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荣氏家族如何富过三代
16700600000019

第19章 借钱借力借机遇——商场征战借者胜(5)

中信泰富要收购恒昌,实在是以小吃大,1990年中信泰富营业额只有2.42亿港元,要收购净资产超过77亿的恒昌行,简直是天方夜谭,因而当时被人称为“蛇吞象”。

荣智健遇到极大的困难,第一是集团内部有人不同意,第二是中信泰富没有如此庞大的资金。但他决心排除万难,坚持干到底。荣智健生性就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勇于挑战自我,看准的事情,一定要争取成功,而且是圆满成功。

荣智健自知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于是邀请好友李嘉诚和郭鹤年加盟。李、郭两人是香港商界的重量级人物,荣智健与他们多次合作,早已成了生意场上的生死之交,现在荣智健有难,他们岂会坐视不理,两人二话没说,决定鼎力相助。

他们力邀备怡三将加入,但只有郑裕彤阵前倒戈。林氏昆仲和徐展堂另组财团争购,从财力和声势来看,他们明显落败。

以中信泰富为首的财团阵容强大,猛将如云,由9位股东组成GreatStyle公司,他们是:中信泰富36%、李嘉诚19%、郑裕彤的周大富18%、百富勤8%、郭鹤年的嘉里贸易7%、荣智健个人6%、何厚铿兄弟4%、冼为坚1%、冯景禧的遗孀冯梁宝琛1%。

1991年8月7日,Greatstyle的股东碰头商议收购策略。由于郑裕彤的加盟,他们对备怡的收购内幕就比较清楚,也吸取备怡失败的经验教训。至于商讨的具体内容,外人无从知晓,因为策划收购,是公司财务业务中高度机密的事情。

当Greatstyle公司以每股330港元收购恒昌份时,恒昌行元老们心有所动,又有些犹豫。

就在何善衡、梁銶琚举棋不定的时候,恒昌行的大股东何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答应将自己的15%的股份卖给Greatstyle,既然大股东都同意收购,小股东也就随大流了,陆续将股份出售。

Greatstyle与恒昌行的洽谈持续了近一个月,双方在1991年9月3日终于达成了收购协议,许多股东听从了本企业财务顾问宝源投资的接受收购的建议,纷纷答应转让股份。这一天,承诺出售股份的股东所拥有的股权就达到44.4%,胜利在望。

两天后,Greatstyle的财务顾问百富勤向外界宣布,已收购到52.24%的股份,收购成功。

以后不断有股东出售股份,至收购的最后日期1991年10月22日,共购得恒昌行97.12%的股权。到这时为止香港有史以来涉及资金最大,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收购战,历经波折,最后以Greatstyle的胜利而告终。

中信泰富占有36%,为第一大股东,恒昌行成为中信泰富的下属公司,荣智健兼任恒昌行董事局主席。荣智健在人生的历程上又迈了一大步。同时聘任前联交所总裁袁天凡任行政总裁。

当时,收购恒昌行涉及资金69.4亿港元,中信泰富在Greatstyle中占有36%的股份,因此需要投资25亿港元。为支付这一笔费用,中信泰富发行12.9076亿股新股,每股1.55港元。另外发行5亿港元可换债券,持有人可在1994年以每股1.55港元的价格认购3.22亿新股。

为了缓和资金困难,中信泰富购入恒昌企业后,将其优质产业恒昌大厦出售(买主是前任主人何善衡,否则要遭恒昌元老谴责,说出尔反尔,不讲信用)收回9.072亿港元,又出售长线投资套现2.24亿港元,结果恒昌企业主要剩下其主体——大昌贸易行。出售的资产套取资金,主要用于派发股息(包括1990年获纯利10.33亿港元应派发的股息),每股派息160港元,派息后的恒昌资产规模相应缩小。

荣智健、李嘉诚、郑裕彤等人精诚合作,成功的收购了恒昌,皆大欢喜。荣智健天更是满面春风,无比兴奋。这也难怪,此次中信泰富以小吃大,成为恒昌的第一大股东,自己也名利双收,怎能不高兴。

就在人们以为收购恒昌行尘埃落定时,不到三个月,恒昌行收购事件余波又起。荣智健想独家购买恒昌行。

中信泰富联合李嘉诚等人收购已属不易,荣智健为何出全面收购之想。

原来,当时中信泰富的主要投资为国泰航空、港龙航空及澳门电讯,只是占有了它们一部分股份,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参与这些公司的经营管理,没有创办自己的实业即使说中信泰富是恒昌行的最大股东,但也只是拥有36%的股份而已,还不是中信泰富的全资子公司。

鉴于中信泰富在投资者眼中的形象,为了中信泰富今后的发展,荣智健觉得中信泰富一定要有自己的业务基地,而重创大型公司不切实际,只有从现有的产业着手。中信泰富手上拥有的较大的股权,只是国泰航空港龙航空、和恒昌行。前两者中信泰富占有少数,况且属于英资。只有恒昌行自己是最大的股东,而且恒昌行业务广泛,遍及欧美和日本,利于中信泰富向外发展。经过深思熟虑,荣智健决定全面收购恒昌行。

1991年年底,荣智健先和李嘉诚和郭鹤年谈论此事,李嘉诚、郭鹤年看在好友的份上,答应助荣智健玉成此事。经过一番协商,在李、郭二人的推动下,其它股东纷纷允诺出卖股份。中信泰富又一次委托百富勤为收购财务顾问,以每股230港元,涉及资金30亿港元,收购了李嘉诚、郭鹤年、郑裕彤、百富勤、何厚铿兄弟、冼为坚,冯景禧的遗孀冯梁宝琛等股东拥有的股份。

1992年1月13日中信泰富全面收购恒昌行尘埃落定。收购完后,中信泰富持有恒昌行97.12%的股份,恒昌行成为中信泰富的全资附属公司。

荣智健第二步全面收购,耗资31亿港元(发行新股集资25.7亿港元,其余由本身资源支付)收购恒昌企业其余的64%股份,连同首次收购的耗资,中信泰富收购恒昌企业的总代价为56亿港元,但从恒昌那里收回股息11.7亿港元,两项相减成本净额为44.3亿港币。而两次收购付现金约10,7亿港元,和所收股息相抵,还余1亿港元。也就是说,中信泰富收购恒昌行,不用动用现金,只是发行新股和配股集资,比较合算。其实,恒昌企业资产净值估计逾52亿港元。

中信泰富以44.3亿港元的价款收购资产净值约52亿港元的恒昌企业,其价格折让高达15.4%。中信泰富通过发行新股募集收购价款,由于新股发行价高于每股净资产,故此项收购使中信泰富每股净值增加38%,未收购恒昌企业之前,每股净值为1.32元,收购部分恒昌股份后,增至1.53元/股,而全部收购恒昌后,中信泰富每股净值升至1.83元,极为有利。

这次合作双方皆大欢喜。至于大昌行以后的经营管理,荣智健满怀信心地说:“大昌行已有一套几十年的经营管理方法,现在原班人马仍在,离开的只是原来本身有股份的一些人。一家公司走几个人算不了什么,你可到员工中间去问问看,他们反而觉得我们带来了一些新鲜空气。”荣智健是为大昌行的未来勾画了宏伟蓝图。

全面收购恒昌行后,中信泰富由以控股为主、地产为辅的小型公司,升格为一家“洋行”式,市值超过100亿港元的多元化跨国企业,业务范围涉及地产、投资、汽车、销售、粮油代理等。

在荣智健的英明领导下,在母公司大力支持下,中信泰富有如神助,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1992年赢利剧增,达到3.33亿港元(每股赢利8.74角),其中恒昌行占赢利增长的四成。

1993年1月,中信泰富又进行空前规模大集资,发行5.5亿股新股,每股13港元,集资72亿余港元,向母公司中信折价收购所持香港电讯12%股权,每股作价7.8港元(比上日收市价9.7港元折让19.6%),耗资87亿港元;同时还购入规划中的江苏发电厂56%股权及青衣废物处理厂70%股权,以上三项合计金额约90亿港元。这样一来,在上年已成为蓝筹股的中泰,市值再度大幅膨胀至285亿港元,居于20大上市公司的第14位,成为最大的中资上市公司,号称“第一红筹股”。

到1993年中,中信泰富跃居10大上市公司宝座,市值在收购与集资手段交替运用下迅速增长60倍之多,令人瞠目结舌。荣智健不但次次收购顺利成功,而且先后4次大型集资共达140余亿港元之巨,如此庞大而频密的成功集资在股市集资史上是少见的,反映出以荣智健为代表的中泰领导层独到的眼光和一流的魄力。即使本地大洋行、大公司和老字号也不能不佩服其不凡的成就。

仅仅几年,中信泰富就完成了买壳上市到跻身香港十大上市公司之列,其风头之劲,连本港老牌华资英资都感到可畏。荣智健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两次收购恒昌行成功,演绎了一幕“蛇吞象”的神话,使中信泰富声誉鹊起,看中信的发展势头,终有一日,它将取代英资怡和控股的贸易巨人的地位。荣智健也因之闻名遐迩,令人刮目相看。真可谓虎父无犬子,人们从他身上看到了荣氏子孙的风范。

从荣智健两次成功收购恒昌行来看,他不但有商人敏锐眼光,更有超出常人的大将风度。这是他作为成功创业人特有的气度和风度,也是他能成为中国首富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