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大清卷
16717200000030

第30章 衰退期四帝嘉道咸同(1)

§§§第一节 “卅年太子”嘉庆的成长之路

嘉庆

乾隆六十年(1795),在位已经60年的乾隆皇帝,已是85岁高龄的老人了。但他的身体依然健康。按照古代君王的规矩,他完全可以干到驾崩那天为止。如果真的那样,也许中国古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将是乾隆。然而,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经多次表示,自己在位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自己所崇敬的祖父——康熙皇帝。于是,当这一天真的来临的时候,乾隆帝信守诺言,让位于他的儿子,后来的嘉庆皇帝。虽然当太上皇的乾隆皇帝仍然耐不住寂寞,经常对朝政指手画脚,不过得到皇位的嘉庆皇帝还可以容忍,毕竟父亲已经是日薄西山,所剩的日子屈指可数了。嘉庆四年(1799)正月,乾隆皇帝无疾而终,嘉庆终于告别了傀儡皇帝的岁月,开始独自执掌大权了。

清仁宗嘉庆帝,名爱新觉罗·颙琰(1760—1820),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他在位一共25年,后病死,终年61岁。

嘉庆做了将近30年的秘密皇储。在漫长的皇储生涯中,已经渐至不惑的他,不但没有想过自己是否能成为幸运的皇室继承人,即使可以,他还真怕有一天会走在他健康长命的皇父前面,只能一辈子做一个还没有过足瘾的皇太子。好在,乾隆六十年的那一年,他终于坐上了“天子”的宝座。嘉庆真的要感谢乾隆对自己祖父的崇拜,要感谢乾隆是一个一诺千金的君子。否则,他真的又要多等一些时间,到那时候他还能否顺利君临大宝,就很难说了。

嘉庆的名字本来叫永琰,为什么改“永”作“颙”呢?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的名字,还没有避讳的规定,只是在《实录》、《玉牒》等特定文献出现的御名上贴黄(就是将名字用黄签盖上)。清帝名字避讳,从康熙帝开始。大致的情况是:康熙名字玄烨的“玄”字,避讳时缺末笔;雍正名字的“胤”字,避讳时缺末笔,同时命他的兄弟将“胤”字改作“允”字;乾隆名字弘历的“弘”字,避讳时缺末笔。到嘉庆永琰时,乾隆考虑君主名讳,“永”字为常用字,避讳不便,命将永琰的“永”字,改为不常见的“颙”字。

“侯门一入深似海”。更何况是偌大一个皇室,斗争又将何等残酷?所以,嘉庆的幸运,也许正是建立在他的短命的皇兄们的不幸之上。在嘉庆被立为太子之前,他的两位兄长曾被立为太子,但幸运之神偏偏眷顾了嘉庆,因为他的两个哥哥先后夭折。乾隆皇帝立的第一个太子为皇次子永琏,生母为皇后富察氏。乾隆非常喜爱这位皇子,在其即位后不久,就秘密立储,不幸的是,永琏寿命不长,九岁夭折。在永琏之后,乾隆第二次立皇太子,是为九皇子永琮。但这位皇太子比永琏寿命还短,两岁那年出水痘而亡。于是,十五皇子颙琰得以被立为皇太子,即为后来的嘉庆皇帝。清代自雍正开始,即采取“秘密建储”制度。所谓秘密建储,即本朝皇帝在位之时,便将皇位继承人的名字写好,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他们想用这样的办法,来平息一些皇室的争斗,而让整个皇宫互相猜忌。皇帝再也不用为后宫杂事伤脑,只用坐山观虎斗。

坐拥宝座的嘉庆,终于开始了自己盼了很多年的皇帝生涯。他为自己的执政安排了很多计划。首先在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一日,在太和殿举行乾隆禅位、嘉庆登极大典。但是,让嘉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刚刚结束的皇太子岁月,实际上也是他的“儿皇帝”生涯的开始。实际上,所有的重大朝政事务,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所紧紧控制着。可怜的嘉庆,连自己的寝宫都没有获得,他只能暂时居住在毓庆宫。只因为乾隆帝退位后,本应住在宁寿宫,让新皇帝住在养心殿。但他不愿迁出,而让嘉庆居毓庆宫,赐名“继德堂”。

更让嘉庆不满而无奈的是,每当乾隆经常御殿,受百官朝贺,嘉庆则处于陪侍的地位。朝鲜使臣到北京,目击者记载说:“嘉庆完全只是乾隆的一个随从,看到乾隆笑,他才能笑”,形容嘉庆行动很僵硬,像一个木偶。没有权力,便没有威严。但嘉庆还是只能假装着慈孝陪侍左右。而这一切,对于嘉庆,也许已经习惯了。

嘉庆皇帝直到登基四年后,才有机会亲理朝政。因为在这一年,乾隆皇帝撒手而去,不过在乾隆盛世的光环下,嘉庆皇帝确实曾经想过要有一番作为,然而,当他亲政后,才发现,“康雍乾盛世”或许只是一个谎言。因为此时,大清帝国的国库已经非常空虚了,财力上不富裕,嘉庆皇帝很难建立其乃父的文治武功。但是,嘉庆皇帝并没有沉沦,在他亲政之初,面对乾隆朝遗留下来的危机四伏的政局,他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巨蠹和珅,罢黜、囚禁和坤亲信死党;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如此看来,我们似乎不应该用成败来论及帝王的成功与否,尽管嘉庆朝是大清帝国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但这位皇帝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番作为。

然而,嘉庆皇帝面临的形势却非常的不乐观,内忧外患都很严重。外部,此时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兴起,他们正在用武力征服世界,掠夺财富,用以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而此时的大清帝国阶级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嘉庆即位后,倾尽全力打理朝政,但各地的起义仍此起彼伏。特别是在嘉庆十八年(1813)那一年,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而当时竟然还形成了内外接应的局面。最后,天理教在太监的接应下冲进皇宫,险些就此将皇室荡平。虽然最后嘉庆还是勉强保住了他的皇位,但已经精力憔悴了。

嘉庆原本以为,他的皇位宝座经历了那么多反复以后,应该不会再出什么差迟了。但现在好像并不是这么回事。他面对的是一个比他预想的要难得多的困境,已经达到内外皆困的程度了。嘉庆朝是个多灾多难的王朝,特别是在其皇太祖和皇父的比较下,嘉庆朝更是险恶丛生。

嘉庆皇帝的悲哀在于,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雄才大略、叱咤风云,与他们比起来,嘉庆皇帝给人的感觉是似乎并没有留下什么政绩,然而,凭心而论,嘉庆皇帝还是显现出一位帝王要整顿朝纲,富庶国库的愿望。但是,作为一个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洪杨“匪患”的“道咸衰世”。这其中的问题恐怕并非嘉庆皇帝自身的原因所决定,一如我们看到的大明王朝,荒唐的皇帝未必亡国,勤政的皇帝却成了末世君主。嘉庆皇帝在大清帝国的发展史上也扮演了这样一个悲剧的角色。

§§§第二节 攻入紫禁城的农民军

近代前清朝版图

有清一代,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清代中期,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起义,莫过于嘉庆十九年(1814)的那次。这一年九月,紫禁城里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他们是林清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虽没有百万雄师,也没有广阔的地盘,但却在紫禁城的太监接应下,攻入了紫禁城,把整个北京闹得天翻地覆。虽然他们没有刺中嘉庆皇帝,但紫禁城的匾额上,至今还留有他们的痕迹,那是一个杀伤力极强的箭头,似乎在向后人们讲述着那场扣人心弦的故事。

一如其他封建王朝一样,阶级矛盾尖锐是清王朝无法避免的问题,而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权,又使清朝多了一个无法磨灭的民族矛盾。两种矛盾相互渗透,成为清朝皇帝始终挥之不去的阴霾。当历史的车轮进入乾隆末、嘉庆初时,农民起义军开始用他们的方式来反对王朝统治。先是白莲教,然后又是无为教、龙天教、黄门道等秘密宗教的悄悄活动。嘉庆十八年爆发的天理教起义更是把战火引到了清朝的统治心脏――京畿地区。

在北方的京畿一带,有一支叫做天理教的教派一直在暗中活动。它是由京畿、直隶、山东、河南等地的八卦教(九宫教)、荣华会、红阳教及其支派青阳和白阳教等教派的部分教徒逐步联合统一而形成的,以天理教这个新名称统而称之。

嘉庆十八年九月的某一日,天理教在严密的计划组织下,在“天皇”林清、“人皇”李文成等的带领下,有皇宫中的内应太监带领,顺利攻入了隆宗门。如今隆宗门的门匾上,还留有当年义军战士射进的箭头。他们还准备趁势进入“大内”。官兵们急忙关闭大门,将乱民阻于门外。几名教徒准备逾墙而入,被后来的道光皇帝匆忙中用鸟枪打翻。事后官兵匆匆杀到,发生了一场混战,大部分乱民被杀。到了十六日清晨,残存的几个人开始放火,准备趁乱逃出。但大雨突至,“神道”也没有来援助,于是就被搜捕净尽了。在这两日之中,共有72名天理教徒被擒被杀,宫中亦有多名太监被揭发出来。林清和他的外甥董国太,是十七日清晨被捕的。所有参与“癸酉之变”的人,后来都受到了严厉的惩处,家属亲友也受到株连。

天理教以“真空家乡,无生父母”为“八字真言”,其意是要造就一个以“无生无灭、法力无边”的“无生父母”作为超度人间苦难的救星,使那些受尽苦难的穷苦百姓,得以登上“真空家乡”的天堂,到“极乐园”里去共享荣华。据说这八字真诀,每天“教头”林清都要带领其众徒们早晨向东、午时向南、傍晚向西朝太阳磕头。每天坚持,即可运气;经常念诵,则不可受穷,给那些饱受灾祸的百姓以极大的心灵上的安慰。

林清是直隶顺天府大兴县宋家庄人,祖居浙江绍兴,以种田为业,后随父迁至大兴。林清十七八岁时,先是在北京西单牌楼里九如堂药铺内学徒,三年期满后,到一家药铺当伙计。后因嫖娼身生疮毒,被逐出药堂,从此流落街头。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又在顺城门外做过更夫。他的父亲死后,他接替父亲,做了南路厅巡检司书吏。一年后,在永定河办工、私折夫价,被查出革职。再与别人合伙开茶店,终因好赌,终于亏本。后来不得不南下苏州、浙江等府台粮道里做衙役,又在江宁(南京)一带行医。嘉庆十一年,回到其京城大兴老家,由姐夫介绍加入到京畿的荣华会。林清亲自走街串户,以行医治病为名,进行传教活动。向人宣传学说,只要加入荣华会,就可以做到柴米不缺。他待教徒和蔼可亲,每当看到有谁不对的地方,都抱着善意的态度予以指出,直到对方点头承认错误为止,从不大声训斥,因此很快地赢得了广大教徒的爱戴。同时,林清还联系了河南被称为“李自成转世”的李文成,双方形成了南北呼应的态势,伺机寻求起义的机会。

如果不是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入侵皇宫的“癸酉之变”事件,也许林清会从此享尽荣华,但也不会因而闻名于历史。而这一次天理教的动乱,真正让嘉庆惊惧了好长时间。

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彻底失败了,嘉庆皇帝眼看国家太平,方要举行巡狩典礼。忽然,嘉庆十分宠爱的皇后喜塔腊氏急病逝世,使皇帝十分伤心。直到喜塔腊后灵柩出殡以后,嘉庆才慢慢地去除却悲伤。这时是嘉庆十六年,嘉庆帝在宫中闲着无事,又要打算西幸五台,北狩木兰。不料,西北角天上忽然出现了一颗彗星。经钦天监细细查核,这是兵灾的象征,建议应将十八年闰八月移改作十九年闰二月,或可消解星变。嘉庆帝准许了,但也没有放在心上,而朝廷的诸多官员,多是麻木不仁、得过且过的人物,今朝一慌,明朝没事,也便乐得逍遥。

转眼已是二年,嘉庆帝也忘了前事。七月下旬,他照旧秋狩木兰,启銮而去。但天命也许不会那么凑巧,如果有些计划好的事情要发生,无论是谁都抵挡不住的。因为实际上,林清等人也抓住了这一星象,而这次“兵灾”的星象,给起义编造了一个最合理的依据。当时,李文成说:“这次星象主兵,我们的大事一定能够成功。”

虽然嘉庆皇帝因为外出巡幸,而避免了受到惊吓,但天理教起义的风波并没有立刻消失。清朝政府对被捕的农民起义军进行了长达40天的审讯。而嘉庆皇帝在返京途中,于燕郊颁布了《罪己诏》,虽然是应该讲述君王过失的诏书,但嘉庆皇帝将罪责推到了大臣们的头上。但这次弄明起义,让嘉庆皇帝无法释怀,阴影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他在临终时,告诫群臣和他的儿子,千万不要忘记那一年的事情,至于如何摆脱这一困扰,却没有留下明确的说明。其实,即便嘉庆皇帝有办法,也无法改变大清帝国衰败的势头,因为此时,西方侵略者已经把目光瞄准了这个老大的腐朽帝国。

§§§第三节 道光厉行节俭,难掩暮气沉沉

道光

道光的宝座来得也不是那么容易。正是嘉庆年间那一次关乎皇室安危的“刺客事件”,给了他大好机会。道光皇帝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虽然嘉庆皇帝很早就决定传位给旻宁,但还是嘉庆十八年发生的那件事,更坚定了他的决心。当时,反清复明的组织天理教在京畿地区非常活跃。其中一部分义军准备趁嘉庆皇帝出宫之际,拿下北京。他们的主攻目标正是紫禁城。而且,他们已经买通了几个太监做内应。义军按计划混入城中,准备从东、西华门冲入皇宫。但是,东华门的义军不够稳重,过早暴露了身份。不得已,战略总攻提前开始。义军在太监的带领下,迅速冲进了宫中。此时,嘉庆皇帝还远在避暑山庄,宫内一切由旻宁掌管。正在乾清宫上书房读书的旻宁得到报告后,不顾一切,带着另外两位亲王冲了出来。当时内宫的大门已经关上,但还是有几个义军爬上了墙头。旻宁临危不乱,当场击毙了两个义军。这时援兵恰好赶到,冲进紫禁城的义军被全部杀死。由于旻宁的机智勇敢,保住了内宫女眷没有受到伤害。事后,他得到了嘉庆皇帝的高度评价,并封他为智亲王,而其嗣皇帝的位子也就更加稳固了。

但是,他的父皇嘉庆不是雍正,而道光本人也不是乾隆。嘉庆并没有象雍正那样,给乾隆皇帝留下充裕的国库,更不像乾隆皇帝那样给自己留了份丰厚的遗产,嘉庆皇帝留给道光的,是国库的空虚,国内的危机四伏。整个大清帝国的景象已经开始显露出落日的征兆。同时,清帝国政府的腐败不堪,也引来了洋人们的觊觎。沉着的满清王朝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官员们已经在互相打揖、问候、猜忌、上朝、退朝。然而,当某一天的清晨,在官员们的静静等待中,终于露面的道光皇帝走向他的龙廷宝座之上时,整个宫殿内顿时一阵窃窃私语声。皇帝还是从前的皇帝,但今天这位历史上出了名小气的皇帝,竟然穿了一件带补丁的龙袍走上了龙座。“难道又有什么大事发生了?”“皇室已经穷到这个地步了?”但镇定自若的道光,不顾理会官员投来的各种目光,仍像往常那样聆听国事,退朝回去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