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公文包-作文题库
16641200000010

第10章 状物

写一种植物

【写作指导】

小学中年级跟高年级的“基础训练”有要求写“一种植物”和“你喜爱的事物”的状物文章,怎样写好“一种植物”呢?

(一)学会按顺序观察。

或学习根据空间位置“先远处看,再近处看,然后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的观察法;或根据时间的演变从植物的生长过程去观察,看它怎样生长、开花、结果;或是亲自种一种植物,在种植中观察它的生长变化。

下面范文《垂柳》就是从远到近观察“垂柳”,然后按主干、枝条、叶片的空间位置逐一描写。《竹》、《柑桔》这两篇文章则是根据春、夏、秋、冬的时间演变去观察、描写它们的生长过程。

(二)注意重点,抓住特征。

抓住特征就是把某种事物所特有的、与其它事物不同的地方突现出来。如“垂柳”的婀娜多姿,展示着“高雅的自然美”就跟“竹”的广泛用途、无私奉献的特点不同。植物的特点体现在形态、色彩、气味以及生长变化、用途诸方面,在观察、描写它们时,不能平均使用力气,要抓住最有特征的部分或方面作重点的描写,这样方能有鲜明的“个性”。

(三)要托物抒情。

状物的文章,如果借对某种植物、动物或器物的描绘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托物抒情。《垂柳》一文,赞美了垂柳“不图外表,无意与群花争芳斗艳”

的风格,颂扬了它“甘愿做绿叶,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片绿荫”的精神,既突出了“物”的特点,又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范文讲评】

垂柳

中国科技大学附小四年级万敏慧

今天爸爸妈妈要带我到环城公园去游玩,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听爸爸妈妈说,环城公园的景色可美了,尤其是公园内那翠绿的垂柳更是美不胜收,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今天,我可要亲自去看看。

一进公园,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池湛蓝的湖水。微风吹过,湖面上泛起鱼鳞般的涟漪。供游人休息的水榭,规则地分布在醒目的位置,点缀着湖中秀丽的景色,草坪中间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偶尔有几只蜜蜂、蝴蝶飞过来,在花丛中上下翻飞,翩翩起舞。

湖两岸的垂柳果然引人注目。它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微风的吹拂下摆动绿色的衣裙;它又像一位春天的使者,热情的伸出修长的手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垂柳的浑身各处无不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近看垂柳,它的主干有一抱粗,凹凸不平,斑斑点点,真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过去的岁月里,它历经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尽管伤痕累累,仍顽强生长着。随着春天的到来,枝条从它那粗大的躯干上伸出来,就仿佛是一个婴儿从母亲庇护的怀抱里挣出来,好奇地观看外面的世界。它的枝条细长下垂,直泻而下,像少女柔软的披发,又像一带绿色的瀑布,优美而不失气势。一片片翠绿的叶子,装点在枝条的两侧,两头尖,中间稍宽。顽皮的孩子从枝条上摘下几片叶子,洒在湖面上,像一叶叶扁舟随风飘荡。

当游人们漫步在林间小道,站在湖边低头看着水中垂柳及自己的倒影,就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今人心旷神怡,惬意无比。

垂柳没像樱花那样华丽,也没像白杨那样高大,更没像青松那样的伟岸。它不图外表,无意与群花争芳斗艳。它甘愿做绿叶,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片绿荫。它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展示着高雅的自然美,为春光更添一份美景。

讲评

文章的开头交代游环城公园,但重点是状写园内那翠绿的垂柳。这一写作目的说明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而不是游记。

作者先总写公园的美景,接着把镜头集中到湖两岸的垂柳,用拟人手法和整饬的对句说“它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和“又像一位春天的使者”,“洋溢着青春的气息”。镜头由远而近,由整体到局部,详细描写了垂柳的主干、枝条、叶子,再现了垂柳的勃勃生机和绿色瀑布般的优美身影。

结尾运用对比突现垂柳的特点,赞美垂柳“不图外表”,“默默无闻地奉献”的品格,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写一种动物

【写作指导】

要写好一种动物,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地观察,取得第一手材料

观察是描写的基础,不仅要深入细致,而且要掌握方法。如对一种动物的外形、神态、大小、色彩等,要看得了如指掌,对它的生活习性,食、住、行、生长发育等,要了解得清清楚楚。一般可按“总体——局部”的顺序或按“外形——生活习性——特点”的顺序观察,使得眉目清晰。

(二)摹形传神,形神兼备

不同的动物在形体、颜色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要善于把它们的外表特征如实地突现出来,这就是摹形;传神,就是要写出不同动物的不同神态、特点、内在风骨。状物只有做到形神兼备,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三)寓情于物,用拟人手法

动物世界跟人世同样五彩缤纷,作者不可能无动于衷地表现它们,在描写中必然倾住作者喜怒爱憎的感情。如对小花猫、小白兔的宠爱,对小蚂蚁顽强精神的好评,对青蛙吃害虫本领的赞扬等等。为使笔下的动物更富人情味,作者常用拟人手法,赋于这些动物以人的思想、语言、行动和情感,使得形象更亲切,更贴近读者,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下面范文《可爱的小花猫》和《一只小蚂蚁》均采用这种手法。

【范文讲评】

一只小蚂蚁

广西博白县朝阳小学四年级唐柳艳今天早上,我在门口堆泥人。突然看见有一条黑黑的、长龙般的“队伍”,很有秩序地蠕动。我蹲下仔细一看,啊!

是一群小小的蚂蚁。它们有的运泥垒自己的“家园”,有的搬动粮食,来来往往,忙个不停。相遇时,它们还要碰碰头,摆摆触须,互相打个招呼呢!

看,一只很小的蚂蚁拖着一粒比它大得多的米,吃力地缓缓地挪动。可能累了,它没走多远,放下米粒,回头就走。

我急忙用手把米捏起来,放在小蚂蚁的面前,真没有想到这可把它吓跑了。我紧跟着它,看它怎么样。只见它碰了一下迎面赶来的一只大蚂蚁,好像说:“那儿有一粒米,我拖不动了,你快来帮忙吧!”那只蚂蚁听后,和另外几只蚂蚁碰了一碰头,跟着小蚂蚁就走。

小蚂蚁回到原来的地方,一看米粒不见了,急得团团转。我很想帮它的忙,把米粒放在它跟前。可是一想到刚才它被吓得那样,就赶忙把手缩了回来,把那粒米放在大树下。它的伙伴们赶来了,看见小蚂蚁焦急的样子,知道那粒米不见了。一个伙伴似乎安慰它说:“别急,让我们在周围找找看。”于是它们分头去找。找了很久,最后,还是被小蚂蚁找到了。它像是高兴地呼唤着伙伴们,可它们走远了。这时,乌云布满了天空,快要下雨了,怎么办?不能再等了。于是它拖起米拼命地走呀,尽管力气不够了,也不敢歇一歇。

看来它是想在大雨到来之前赶回家的。“加油!加油!”我在旁边给它鼓气,它比刚才走得更快了。“还有三步、两步、一步,到家啦!”我大声地喊起来。

虽然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可它那种顽强的精神,却深深地感动了我。在学习上我不是也需要这种精神吗?

讲评

在一群运泥垒“家园”的蚂蚁中集中描写一只拖米的小蚂蚁,说明小作者具有选择典型、重点观察的能力。

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小蚂蚁的故事。

它们有人的情感——相遇会摆摆触须互相打招呼;有人的语言——“那儿有一粒米,我拖不动了,你快来帮忙吧!”;还有“人”和“物”的思想、行为的交流——“我很想帮它的忙”,“它那种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等,仿佛把读者带到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

文未的议论揭示了小蚂蚁精神给自己的教育,点出了主题。

写周围一个物体

【写作指导】

我们周围的物体,像用具、文具、玩具、天体、建筑物等,种类繁多,各具形态,也经常需要状写它们。在写作中,需要掌握以上两个要点:

(一)有序的介绍。

各种物体都有它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可以按“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空间顺序介绍它们,也可按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的逻辑顺序去介绍;同时各种自然物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所以又可以按时间的顺序去介绍它们,状写它们。如下面范文《文具盒》就按“从外到内”的空间顺序介绍它的形态的构造;《桥》则按时间的顺序介绍它的历史变迁(交叉运用空间顺序)。

(二)运用对比。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显示“物”的千姿百态及展示不同的时代风貌。如你家中的小“百草园”一年四季的景色就不会相同,只有在对比中捕捉着不同季节景物的不同特征,才能显示它的姹紫嫣红。

对比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时间为线索,把同一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情况作比较,是为纵比,它可以显示事物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如范文《桥》;另一种是把此物跟彼物比较,是为横比,它可以突出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如下文的《观星》。

【范文讲评】

洛阳玻璃厂子弟小学邓媛

洛阳是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滔滔的洛河顺着市区的南边由西向东流向远方。在洛阳城南边的河面上,并排建着四座桥。

最东边的那座桥现在已经看不出它的本来面目了,只剩下河中心的那座立在古桥残墩上的四角亭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向关心它的人们诉说着遥远的过去。据说这座桥是隋唐时期修建的,名为“天津桥”,距今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洛阳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每天天不亮,桥上的行人就络绎不绝了。天空晓月高挂,银辉遍撒大地,桥上行人匆匆,桥下流水缓缓……这一切看来别有一番情趣。于是“天津晓月”就成了洛阳的八大景之一。

最西边的那座桥如今已破烂不堪,只剩下二三百米长的一段桥身斜卧在河床上。听老人们说这是解放前吴佩孚在洛阳时修建的,因此,人们都称它“老吴桥”。这座桥在解放前被炸坏了,现在那残留的桥身上仍有战争的伤痕。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洛阳的建设事业迅速发展,人们多么希望在洛河上再架起一座新的桥梁啊!1955年,人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党和政府克服多种困难,在“天津桥”和“老吴桥”之间,又架起了第三座大桥——洛阳桥。这座桥长约1000米,可以并排行走两辆卡车,两边的人行道各有一米多宽。这座桥的建成对洛阳的社会主义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这座“洛阳桥”也满足不了需要了。于是,洛河上又出现了第四座大桥——洛阳新桥。这座桥气势雄伟,十分壮观,宽阔的桥面可以并排行走五辆卡车;两侧的人行道用水泥方砖铺成;两排桥栏上雕刻着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图案;晚上,桥上灯火辉煌,远看像两条火龙,“洛阳新桥”和“洛阳桥”并排横卧在洛河上,为洛阳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滔滔的洛河水,你是历史的见证。从这一座座桥上,你能看到洛阳的发展,祖国的变化。在不久的将来,也许还会有第五座、第六座大桥从你身上飞过。那时,你会看到我们的洛阳将变得更加美丽。

讲评

开篇总写要介绍的桥的地理位置,为下文的叙述作好铺垫。

正文按时间的顺序分别介绍四座洛阳桥——天津桥、老吴桥、洛阳桥和洛阳新桥,通过这四座桥兴衰的对比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对洛阳新桥雄伟壮观的描写赞颂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文未直抒胸臆,用拟人手法称洛河是历史的见证人,同时满怀豪情展望洛阳新貌。显示了作者善于安排文章的层次及掌握多种表现手法的写作能力。

通过写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

【写作指导】

“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如用具、工具、玩具、植物、动物、建筑物等)和所遇到的事情。二是指风、雨、雷、电、生、死、兴、衰等自然现象。

这里仅介绍如何通过写一个“物”,说明一个道理。

(一)抓住物的特点。

“物”的特点是此物区别于彼物的标志,也是“物”的本质的反映。在状物时突出特点,就是抓住了本质。如《落花生》写“花生”的特点是: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抓住了这一特点,就为以物喻人,揭示主题做好铺垫: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二)展开联想。

状物的文章常常是以物喻人、托物抒怀。因而作者往往凭借“物”的某种特征展开联想,如由花生的“矮矮地长在地上”、“果实埋在地里”的特点联想到现实中不图外表、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丰富文章的内容,发掘出有意义的思想。

(三)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把要说明的道理揭示出来。如《大理石街》在描写了正在磨制中的“溪山烟雨”所显出的神奇图案后,作者这样议论:“是的,美是人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这正如古人所说的:卒章显其志。

《荷花》一文说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实际是揭示了荷花所象征的意义,赞颂了不仅有漂亮的外表,还有高尚的精神的人。

【范文讲评】

荷花

福建福州林茂辉我喜爱荷花,每年夏天荷花盛开的时候,我总是要到公园去欣赏它。

今天夏天的一个星期天,我和爸爸一块来到公园。一场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我们刚进大门,就闻到从荷塘飘来的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我想荷花一定开了不少,便径直奔向荷塘。那花白的像雪,粉红的像彩霞。有的躲在叶子背后,露出半张脸,像含羞的小姑娘;有的从荷叶中探出头来,亭亭玉立,含笑怒放;有的才刚刚含苞,像睡美人还没醒呢。

那一张张圆盘似的碧绿荷叶,有的高出水面,有的贴在水上,高高低低铺满了池塘。叶上的水珠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偶尔一阵微风吹过,那荷花便迎风摇摆,宛如无数穿着绿裙子的美丽仙女,在湖面上翩翩起舞。

这时,爸爸问我:“你为什么喜爱荷花呢?”

我说:“因为它有美丽的姿态。”

爸爸便告诉我:“荷花是荷开的花。荷也叫莲,是水生草本植物。它不仅花可以供人观赏,到了八月莲花凋谢了,还留下绿色的花托,结着莲蓬,里面藏着二三十颗莲子,池底的污泥中还有鲜嫩的莲藕。莲子是可口的滋补品,还可以制成藕粉,是夏令清凉食品。荷对人类的贡献可大啦。你看,荷花生在污泥中,艳丽而不妖娆,香气越远越觉得清幽,所以古人称赞它是……”

“出污泥而不染!”我赶紧接着说。

“对!”爸爸笑着说,“所以荷花不仅有漂亮的外表,还有高尚的精神。”

这次赏荷,使我对荷花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更爱荷花了。

讲评

文章有层次地分为赏荷和谈荷两部分。赏荷是谈荷的基础,谈荷是赏荷的深化。

赏荷部分极力描写荷花漂亮的外表,运用排比、拟人、比喻多种修辞手法,从花到叶描摹它的色彩、形态和清香,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为下文的谈荷张本。

谈荷部分由表及里评价了荷花:不仅有漂亮的外表,而且有多种的食用价值及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这说明了作者具有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从而揭示出“物”的内蕴——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