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分三路出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从东路进兵,发起侧面大进攻;大将军费杨古率陕西、甘肃的兵,从西路出兵,截击噶尔丹的后路;康熙帝亲自带中路军,从独石口出发。三路大军约定时期夹攻噶尔丹。康熙帝的中路军到了科图,遇到了敌军前锋,但东西两路还没有到达。这时候,有人传说沙俄将要出兵帮助噶尔丹。随行的一些大臣就有点害怕起来,劝康熙帝班师回北京。康熙帝不为所动,坚持到底,继续进兵克鲁伦河,并且派使者去见噶尔丹,告诉他康熙帝亲征的消息。噶尔丹在山头一望,见到康熙帝黄旗飘扬,军容整齐,连夜拔营撤退。
康熙帝一面派兵追击,一面赶快通知西路军大将费扬古,要他们在半路上截击。噶尔丹带兵奔走了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正好遇到费扬古军。两军展开激战,是役,准噶尔军战死2000余人,被俘3000余人,损失牛羊60000余。噶尔丹在50名亲兵保护下突围,之后与丹济拉、丹津鄂木布、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等亲信汇合,收拢5000余人马,退到塔米尔河一带休整。
经过两次决战,噶尔丹叛乱集团土崩瓦解,因连年征战,四处树敌,他此时的处境十分困难。既不能向西进入宿敌策妄阿拉布坦控制的伊犁河流域,又不能远投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汗国——土尔扈特汗阿玉奇已与策妄阿拉布坦结成了反噶尔丹联盟,而且“回部、青海、哈萨克皆隔绝叛去”。
康熙曾数次招降噶尔丹。但是噶尔丹继续顽抗,不过他已经彻底失去了抵抗的能力。第二年,噶尔丹退居阿察阿木塔台地方。三月初,他开始吃不下东西,到十二日开始头疼,十三日中午,这位17世纪蒙古草原上的风云人物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终年53岁。随从火化了他的遗体,并带着他的骨灰,领着他的女儿钟察海和残存的部下,归降清朝。
康熙帝与噶尔丹的战争,打了8年,终于平息了蒙古草原上的骚乱,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从此,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后来,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那布坦攻占了西藏。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远征西藏,驱逐了策妄阿那布坦,护送达赖喇嘛六世进藏。以后,清政府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西藏回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从此,康熙花费了十余年时间,终于在西北建立了一条长达万里的“防护林”,一条无形的“万里长城”,有效地完成了国家一统的使命,为中国的广袤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节 乾隆辉煌成就的背后
颐和园
作为一代圣明的君主,乾隆对清帝国的贡献良多,但乾隆皇帝自己最为满意的则是十次战争给清朝带来的繁荣与和平。晚年,乾隆皇帝回顾自己的一生,对在位期间所取得的成就颇为满意,亲自用“十全武功”来浓缩自己60年的统治。乾隆皇帝颇以“十全武功”为自豪,以“十全老人”自称。这“十全”就是: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两次金川之役、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役、安南之役及两次抗击廓尔喀之役。
现在我们论及乾隆的“十全武功”,可以看出,这10次战争,情况不同,性质各异,有的是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有的是为了镇压国内农民起义,也有的是宣扬国力,维护天朝上国在臣属国的地位。但在当时,这些武功着实让乾隆皇帝非常自得。也许他在当时觉得,对内高压无度,对外穷兵黩武,是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今天我们看来,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背后,是大清帝国的江河日下,国库空虚。
在这10次战争中,包括跟蒙古准噶尔部的两次交锋(1755)。准噶尔主要活动在新疆北部地区。康熙年间,准噶尔部力量日益强大,在其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下,依仗俄罗斯的支持,占领了南疆一带的大部分地区,并多次骚扰喀尔喀、哈密,窥视青海,潜兵入藏,严重威胁着西北边疆的安全。乾隆即位以后,利用准噶尔部内部叛乱的时机,主动出兵。这两次战役,成功平定了准部的骚扰,阻止了准部的分裂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这次将北疆地区重新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中。于是,才有了秋海棠的中国版图。
其次是平定回部叛乱一次(1758年)。南疆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地。入清后,北部的准噶尔势力强大,攻占叶尔羌汗国,俘获和卓木玛罕墨特父子,囚禁于伊犁。清廷平准噶尔胜利之后,遣大和卓回国,留小和卓于伊犁。但当阿睦尔撤叛乱时候,小和卓不思报恩,唆使其兄大和卓一同叛乱。1758年乾隆派兵出征。在此役里,清军确有上佳表现。至此清朝统一了新疆天山南北,并大大巩固了西北边陲。康熙、雍正、乾降祖孙三代对广大西域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艰苦经营,终将新疆与西蒙、宁夏、青海连成一体,奠定了在以后的百余年间,“昔日之边陲成内地”的安定格局,加强了大一统的中华版图。
此外,还有剿灭大小金川叛乱两次(1746年、1771年)。大小金川位于四川金沙江流域,是大渡河上游的两条支流。这里地势险峻,气候异常,交通不便,聚集了藏、苗、瑶、彝等少数民族。第一次,大金川挟持小金川土司后,举兵反叛。清廷在明胜实败的情况下,予以压制。第二次,小金川土司又一次发动叛乱。乾隆吸取上次大金川之役的教训,首先攻下小金川,再乘胜追击大金川,将此次叛乱成功平定。但正是这次旷日持久的山地攻坚战,锻造出了清中期一支著名的特种部队——西山健锐营。
平定台湾的林爽文起义(1787)。台湾远离中原,统治相当严苛,最终酿成了林爽文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多是天地会成员,以反清复明、顺天行道为宗旨,已经开始威胁到内陆的安全。乾隆命福康安率军渡海登岛作战,取得了胜利。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战役中,清军悍将海兰察手下的巴图鲁(满语“勇士”的意思)表现极为勇猛,战斗力极为惊人。当他们遭遇起义军的埋伏时,面对枪林箭雨,竟无一人后退,反而拼死向前。起义军从未见过这么不怕死的官兵,不知道他们是否喝了什么“圣水”,于是阵脚大乱,大败而归。战争胜利后,颁布了《清查台湾积弊酌筹善后事宜》章程,以严明台湾吏治,加强管理。
收降缅甸、安南(1766年、1786年)。缅甸、安南是与我国西南地区接壤的小国,安南即今越南。18世纪中叶,缅甸木疏部崛起,建立新缅甸国。为使各土司向交纳贡赋,对方先后数次兴兵至中缅边界,当地土司纷纷向清政府求助,以求保护。乾隆帝认为其“野性难训,必将惩其”,先后出兵四次。对于安南的出兵,则是以保护藩属国的名义而出动的。这是清朝政府两次对藩属国主动发起的战争,人员厉染瘴气,损失也很惨重,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只是到最后,这些国家后劲不足,感觉惹不起清朝,愿意谢罪乞降,递表朝贡,双方议和。
最后还有两次,是对廓尔喀的用兵(1788年、1791年)。廓尔喀位于西藏西南,18世纪以前是尼泊尔的一个部落。乾隆年间,他们建立了新的王朝,迁都加德满都,取得了尼泊尔的统治权。廓尔喀地处印度与西藏的往来通道,商业往来频繁,是藏印通商往来的桥梁。乾隆五十三年和五十六年,廓尔喀至藏贸易,以争新铸银钱,进侵藏界。清政府积极备战,打消了阔尔喀的险恶用心。
古人喜以碑刻记事,因为他们以为碑刻更利于后世的人们了解前代人们身上发生的事情。既然乾隆皇帝对自己的十全武功如此青睐,自然,他也会用碑刻来记录这些事情,并且亲自撰写了《御制十全记》,他下令用满、汉、蒙、藏四种文体书写,建碑勒文。同时期的宫廷画家汪承霈绘《十全敷藻图册》,仿战图册形式,将“十全武功”一统集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文字记载他的武功呢?自己做了事情,要让后人知道,这是最好的办法。但乾隆皇帝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十全武功换来的是大清帝国的江河日下,自己的继任者,并没有延续大清帝国的盛世恢宏,而是一步步地走向沉沦的深渊。这恐怕是当初发动十场战争的乾隆皇帝始料未及的。
§§§第六节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回归
乾隆朝不停息的战争并不意味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只能说是民族相互融合时的不和谐音,或是民族融合时擦出的火花。纵观整个清朝,民族共荣是整个时代的最强音。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乾隆朝所发生的土尔扈特东归。
乾隆三十五年(1770),游牧于伏尔加河畔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因为拒绝沙俄的残暴统治,毅然踏上了回家的征程,他们跋涉万里,历尽千难万苦,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他们的英雄壮举,因为《东归英雄传》而广为人知。
在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之后,随着元帝国的灭亡,蒙古的视力渐渐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到了明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喀尔喀、漠西厄鲁特三部分。在这三个部族中,漠北蒙古地区早在康熙年间便已经收纳入清朝领土之中,与清廷结义和好。而漠西蒙古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部。乾隆曾先后平定了准噶尔以及和硕特的叛乱,将其纳入了清代版图。而杜尔伯特则因为与准噶尔、和硕特、关系紧张,积极与清朝修好。
唯独信奉格鲁派藏传佛教的土尔扈特部众,因为不堪准噶尔部的骚扰,在明清之际辗转期迁入俄罗斯境内,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