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荣氏家族如何富过三代
16700600000018

第18章 借钱借力借机遇——商场征战借者胜(4)

首先是找到空“壳”。所谓“壳”,是指取得控股地位股东易位的上市公司。一般来说,这类公司股权结构简单,股权适度集中、容易控股;流通股份较少,国家股、法人股比重较大,便于实现低成本购并;经营业绩不理想,多年微利、亏损,经营困难,丧失了配股资格,失去利用证券市场再融资的能力;所在行业不景气或在行业中竞争力弱,需注资或实现战略转变。

对这种壳资源的定位,只有连续筹资能力即有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才是比较理想的壳,因为控股至少三年内失去筹资功能的公司,资金捉襟见肘,回旋余地不大,改变“弱者恒弱”的成本实在太高。

但是,愿意转让壳的上市公司又大多因为经营状况处于亏损或濒临亏损,失去应有筹资功能,面临被摘牌危机而不得不“金蝉脱壳”,而真正具有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接受控股要求买壳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因此在买壳上市操作中,壳一般被定位在那些规模较小、业绩平平或亏损的上市公司身上。而那些业务前景良好,经营管理正规,资产结构合理的小公司,更是好壳。既然壳是一种稀缺资源,是有市场价值的,不是随地可觅,随处可见。因此,在寻找、选择壳时,必须做出详细的分析、理性的判断,以求发现尽可能低成本的壳。

荣智健等人在香港股市四处寻找、权衡,发现泰富发展正是可以利用的好壳。

泰富发展(Tylfull)的前身是新鸿基首脑冯景禧旗下的新景丰公司(SunKingFungDev.Ltd),成立于1985年。1986年2月通过收购股本仅15亿股的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泰富买壳上市后,发行了2.7亿新股给中信香港,使后者持有64.7%股权。另外,还发行了1.17亿股新股筹集资金,协助新景丰减少负债。

1988年再发行5500万股给中信(香港集团),换取现金作为投资永新企业之用,1989年底共持有7.81%永新企业。

泰富发展经营地产及投资业务,状况良好。当时,永新企业的一个大头是港龙航空,在与英资的太古洋行的国泰航空展开的激烈空中航运争霸战中,永新企业不敌对手,败下阵来,弄得财力枯竭,资金周转困难。为摆脱窘境,永新企业只好忍痛割爱,放出风声,要出售、减持泰富发展的股份。荣智健得知此消息后,喜上眉梢。

荣智健知道如果能收购泰富发展,买“壳”上市,那真是最好不过了。因为泰富发展虽然暂时出现困难,但它有健全的运行体制,合理的经营模式,丰富的管理经验,只要注入资金,加强管理,假以时日,一定可以重振雄风。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人”。荣智健一直在寻找上市公司,又对各上市公司的经营现状跟踪调查了很久,因此,一旦泰富发展准备出售股份,荣智健立即抓住机遇,毫不犹豫地要收购泰富发展。

荣智健与梁伯韬、杜辉廉都很熟悉,再加上李嘉诚的极力推荐,因此他聘请百富勤投资公司作为中信香港的财务顾问及收购代表。

1990年1月,百富勤投资公司代表中信,以每股1.2港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收购其泰富股份,共计3.1亿股,并以同样价格向小股东提出全面收购。同时泰富发行3.11亿股新股,每股1.2港元,共集资3.73亿元购买中信持有的港龙航空公司38.3%股权及其债务权益。另外,中信将一些盈利较好的工业、仓储、物业以5亿余港元出售给泰富。中信香港取得了泰富49%的股权,成为泰富的控股公司,中信香港也实现了买“壳”上市。

荣智健通过财务顾问百富勤的发新股、换股、配售、资产互换等一连串安排实践,领略了资本市场的“财技”。从中学到了资本运营的经验,也发现资本市场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经过这一轮复杂的资产置换与股权扩张,注入优良资产,泰富的实力大为加强。获利也急剧上升,1988年获利3380万港元,1989年获利6060万港元,1990年获利1.3532亿港元,比上年增长120%,在股数增加的同时每股纯利也相应上升。

荣智健收购泰富发展,充分显示了他深谋远虑和独到的眼光,当然,这是荣智健10多年来在香港经济界摔打摸爬锻炼出来的。

收购泰富发展后,荣智健如鱼得水,有了施展聪明才智更广阔的舞台,可以大展身手,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几年间,荣智收购国泰航空、港龙,收购泰富发展,这几项收购都震动了香港经济界,他的明智之举,真不愧为荣氏家族的子孙,荣智健好像得到父辈的真传,在市场经济大潮里劈风斩浪,成为出色的弄潮儿。

荣智健在商界的大显身手,是可以看出他作为荣氏后人的经营才智,特别是他的借的智慧,与他的父辈不相上下,甚至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大势。荣智健高明的借功,让他成为后来大陆排名第一的巨富。

7.借各方势力——蛇就可以吞大象

有了才学,有了人脉,有了创业的资本,没有机遇或抓不住机遇的商人也难成大事,而不善于借用各方势力发展企业的人更是失败的。荣智健巧妙“借”用各方势力,巧妙“借”用各种人情,再加上他的商智,使他成为荣氏家族的领头人。

荣智健以泰富发展作为融资渠道,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他深知,要在香港这藏龙卧虎之地站稳脚跟,必须与商界巨擘合作,取得他们的支持。因此,每次大举动都请李嘉诚、郭鹤年等商界名人赞助。在众友支持下,荣智健演绎了蛇吞大象的创业神话。

成功收购国泰航空和澳门电讯股份以后,荣智健的泰富一跃成为上亿港元市值的上市大公司。

2000年,泰富改名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荣智健担任董事局主席一职。这一年,荣智健58岁。虽然没有少年得志的咄咄逼人的气势,但他作风稳健,办事稳打稳扎,深谋远虑。

为了扩大中信泰富,荣智健瞅准时机,决定收购“恒昌”,这时,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开始对他进行人身攻击,但他并没有被击退,他说:“你不能要我不投资,我已协助中信香港,在我50岁那年将其资产从2.5亿港元猛增为250亿港元。我为什么不可以也把自己的资产翻一番、翻几番呢?——但我这人有一条发财赚钱的根本原则:应该是国家的钱,就属于国家,我不赚。要成为一个有良知的商人,必须恪守这样一个准则——君子爱钱,取之有道。”

为了进一步全面收购“恒昌”,荣智健再展财技,将“恒昌”名下的恒昌大厦、恒生银行等高价出售,分派现金股息。不出数月,荣智健便以40亿元的资金全面收购了资产值70亿元的恒昌企业。“恒昌”从此成为中信泰富的全资附属公司。

恒昌企业源自林炳炎战前在上海创办的大公司,该公司当时主要从事黄金套戥、白银及其它商品买卖。1933年,林炳炎联合生大公司的“伙计”——何善衡、梁植伟及盛春霖,在香港合力创办恒生银号,1960年正式改名恒生银行。1964年,恒昌企业成立,成为大昌行的控股公司。

大昌行还代理资生堂化妆品;代理家电、音响及建筑材料。此外,恒昌企业还拥有大量物业,1990年价值超过30亿港壳,单是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的恒昌大厦,价值就超过10亿港元。

当时,恒昌行的创办人何善衡因年过90岁,想退隐。有心把恒昌行转移给有实力的公司经营。听到这个消息,全港上下惊动,许多商界富豪都想收购这个肥银行。由郑裕彤、林秀荣和林秀峰兄弟、徐展堂组成的备怡,决定收购恒昌。

备怡三大家对瓜分恒昌行已有初步规划:郑裕彤获得恒昌行的物业,林氏家族得大昌的汽车代理权,徐展堂则取粮油等业务。

何善衡等恒昌元老此时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偌大的基业不但不能将它发展扩大,甚至无人继承。现在被别人觊觎,让人心寒。

1990年2月1日,何善衡辞去了新世界发展公司董事之职。4月,恒昌行发放1.7亿退休金给老员工。4月30日,何善衡发表声明,提醒小股东在买卖恒昌股票时要十分小心。从中可以看出,备怡的拆骨计划已逼得恒昌元老奋起反击,关闭幕后洽商的后门。至此,备怡半年多的协议收购因自身的“歹意”而遭失败。

恒昌行不是上市公司,但它的股东达到430名,因此,恒昌行不属于私人公司,而归于公众公司之列。这样,它就必须和上市公司一样,遵守香港收购合同守则。守则要求一家财团收购一家公司的股份超过35%时,必须在半年内使用现金以该公司股份的最高价进行全面收购。

备怡以每股254港元,收购恒昌行2100多万股,也就是说,他们将恒昌行作价53.4亿港元。对于备怡的出价,内行人士普遍认为偏低。

1991年7月2日,收购行动结束,备怡公司败下阵来,这让关注整个事态发展多时的荣智健欣喜不已。

收购中信泰富的成功,使荣智健威名远扬,此时他更是信心百倍,锐气十足,希望大展雄风,再创佳绩。同时,中信泰富成立不久,需要引进资金,扩大规模,加快发展。恒昌行的业绩令荣智健赞不绝口,对它垂青已久。得知何善衡等收山放盘,荣智健怦然心动,准备有所行动,但迟了一步,让备怡捷足先登。现在备怡败北,荣智健意欲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