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公文包-作文题库
16641200000009

第9章 摹景(2)

路上,看到一片片绿油油的麦苗,鲜艳的紫云英和金黄的油菜花;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蜜。

登山了,我们一个个手攀荆条,脚踩石窝,奋勇攀登。大家不顾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一股劲爬上了山顶。

站在山顶上,举目四望,一幅幅春景图展现在眼前,像画卷一样,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山坡上青草吐翠,映山红像火焰在燃烧。板栗树开满了小白花,风一吹,就像雪花一样飘舞;粉红色的杏花开得正旺;枣树叶子绿得像要滴下来一样。山上开满了不知名的黄花、白花、紫花……整个大山多像一座大花园!我不禁脱口说出:“祖国的山河多美啊!”

回家的路上,看到许多大人小孩在地头劳动,我想:人们的辛勤劳动一定可以使祖国的山河更加美好;我一定要学会建设四化的本领,长大也投入到四化建设的洪流中去。

讲评

在风和日丽的春日到效野去散步游玩叫踏青。小作者按空间顺序描写了沿途听见的景物。

春天的景物不同于秋冬。路上看到的麦苗是绿油油的,油菜花是金黄的;山坡上的草是青翠的,板栗树开的花是白,杏花是粉红的,……习作者捕捉住景物颜色展开描摹,这就很形象地显示了春天景物绚丽多彩的特征,抒发了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

文章的结尾写回家路上看到大人小孩在地头劳动诱发的“人们的辛勤劳动一定可以使祖国的山河更美丽”的感想,充实了上文的景物描写,使本来就美不胜收的春图增添了新的内涵。

描写景物的动态和静态

【写作指导】

自然景物,有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如山峦、树木、睡眠中的动物等,有的处于显著变动状态,如流水、飞鸟、爆发的火山等。观察景物,必须兼顾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景物,要写出景物的静态,例如景物的位置、构造、形状、大小、色彩等;也要写出景物的动态,主要是景物瞬息间在形态、色彩、声音、速度等方面的变化。写景能做到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就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比如《雷雨前后》写雷雨前是“阳光灿烂,万里无云”,天空显得如此平静;下午却突然翻了脸,先是漫天的乌云像长江的波浪一浪高一浪,雷雨的前驱者。

——狂风吹得小树弯下了腰;风停后大街就像用毛巾洗过脸一样,变得十分干净。这是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再现雷雨前的自然景象,这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景物描写,显得很和谐完美,富有节奏感。

(二)以动写静,静中显动。

唐人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意思是由于“蝉噪”、“鸟鸣”,使得山林更加显得幽静。这说明古人很知道“以动显静”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很精通“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他的《沁园春·咏雪》词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就是这种艺术手法的写照。

范文《看月食》写月食前的景象:“月亮出来了,圆圆的,低低的,像个大银盘似地挂在天空。它把柔和的银光洒向广阔的大地。”月亮是静物,说它挂在天空,能把柔和的银光洒向大地,这就有了动态感,这位小朋友在这里运用的就是“以动写静”的艺术手法,把静态的物——月亮写活了。

【范文讲评】

雷雨前后

六月里的天气,活像顽皮娃娃的脸,说变就变。上午还是阳光灿烂,万里无云。下午却突然翻了脸。漫天的乌云层层叠叠,像长江的波浪一浪盖一浪,气势汹汹地向大地压下来。大地之间的一切都裹在阴霾之中。

突然,雷雨的“先驱者”——风神不知不觉地跑来了。一阵紧似一阵的狂风吹得街边的小树委屈地弯下了腰;大树的枝条在空中像着了魔一样乱抽乱打;灰尘、纸屑夹着鸡毛蒜皮一起在天空中飞扬不定。而这些东西被逼向胡同的死角时,又像一只在不停旋转着的高脚杯。不知过了多久,风终于停了下来。那些纸渣不知被风神带到哪儿“长途旅行”去了,大街就像用毛巾洗过脸一样,变得十分干净。

但是,这样的平静,还不到几分钟,一道道曲折光亮的闪电,像一条条浑身带火的赤练蛇,飞向那浑沌汹涌的云层。

那轰隆隆的炸雷带着令人恐惧的呼啸声随之而来。它震得楼房在微微颤抖。雷电在天空横行霸道了十多分钟,那阴云密布的天空终于掉下了黄豆般大小的雨点。雨点打在池塘的水面上,变成数不清的水泡;落在皮肤上,似乎还隐隐发痛,雨,越来越大了,房顶上的雨水从房檐上像瀑布一样泻到地上,以滴水穿石的神奇力量,在地上留下了一排整齐的窝点……。

大约过了半个多时辰,雷电消失了,雨似乎失去了“靠山”也越来越没劲了。雨,终于停了。天空十分明朗,空气里带着泥土的芬芳,使人陶醉。雨后的一切都变得这么美好:

你听,不远处传来了小鸟的欢啼;你看,太阳不知什么时候露出了它火红的脸膛,用它的光辉重新拥抱大地。天地之间架起了五彩缤纷的彩虹。神奇迷人的大自然,啊,我热爱你!

讲评

这篇习作,很有节奏地展示了一段时间景物变化的全过程。开头的比喻句既交代了时间,又形象地描述了“变”的特点,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雷雨前的天气,习作者写了“阳光灿烂,万里无云”的静景,也写了乌云滚滚、狂风大作的动景;而风停后“大街就像用毛巾洗过脸一样,变得十分干净”是以动写静。

雷雨中的天气,动态景物的描绘异常精彩,用“像一条条浑身带火的赤练蛇,飞向那浑沌汹涌的云层”喻闪电,用“轰隆隆的……令人恐惧的呼啸声随之而来”形容雷声,用“房顶上的雨水从房檐上像瀑布一样泻到地上”烘托雨大,再用“在地上留下一排整齐的窝点”的静态来显示大雨“滴水穿石的神奇力量”的动态。

雷雨后的天气,则通过静态景物——“天空十分明朗,空气里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动态景物——“不远处传来了小鸟的吹啼”的交织画面,通过“太阳露出火红的脸膛,光辉重新拥抱大地,天地之间架起了五彩缤纷的彩虹”的静中显动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神奇迷人的图画,并以满腔激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篇末点了题。

写景要和抒情有机结合

【写作指导】

在写景文章里,作者常常为壮美奇丽的景色所倾倒,禁不住要抒发自己的强烈感受,这种感受的抒发,有时表现为寓情于景,有时表现为借景抒情。

(一)寓情于景。

所谓寓情于景,即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是把由景物引起的强烈感受或某种情绪自然地融合在景物的描写里。只有这样,景物才有“灵气”,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怎样才能把感情融合在景物的描写里呢?首先要寻找适合自己感情抒发的景物。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如毛泽东在1936年2月,在红军渡河东征准备与日寇作战的途中,为抗击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阴谋和日寇妄图把中国变为它的东亚殖民地的狼子野心,写了雄视千古,气贯长虹的词篇《沁园春·雪》,借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风光的描写,来抒发无产阶级必定主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革命豪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也叫间接抒情。

(二)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面对景物直接抒发内心的感情。如下面范文《升旗》的作者在看到随着乐声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缓缓上升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情不自禁地说:红旗啊,您是烈士鲜血染红的,您是伟大祖国的象征。我们是四化建设的接班人,决不能让您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褪色……这就是借景抒情,也叫直接抒情。

有时抒情还带有议论性,这就更能表现景物所寓的意义和文章的中心思想了。如上面关于红旗的那段抒情就带有议论性,它很好地揭示了红旗的来历及它的象征意义,表现了少年儿童决心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当好接班人的主题。

【范文讲评】

春雨

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如缕如丝飘落到大地上。哦,那是春姑娘匆忙间洒落的汗滴。

它悄悄地润湿着肥沃的泥土,轻轻地唤醒那沉睡的草娃娃。小草苏醒了,舒展着身子,钻出了地皮儿,染绿了地皮儿,染绿了大地。春雨像一只温暖的手,慈母般地抚摸着草娃娃,大地更绿了,绿得生机勃勃。

那明亮的雨珠穿成一个大珠帘,如烟如雾地笼罩了一切。调皮的小燕子穿来穿去,想用尾巴剪断雨帘。雨滴落在水里,平静的水面泛起粼粼的涟漪。机灵的鱼儿,跃出水面,张着嘴儿,仿佛要去吸吮那些晶莹的小珠。雨珠落在桃花那姻脂般的花瓣上,它滚动着,聚集着,于是,花瓣上便出现了千颗万颗闪烁着光彩的珍珠。那被春雨冲洗过的枝条上,新芽绽出了一片片绿叶,碧光闪闪,青翠欲滴。那潮湿的清新的空气,散发出一阵阵花草和泥土的芳香,沁人心脾。

啊,春雨!你是春姑娘忠实的使者。你跟随春姑娘来到大地,来拥抱那吐翠的小草,来亲吻那潺潺的小溪,来呼吸那花草的芳香和泥土的气息。

啊,春雨!你仿佛催促着人们快去耕耘,快去播种。一位农民老汉站在雨里,任凭雨水滴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哦,他笑了,脸上的皱纹开了花。他看禾苗吸吮着春天的甘露,不禁自言自语:“这真是一场及时的好雨啊!今年一定又是个丰收年,哈哈!”

啊,春雨!你冲走了灰尘和败叶,带来了温暖和生机。

你仿佛是乐师灵巧的手,拨动着人们的心弦,使人们萌生起一种美好的希望。

春雨淅淅沥沥,淅淅沥沥,我愿化作一滴春雨……讲评这篇写景散文围绕“春雨”描述春雨飘落的情态(淅淅沥沥、如缕如丝)及春雨和春天万物的关系(润湿肥沃的泥土、唤醒沉睡的草娃娃、招来了调皮的小燕子、催促人们快去耕耘、使禾苗吸吮着春天的甘露……),以春雨为中心描绘了一幅如烟如雾的春景图,小作者用抒情的笔调、细腻的描述,多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春雨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生机的赞美。如说春雨“像一只温暖的手,慈母般地抚摸着草娃娃,大地更绿了……”,“那被春雨洗过的枝条上,新芽绽出了一片片绿叶,碧光闪闪,青翠欲滴”等等,这些景物描写,无一不融合了习作者强烈的情绪,这是寓情于景。

文章后半部分连用三个“啊,春雨!你……”做为三个段落的开头,构成了间隔的排比形式和拟人化的内容,那“你是春姑娘忠实的使者”、“你仿佛催促着人们快去耕耘,快去播种”、“你仿佛是乐师灵巧的手,拨动着人们的心弦”的比拟,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情感,这是借景抒情。文章末尾“我愿化作一滴春雨”的联想不仅使得文脉始终一贯,也使含意隽永,增强了情韵。

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写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