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教师公文包-植物趣闻
16644100000006

第6章 珍果(1)

塞舌尔国宝海椰子

位于印度洋西部的塞舌尔群岛,是世界大洋中唯一的花岗岩群岛。岛上风光绮丽,生物资源丰富。当地特有的海椰子最为珍贵。

海椰子属棕榈科。相传在塞舌尔群岛被发现以前,岛上椰果随印度洋季风漂到印度和爪哇等处。渔民捞到了椰果的空壳,见它硕大无比,以为是海底椰树结的果,故名海椰子。后来人们在塞舌尔群岛的第二大岛普勒斯兰岛发现了原始椰林,才找到它的故乡。

海椰子雌雄异株,雌雄树总是并排生长在一起,树干高耸挺拔,树叶硬而扁平,长达6米。雄树高达30米,比雌树高6米多,一高一低,形影不离。

海椰子生长缓慢,生长25年后才结果,再经过7年果实才成熟。一次结果几十个,能连续结果850年,树的寿命长达千年。雌树雄树都结果,但果实形状不一样。雌树果大而圆,横宽35厘米—50厘米,生达25公斤,外面是海绵状纤维质,剥去外壳才是坚果。坚果好像合生在一起的两瓣椰子,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双瓣椰子或复椰子,塞舌尔人将它誉为“爱情之果”。雄树果为长棒形略弯曲,长1米。有趣的是,当地人常在厕所门上分别画上雌雄椰子,以区别男女厕所。

海椰果成熟后,果壳坚硬黝黑,汁液香醇,可作甜食。果壳坚硬,可雕刻成工艺品,叶子可制席、织帽和作建筑材料。

当今普勒斯兰岛是世界上唯一保存着20.2公顷原始椰林的地方,塞舌尔被誉为海椰子故乡。海椰子非常珍贵,被称为生物保护对象之一。塞舌尔政府规定海椰子为本国国宝,禁止私运出国。

开心果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兴而时髦的食品“开心果”。其形酷似白果,果皮开裂后由裂隙中露出绿色的种仁,嚼来甘美松润。

开心果是漆树科落叶乔木无名木的果实,其树高达10米,是一种长寿树木,树龄长达300—400年。每年5月开花,9月结果。当果皮裂开、露出绿色果仁时采收。其果仁是高营养的食品,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E、C、B1、B2、烟酸以及蛋质、矿物质等。种仁含油率高达45—51%,冷榨油可用做高级健脑用油和糕点、人造奶酪的原料。开心果又是滋补食药,它味甘无毒,温肾暖脾,被益虚损,调中顺气,能治疗神经衰弱、浮肿、贫血、营养不良、慢性泻痢等症,“开心果”即以“开心解郁”的功效而得名。

开心果在我国作为食疗滋补品应用,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唐代有个波斯后裔叫李繤的人,写过一本专门收载海外药物的《海药本草》,书中就有开心果,他说:“其实状若榛子,波斯家呼为阿月浑子。”因为它传自西域,唐代另一位药学家陈藏器在他写的《本草拾遗》这本药书中,又把它叫作“胡榛子”。到了元代,御医忽思慧在他专门为皇帝撰写的食疗专著《饮膳正要》中,则取其译音,称为“必思答”。当今我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以及日本等,仍称它为“必思答”。

开心果原产于土耳其,在3000年前已人工栽培,后来由地中海扩展到阿富汗、中近东、南亚一带。公元1世纪由叙利亚传至罗马,18世纪又传到英国。美国发展较晚,将近百年,但其发展较快,在加利福尼亚、阿利桑那、得克萨斯等州均有栽培,产量很大。故而我们今天在食品商店里看到的开心果大多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不过,现在我国新疆等地也有栽培,只是产量还不高。

在我国发展开心果的种植业,前景将是十分诱人的。

“中华之宝”——猕猴桃

每年五六月间,正是美国、德国、荷兰、日本等许多国家水果供应短缺的季节。这时,水果店柜台上猕猴桃大受欢迎。尽管价格高,消费者也踊跃购买。

猕猴桃原产于中国。“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这是唐朝岑参的诗句。可见我国栽培猕猴桃的历史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其实,它的学名叫中华猕猴桃。俗名很多,称之为藤梨、阳(羊、杨)桃、木子、毛桃等。在国外,新西兰称几维果,美国叫中国醋梨,日本叫猕猴梨或中国猴梨。

猕猴桃形状如鹅卵,肉色碧绿,酸甜适度,清香可口,芬芳扑鼻;果肉含多种维生素,并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质、多种氨基酸和钙、镁、磷、铁以及果胶等营养物质。

猕猴桃在全世界目前共有54个品种和变种,我国就有52个,其中以代表品种中华猕猴桃分布最广,分布在我国中部、南部及西南部的广阔山野里,被称为“水果之王”。

中华猕猴桃维生素C含量极为丰富,比柑桔高5—10倍,比苹果高20—28倍。此外还含有8—16%的葡萄糖以及柠檬酸等。因此,用猕猴桃加工制成的罐头、酱、汁、脯、晶及酒、糕等食品,既是老弱病人、儿童的滋补品,也是高空、航海、井下、高原和牧区等特殊作业人员的高级营养品。

猕猴桃还具有相当的药用价值。除果实对人体中的某些疾病,如心脏病、肝炎、肠功能紊乱等有一定疗效外,其根有清热利水、散瘀止血的功能;叶能止外伤出血,同时也是上好的青饲料;树皮可以造纸。近年来,经临床验证,中华猕猴桃还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由于花的蜜腺发达,芳香而美观,而且是一种蜜源植物,并可以提取香料。

中华猕猴桃的茎皮及髓中含有胶液,可经水浸泡后提取。这种植物胶,除了用于造纸、印染、化工等工业部门外,在建筑工程上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坚固耐用、干燥防潮、富有弹性和光亮美观等特点,深受群众欢迎。

中华猕猴桃,由于经济价值高而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1906年,新西兰首先从中国引种,经过几十年驯化,现已发展成大面积的果树品种,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952年,新西兰首次运销英国伦敦,引起轰动。从此,许多国家纷纷引种,到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一种新兴的果树品种。

长期被弃置于荒山野岭的果中明珠——中华猕

猴桃这一宝贵资源,随着大力的开发利用,必将愈益被人们重视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龙眼与荔枝

宋代苏东坡在一首诗中曾这样描述:“龙眼与荔枝,异出同父祖,端如柑与桔,未易相可否。”从植物学上看,荔枝与龙眼都属无患子科的常绿乔木,可见苏东坡的说法是有科学道理的。

盛夏龙眼成熟之际,把壳剥开,现出冰肌玉质般的晶莹果肉,汁甜欲滴,十分可口。这时正是桂花飘香之际,故又有“桂圆”之称。龙眼不但好吃,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据分析,每百克果肉中含有维生素C68克,糖分约70%,粗蛋白15%。除鲜食外,经过干制而成的“圆肉”,更是药中难得的补品。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龙眼能“开胃益脾,补虚长智”,“疗健忘怔忡,能安神熟寐”。民间常用它作为“清补凉”的配料,炖鸡或煲羊肉汤时,放入一些桂圆肉,显得别有风味。此外,龙眼的花穗长,在盛花时蜜腺糖浓,是蜜蜂最好的蜜源。由于产量高,故有“摇钱树”的美称。

龙眼有“乌圆”、“鸡公仔”、“红孩子”等30多个品种。广州地区附近产的“石硖”

龙眼,核细、肉厚、味甜、果肉呈象牙色、清甜爽脆,历来畅销海外,深受消费者欢迎。

荔枝,是夏季味道最美的佳果,被誉为“果中之王”。苏东坡曾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咏叹。荔枝属我国蜚声中外的特产,不但产量居世界首位,而且有许多著名品种,千百年来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相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欢吃荔枝,玄宗为了博得贵妃的欢心,每当荔枝熟时,就命人以快马昼夜兼程从岭南,将鲜荔枝运到长安。贵妃见马蹄扬尘、马背驮荔,遂开颜笑,因而把这种荔枝叫“妃子笑”。唐代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咏其事:“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福建南靖县草坂村,村中仅有6棵荔枝树,其果从生到熟外壳总是像绿荷叶的颜色,颗粒无核,食之满口生香。据《靖南县志》载,清代乾隆时期中堂蔡新,福建漳浦县人,尝过这种举世无匹的荔枝珍品。当官后向乾隆皇帝推荐,引起皇帝兴趣,下令把它列为贡品。因天气炎热,为了运往北京仍保持原有色泽和味道,人们采用绿荷叶裹包,于是这种荔枝被称为“绿荷包”。至今,“绿荷包”专作为贵重礼品馈赠亲友,当地人往往难得一尝。

此外,还有福建漳州十八娘,蒲田的绿色荔枝和广东增城县的挂绿等著名荔枝品种。

“干果之王”——板栗

板栗又称毛栗、栗子等。栗之为果,种类颇多,今一般分为板、锥、茅3种。锥栗较少栽培种植,茅栗为野生,而板栗栽培广泛,细分又有100多个品种,故我们通常所讲的栗,即指板栗。

栗树属壳斗科落叶乔木,树干高大。它适应力强,极易存活,故俗语云“潦不死的栗子”。

栗树10年就可结果,一株年产约100公斤板栗。初夏开花,秋季果熟,果肉细腻,香甜可口。

我国是板栗的原产地。早在6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就已采集、食用板栗了。板栗在我国栽培,也有3000多年历史。《诗经》、《礼记》、《吕氏春秋》等古籍中,都有关于板栗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