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16471100000008

第8章 “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书》

《尚书》是一部不完全的我国上古史料汇编,它是我国进入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以后,最早的三个王朝夏、商、周的最高统治者的一些政治活动和言行等的历史记录文献。其内容大体包括三个部类:一类是君主对臣民的训词和誓词;一类是臣下对君主的劝告或建议;再一类是其他古史传说资料。所以,《尚书》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宝贵资料,所以一千多年以来,《尚书》又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大经大法”、封建帝王的施政总纲。

(一)《尚书》的流传

这些上古的史料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我国自古就有给帝王、诸侯的言行作记录的史官。史官分“左使”和“右使”,一个“记言”,一个“记事”,各有职责。远古的史料就是通过这些言行记录保存下来的。大体说来,记事的资料汇编相当于今天的“大事记”,《春秋》就是这种性质的文献;记言的资料汇编相当于今天的“言论集”或“语录”,《尚书》就是这种性质的文献。

“书”就是古代史官的文献记录,后来专指有关上古帝王的言行、事迹、命令、诰词等文献。“尚”指的是上古时代,所以《尚书》是上古时代的文献记录。《尚书》既然是古代史官所记,必然篇目很多,为什么只有现存的十几篇流传下来呢?传统的说法是经过了孔子的删削。《纬书集成·尚书纬》中说:“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

从先秦古籍所引用的《尚书》文句看,有许多篇章是今本《尚书》所没有的。其中知道的篇名就有32篇之多,其他可以考知属于《尚书》的文句大约还有几十篇。这样看来,先秦实际存在的《尚书》篇章至少应该在百篇以上。孔子是曾经拿《尚书》作历史教材的。但是,他当时选了多少篇?当时还保存着多少?都是什么?这些,现在都已经无法确知了。《汉书·艺文志》说孔子整理过一百篇《尚书》,应该说虽然“查无实据”,但还是“事出有因”的。不过,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定本《尚书》只有58篇,也就是明代《四书五经大全》所收宋代蔡沈德《书集传》和《十三经注疏》所收孔颖达《尚书正义》中的58篇经文。

《尚书》虽然是历史文献的记录,但从中也可以分析体会出那个时代的世界观和政治文化思想。尧舜禹夏商时代,人们的思维水平还处在历史经验阶段,笼罩在宗教迷信的气氛下,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古老的中华民族在经过漫长而艰难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后,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周文明,奠定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发展的基本范式。

(二)《尚书》中的“畏天”观念

“天”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最为古老、最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是中华文明宇宙观的核心概念。在原始时代,人们看到头上的天空笼罩一切、覆盖一切,天空中的自然现象主宰和影响着人间的一切,于是人们产生了对“天”的崇拜。

《尚书·皋陶谟》说:“天叙有典,勅我五典五敦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古代的中国人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上层建筑都是天意的体现,所以,人们才会服从和遵守。这个时候的天就是人所生存、所依赖的外界的大自然;随着对自然的征服和社会组织的完善,天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宰,社会权力的来源、政治的治乱、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产生,都是由天决定的。人类社会是离不开天的,但天又是无形无相的、无把握的,于是人们遵循原始的崇拜意识,产生了“畏天”的观念。

“畏天”的观念主要指夏商周时代,人们不理解社会历史的变革而产生的对宇宙主宰的恐惧心理。赢得天命是伟大的,但亦会带来无限的忧虑。周公通过对以往历史发展的详尽分析,认为天命可“畏”,“天命不僭”,但天命是会转移的,天佑明德,只要统治者荒淫无道,必然会失去天命。只要统治者小心谨慎,明德慎罚,敬畏天命,必然会赢得天命。所以,必须要敬德。“畏天”的目的就是为了“敬德”,为了告诫统治者不可随心所欲,残害百姓,否则就会失掉天命,失掉统治。

由对天的崇拜到“畏天”观念的产生,是民族精神发展的进步和深化,因为对天的崇拜完全没有人的自由和自觉实践的空间,而畏天则蕴含着敬德的思想,畏天和敬德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西周的统治者周公总结了以往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系统的统治思想,建立了完善的宗法社会制度,这就是被儒家奉为理想典范的“周礼”。“畏天”和“敬德”就是周礼的核心观念。周礼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在春秋战国时代,《尚书》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此之前,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社会人士经验都保存在《尚书》之中,中华民族精神的起源和“百家争鸣”的产生,都紧紧围绕着上古三代历史而展开。不仅如此,《尚书》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是儒家产生的理论来源和信仰依据。先秦儒家的两个基本观念:“礼”与“仁”,就是对尧舜禹夏商周历史自觉反思的结果;其对王道的追求和士君子的自我意识,就是《尚书》本身几个基本观念的必然发展结果。正因为如此,《尚书》成为先秦儒家最重要的文献,言必称诗书、言必称尧舜,成为儒家的标志。伴随着儒学的影响和地位的扩大与上升,儒家所理解和阐释的《尚书》成为公认的历史文献,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