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Ⅲ
16678900000004

第4章 培养孩子,教育方式很重要(3)

心理专家建议:给孩子品味生活的权利

教育学家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智力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还需要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质,以及坚强的意志力等,而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需要从社会实践中获得。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就是,一个人要想成功,仅靠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是不够的,需要充分地接受外界的刺激,并从实践中验证自己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做事能力。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自己品尝生活的多种滋味呢?

1.主动培养孩子动手的习惯

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士,尤其是一些发明家,小时候就有动手的良好习惯。

而作为父母,应该主动培养孩子的这一习惯,例如平时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收拾床铺、洗衣、摘菜、洗碗、扫地等;当孩子自制玩具、修理坏电器的时候,父母更应该予以尊重和支持,千万不能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2.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与外界接触

要想使孩子能够正常生活和良性发展,就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充分接触外界社会。例如,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主动去和周围的人接触、交友,要经常带领孩子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鼓励孩子做一些他们平时不敢做的事情。这样,孩子不仅能够获得书本上的知识,还能够从实践中得到“活”的知识。

3.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父母在平时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因为这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还可以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从而激发他们好好学习的上进心和进取心,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健康的心态。

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给孩子适当的压力。因为压力太大,容易使孩子焦虑、紧张;没有压力,容易让孩子处于松懈状态。

最早研究工作压力与工作业绩之间关系的科学家耶基斯和多得林,在他们早期的研究中发现:工作压力与业绩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形关系,这就是着名的“倒U形假说”,也称“耶基斯和多德林法则”。

倒U形假说认为:对于处在各种工作状态的人来说,过大或过小的压力都会使工作效率降低,只有最佳的刺激力才能使业绩达到顶峰状态。因为,压力较小时,工作缺乏挑战性,会使人处于松懈状态;当压力逐渐增大,成为一种动力时,它激励人们努力工作,逐步提高工作效率;当压力等于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时,人的效率达到最大值;但如果压力超过了人的最大承受能力,压力就会成为阻力,效率也随之降低。

的确,良性的压力会驱使人们工作更加卖力,把事情做得更好。世界网坛名将贝克尔之所以被称为“常胜将军”,其秘诀之一就是在比赛中自始至终防止兴奋过度,保持着半兴奋状态。所以有人亦将“倒U形假说”称为“贝克尔境界”。

而负面压力或压力过重则会带来不良影响,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病症。

同样,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率就会越来越低。父母必须重视这一效应,采取有效措施,不要对孩子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设法帮助孩子按时完成任务,适当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学得愉快,还能够让孩子学得牢固。再者,父母不能因为害怕压力成为孩子的负担,而疏于对孩子的管理,这样会滋长孩子的惰性,不利于孩子进步。

压力过大容易让孩子表现失常

现在社会,孩子的成功欲望特别强烈,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承载着来自父母过高的期望。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就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当然要花尽心思,把他培养成一个天才,坚决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因此,父母对孩子寄予了太大的期望,施加了过大的压力。殊不知,这种过大的压力反而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小刚已经连续两年参加了高考,但都因为过度紧张而发挥失常,如果按他平时的成绩来推测,他完全可以进重点院校的。

考试的时候,刚刚发下试卷,他突然想起父母平时经常对他唠叨的话:“儿子啊,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重点大学才会有好出路。”想到这句话,他突然间就变得紧张起来,差点忘记自己的名字怎么写。尤其是考英语的时候,有一个单词他从来没有见过,忍不住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神情慌乱,以致双眼模糊,看不清试卷,结果本来擅长的科目考得一蹋糊涂,最后以2分之差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

无奈,他选择复读。在复读的一年时间里,不料父母却对他施加了更多的压力,寄予了更大的希望,而小刚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大,想到父母对他的期待,他就有一种崩溃的感觉。又是一年高考,一进考场,他又被笼罩在一种无形的紧张气氛中。结果第二年的考试成绩还不如第一年。

父母错误做法:寄予孩子过高的期望

望子成龙与盼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最大愿望。于是乎,他们一味地希望孩子比父母强,或者对孩子的成长与学习预期过高,时间一长,必然在孩子心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而孩子们之间也往往会交流这些由父母和社会其他方面传递来的压力,并在言语中互相渲染。天长日久,这原本很正常的压力,也会超过了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让孩子们承受了很多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本不该承受的焦虑与恐慌。

心理专家建议:给孩子的压力要适当

教育专家周弘曾经说过:“宁要快乐的傻子,不要忧郁的天才。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所有的家长都把钱放在孩子的应试教育上,这是很严重的浪费。应使孩子从“天才”教育的重压下逃脱出来,获得人生应得的快乐。”那么,孩子怎么才能从重压下逃脱出来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应该遵循“倒U形假说”,给孩子适当的压力。在此,给父母以下几点建议:

1.改善自己的观念

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不要以为强压之下孩子被征服了,就是最大的成功。这绝对是教育方法中的下下策,对孩子没有什么好处。幼小的心灵承受不起太大的压力,天真活泼的孩子本来是应该自由自在的,太大的压力只会让孩子宝贵的童真过早地逝去。

2.别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

很多时候,父母总喜欢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去命令孩子们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要知道,这种逼迫与强制只会增加孩子的痛苦,父母也许是痛快了,但孩子却无论如何也快乐不起来。孩子背负着这种强加在身上的压力,长期下去难免不出现问题。

3.根据孩子的实际设定期望值

教育心理学认为,积极、恰当的期待,才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所以,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学习特点,对孩子提出恰当的期待和要求,只有如此,才能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让孩子可以更加快乐自由地成长。

4.给孩子充足的玩耍时间

据有关调查表明,发达国家的孩子90%以上课余时间都在玩儿,而中国的孩子一周玩耍的时间平均才9个小时,有80%的孩子课余时间都用于学习。由此可知,中国的孩子是多么的不自由。父母不要整天把孩子绑在书本前,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那样,孩子肯定不能够健康成长。

人的天赋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递减的,教育开始的越晚,孩子最终所能发挥出来的潜能就越少;因此说,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植物学家研究发现,一颗橡树,如果它能够充分地生长,应该可以长到30米;但事实上,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橡树是12~15米,如果环境不好,就只能长到6~9米了;如果肥料充分,再加上精心培育,则可以长到18-21米,甚至是24-26米。

这与教育孩子是一个道理。一个孩子,如果他的天资可以充分发挥,最终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如果放任不管,就只能成为具有30分能力的人,他的潜能只发挥出一小部分;如果对他进行适当的教育,他的能力就可以达到60分、70分,甚至是80分。同时,教育专家的另一份研究表明: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非常理想的教育,将来也只能具有80分的能力;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具有60分的能力。

上述现象被归纳为“天赋递减法则”。的确,对于父母来说,教育孩子是越早越好的,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他的天赋就会降低。例如儿童的语言天赋在六七岁时开始枯竭,语言能力在接近8岁时就开始渐渐消失了,不仅如此,就连其他的才能也都开始退化。孩子们的音乐天赋在1岁5个月时出现,约在8岁时结束;文学才能与绘画才能也是这样递减的。

早教方能出天才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孩子们在幼年时能学习、掌握到的知识比人们想像的要多;孩子们能够很轻松地学习任何知识;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像孩子这么善于用脑工作的人了。无论是出自何种原因,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受到压抑后,他就会变得自闭,这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是很大的损失,而且永远无法弥补。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遵循天赋递减的规律,则会让孩子成为“天才”的几率大一点。

幼儿潜能开发专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医师、脑科医生们对正常孩子的脑部进行全面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幼儿越接近0岁就越具有可开发的语言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从2岁起就具有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