趣。”除了从多方面进行创作准备之外,果戈理还特别注意研究下层官吏和小市民的生活,细致地了解他们的语言和习惯……

从此,果戈理写出的作品就面目全新了,他那些鞭挞达官贵人的残暴和愚蠢,表达对小人物和劳动人民的同情的小说戏剧,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语言犀利,妙趣横生,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果戈里抄菜单

有一次,果戈理请一位朋友到饭馆吃饭。忽然,一份菜单引起了他的兴趣,便拿出笔来,往笔记本上抄。饭菜上齐了,他还在那里埋头抄写。朋友见他这样冷淡,心里很不愉快,不耐烦他说:“你是请我来吃饭,还是请我来陪你抄菜单?”说罢,气呼呼地离开了饭馆。果戈理全然忘记了自己是陪朋友来吃饭的,照旧头不抬手不停地抄写、连朋友走了也没察觉,嘴里还不住地称赞说:“太好了!太有用了!”后来,果戈理在创作一篇小说时,用上了这份菜单。

这位大作家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上面记有大量的素材,他称它为“万宝全书”。

果戈理三焚其稿

果戈理素爱将自己的新作向懂得文学的知已朗诵。一次,他正津津有味地向诗人茹科夫斯基读一个剧本,忽然发现对方已发出轻微的鼾声。他立即停止朗诵。诗人被惊醒过来,感到十分抱歉。可是果戈理却真诚地对诗人说:“你看,华西里·安特里维奇,我是希望听到你开诚布公的批评,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回答。”说完,立即将手稿投入熊熊的炉火之中。此外,他还先后焚烧过小说《海士曼》、剧本《第三级乌拉及密尔》。果戈里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值得敬佩。

奇怪的发型

一次,法国文豪雨果正在赶写一部作品,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可是一张张请柬雪片般飞来,这里请他作报告,那里请他参加宴会,闹得他烦恼透了。怎么办?雨果忽然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他拿起剪刀,嚓嚓嚓,把自己半边的头发和胡须统统剪去,弄成了一个奇怪的式样,那模样实在难看,但他高兴地笑了。

“笃笃笃”,有人敲门进来,说:“雨果先生,请你去参加……”“对不起,我感谢您的盛情邀请,不过--”雨果指指自己奇怪的发型,说:“我的头发……多不雅观,真遗憾。”邀请者只好悻悻地走了。

雨果用这个办法躲避了一切亲友的约会,集中精力,刻苦写作。当他的头发长齐之后,这位大作家的又一部辉煌巨著问世了。

雨果写《巴黎圣母院》

1930年,雨果决定再次写作《巴黎圣母院》(第一次因“七月革命”爆发未写成)。他便到市上买了一瓶墨水,又买了一身只能在室内穿的灰色毛线衬衣。回到家,他便立即把外出穿的衣服脱下来,全部锁在柜里,换上了新买的衬衣。从此,他便把自己关进一个房间,不外出,不会客,排除一切诱惑和干扰,全力以赴,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写作中去。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写作、吃饭、睡觉,他从不离案头。整整十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巴黎圣母院》这一世界名著也诞生了。后来雨果回忆说:当时真“像走进牢房一样啊”!

用左脚趾进行写作的作家

1933年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穷苦家庭里,一个生下来就得了严重瘫痪症的婴儿坠地了。他就是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和诗人的里斯蒂·布朗。由于他一生下来就瘫痪,所以长到五岁也不能走路,也不会说话,头、体、四肢都不能动弹。

父母到处求医,但无济于事。可是,就在他五岁那一年,有一天,他妹妹正在用粉笔写字,他忽然伸出左脚,用脚趾将他妹妹手中的粉笔夹过去,在地上勾画起来。

“他的左脚还能动1”他母亲发现后喜出望外他说。于是,母亲教他用左脚趾写字,当天晚上他就学会了第一个英文字母“A”。一年后,他能写二十六个字母了。从那以后,母亲坚持天天教他读书识字,逐渐培养他对文学的爱好。

后来,布朗经过长期刻苦顽强的磨炼,终于学会了用左脚打字、画画,并开始作文和写诗。每当他构思成熟一篇作品后,就坐在一张高椅上,打字机放在地上,用左脚打字、上纸、下纸、整理稿纸。就这样,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他的第二部自传体小说《生不逢辰》问世后,很快就轰动了世界文坛,先后有十五个国家译成本国语言,并相继拍成电影。

1981年9月7日,布朗逝世了。但这个生来残废、全身不能活动的作家,逝世前还完成了他的第五部小说《锦绣前程》。

世界上退稿最多的作家

世界著名的英国小说家约翰·克里西,生于一九0八年,年轻时酷爱文学,有志于创作。他从三十五岁开始,就向全英国的几乎所有出版社和文学报刊多次投寄过稿件,而得到的都是七百四十三张退稿条。

尽管如此,他仍一如既往地埋头读书,写作不止。他曾对一个朋友说:“不错,我正在承受人们所不敢相信的大量失败的考验。如果我就此罢休,所有的退稿条都变得毫无意义,但我一旦获得了成功,每一张退稿条的价值全部要重新计算。”终于,他的才华得到了编辑们的承认,到一九七三年逝世时为止,他在四十年的文笔生涯中,共写了五百六十四本书,总计四千多万字。

求知欲战胜饥饿感

英国作家威廉·柯贝特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十一岁时,他离开家庭,外出谋生。一天,他经过一家书店,看到橱窗里摆着一本斯威夫特著的《一只桶的故事》,书价三便士。柯贝特摸了摸口袋,只剩下了三便士。他犹豫起来,因为买书便意味着饿肚子。但求知欲战胜了饥饿感,他走进书店,买下了这部作品,急忙走到路边的田野里,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夜幕降临了,书上的字完全无法辨认,他才小心翼翼地把书放进口袋,和衣睡在田野里。次日清晨,鸟儿的歌唱把他唤醒,他继续赶路,一面走一面继续贪婪地读着这本有趣的书。从此,《一只桶的故事》就成了柯贝特形影不离的“伴侣”。

莎士比亚掌握的词汇

“据有人统计,英国作家萨克雷掌握的词汇只有五千个左右,著名的诗人拜仑、雪莱不过掌握八九千语汇,而莎士比亚使用的语汇竟达一万六七千之多。

由于莎士比亚掌握了极其丰富、生动、优美的语言,因此他的剧本中人物的对话,总是多彩多姿,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