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审美教育
审美与艺术教育是古典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我们汲取古典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视艺术与审美教育,让青少年学生和人们在美的陶冶中自然而然地体会生命的意义与尊严,驯化过度的物欲,丰富生活情趣,从而弥合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和专业化带来的单面、单向度的弊端。
一、美与审美
(一)美:自由与和谐
何为美?如何认识美与审美?至今,人们对美的探讨依然在继续,观点不同,争议颇大。
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角度:
第一,从社会物质属性探求美。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在物体形式的和谐对称;狄德罗认为美在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
第二,从意识精神属性寻求美。如柏拉图认为美是永恒的理性;普罗丁认为美是神的光辉的反映;康德认为美是目的和合目的的形式(即超脱任何利害关系,对于对象无任何欲求的、自由的快感);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从精神、理论出发探究美的本质、根源,确认了主体意识的巨大能动作用,包含着辩证法思想的某些合理内核,相对传统美学思想是一大进步,但却抹杀了美的本质的客观性和社会性。
第三,从心理生理属性追寻美。如休谟认为美是一种愉快的情感;费希纳认为美是一种心理物理现象(力图通过心理实验方法来确立和解释各种令人愉快的美的形式);费歇尔父子认为美是移情现象,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外射。美离不开主体,美感离不开主体的情感体验,所以从主体的生理、心理角度研究美与美感,是形而下的美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和趋势,但因其缺乏社会历史意蕴,同样不能科学地说明美的本质根源。蒋国忠:《新编大学美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53页。
当代中国,持不同观点的美学家们都高扬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美的本质,从而形成了中国的四大美学流派:第一,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认为“美感点燃了美”;第二,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认为“美是超人类的”;第三,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认为“看轻主观就是年轻人”;第四,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论认为美是“历程中的积淀”。以周来祥为代表的“美在审美关系中”的“和谐美学”流派也颇有影响。这几大派别在辩论中激荡,在否定中生成,已经显示出了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那就是从实践出发,从人的本质、人的生存的意义方面去诠释和确立一套审美的价值,这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从词源学看,《说文解字》中说“羊大则美”,认为羊长得很肥大就“美”。这说明,美与感性并存,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好吃)有直接关系。还有一种看法是羊人为美。从原始艺术、图腾舞蹈的材料看,人戴着羊头跳舞才是“美”字的起源,“美”与“舞”、“巫”最早是同一个字。这说明,“美”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有关,具有某种社会含义在内。如果把“羊大则美”和“羊人为美”统一起来,就可看出: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关;另一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和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而这两种对“美”字来源的解释有个共同趋向,即都说明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在中国先秦文献中,美善不分,混同使用。《论语》中有14次使用“美”字,但有10次是“善”、“好”的意思。普列汉诺夫也说:“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曹葆华:《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3页。在西方语言中,表示美与漂亮的意义,无论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都来自拉丁语bellus,有“可爱”、“愉快”、“美”、“好”的意思。而拉丁语bellus在词源上还有“好”、“幸福”、“舒适”、“有经验”、“有效用”的含义。现代俄语中表示“美”的词,从词源来说还有“漂亮”、“愉快”的意思。
美的含义,不仅表示现实存在的某些属性,还表明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我们要研究美,不仅要从认识论角度考察,还要从价值论角度考察,否则很难揭示美的本质。
美是对人而言的,没有人就没有美,因而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马克思实践美学认为“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是我们理解美的本质的基本依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地将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他说:“一个种的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生命活动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的区别,就是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它们的活动是命定的、无意识的、不自由的。人却不同,人不仅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即客观规律来从事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即主观目的来衡量对象,从而“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而“仅仅由于这一点,人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人才懂得“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因此,人作为特殊的生命存在物,他的生命活动的性质、他的本质就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即自由。人的自由本质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中得以形成和强化的,通过社会实践,人的本质力量又对象化于自然的改造、社会的变革以及自身的发展上。通过实践,人与自然都发生了双向转化,主客体双方相互改造,彼此渗透,使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使人成为对象化的人,彼此成为对象性存在;通过实践,人与社会也发生了双向转化,也就是说,个体的愿望与社会的规范相互协调,个体与社会有机统一。自然的改造与社会的变革,都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肯定和确证。马克思说:“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身,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面对着显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的实践对象,人们可以从中直接观照到人自身的本质力量、自由创造力量,去肯定自己、确证自己,因而感到由衷的喜悦。美就在这里产生了。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就是由于它蕴涵着人类最珍贵的特性、人的本质——自由,因此美与自由密不可分。从美离不开人,人的本质是美的本质的基础这一角度来讲,美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由本质的表现。美的精神即主体的自由精神。
人的自由本质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从而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呢?美是有感性表现形式(形象)的,没有形式(形象)的美不是美。美学家蒋孔阳说:“抽象的本质概念不能成为美;人的本质转化为具体的生命力量,在‘人化的自然’中实现出来,对象化为自由的形象,这时才美。”蒋孔阳:《美在创造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1页。也就是说,自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范畴,而抽象的本质概念是不能给人以审美愉悦的,摆脱束缚获得解放的自由创造精神必须要有诉诸感官与心灵的感性形式,才能引起人的审美愉悦,而这一感性表现形式是什么呢?是和谐。
由此,美是以感性的和谐形式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和确证。或者说,美即自由、和谐。
(二)审美活动的人生价值
首先,审美活动是人类重要的活动方式之一,审美活动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所谓审美是一种最具本己性的活动,就是说,审美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它既不是由某种外力所决定、所强制,也不是理智刻意追求的结果;它既是一种摆脱了肉体必然性对人的支配的活动,也是一种摆脱了对“物”的绝对依赖性的活动。审美活动不仅使人从日常世俗的、受到局限的、操劳繁忙着的存在状态中解放出来,进入自由的生存状态,而且也使对象物从被支配、被肢解、被遮蔽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以其独有的新颖面貌向人展示出来。在审美的世界中,人要以自己内在具有的自由创造的本性去创造一个属于人的对象世界以确证自己的存在。这时,对象物体不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实物而存在,而是作为具有自身丰富意义的符号对象而存在,审美引领人进入到了一个概念难以穷尽、语言无法言说的意味隽永的诗意的世界。因此,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往与对话,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着的存在物,人在活动中存在,人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而审美活动是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特点的一种活动方式。那么,从人的存在角度来看,这也就意味着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真性的一种存在方式。所谓最具本真性,即是说只有在审美中,人所独有的本质力量才能最充分地显露出来;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作为与动物根本不同的完整意义上的人而自由地实现着自己;也只有在审美中,人才能把现实与理想、内在与外在、个人与社会完全统一起来,从而充分体验到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尊严和价值。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从平庸、世俗、模式化的世界中超脱出来的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从被奴役、被强制的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的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功利存在,它是从赤裸裸的功利追逐中超脱出来的一种理想的应有的存在方式。因此,审美活动是以比较纯粹的精神活动形式集中表现着为人所专有的一些本质属性,它可以说是一种深蕴着饱满的人性意味和丰富情感内容的人的真正的存在方式。
再次,审美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审美和美育以美的形象来感染人们,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愫,使人在对美好事物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同时,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审美活动不仅是人的生存的必需和本身活动,而且人通过审美,通过对美的创造来确证人的自由创造性,从而使人不断地发展自己和超越自己。海德格尔认为,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这个“诗意的世界”不完全是现存的世界,他是要人们去创造、去构建的,人在创造“诗意的世界”的同时也不断地超越自身。正是在创造一个“意志世界”的过程中,人同时激扬自己的生命活动,激发人的生命灵性。因而美不仅代表着自由、和谐,也代表着创造、超越。“审美是令人解放的,审美是使人超越的,审美是予人以自由的,在人与现实的诸多关系中,审美关系是最为美好的。审美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存在。”张晶:《审美之思——理的审美化存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审美产生于人对自由的渴望,也不断激发起这种渴望,体现人追求自由的本质,也强化人追求自由的本质。它立于不自由的现实世界的对立面,召唤人向着人的自由实现与发展永远前进。
总之,人需要审美,一方面由于审美是“人的内在必然性”的一个高层次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审美本身与人自由境界上的追求是无法分离的,审美活动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人才会审美,才需要审美,审美只是人的审美,是人自由生活可能的一种方式。
(三)审美对化解后物欲时代空虚、无聊的特殊意义
后物欲时代人们普遍的空虚、无聊需要排解,这种排除的最好方式不是无所事事,也不是腐败、堕落,而是生活的艺术化。即,情趣的高雅与有趣、生活的充实与超越。这种方式就是审美活动。广义的审美活动类似于高层次、高雅的游戏活动。当代影星赵薇在接受电视采访中曾说:她喜欢演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觉得生活乏味。这说明,她真正入戏了,沉浸在艺术、审美活动带来的快乐之中。中国京剧鼎盛时代的一大特色是拥有大批“票友”。很多“名票”是贵族公子,乃至皇族中的贝勒爷。在封建时代,戏子或伶人是低贱的,但这些王公贵族为何热衷于“玩票”,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不是为生计而演戏,而是为了娱乐;为生计而演戏是贱业,为了减少富裕生活的空虚、无聊而演戏却是极优雅之事。二是,这些“票友”可以在戏中淋漓尽致地体会帝王将相的英雄气概和才子佳人的优雅做派。他们在虚拟的艺术世界中体验到生活的另一面,实现了日常生活中不一样的人生,实现人生中某种程度的刺激与超越。正是审美世界中的刺激与超越摆脱了人生的无聊与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