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大清卷
16717200000031

第31章 衰退期四帝嘉道咸同(2)

清代道光年间穷是穷了点,但当然到不了连皇帝都要穿打补丁的衣服这个程度。这只是皇帝的一个小小的政治宣传。清宣宗道光皇帝(1782—1850),名爱新觉罗·旻宁。道光于乃父嘉庆病死后成功继位,是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在位30年。后病死,终年69岁,葬于清西陵之慕陵(今河北省易县西)。道光帝旻宁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嘉庆十八年(1813)被封为智亲王。嘉庆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病死后,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道光”。顾名思义,也不知道是道路一片光明,还是到了他这里家产光光了。

也许,对于整个道光时期而言,我们只能这么评价他了: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但愿这并不单单是皇帝一个人的因素所为。当时,整个历史大环境,已经不在道光的左右之中了。宣宗道光皇帝的即位,在清朝乃至整个二十五史中,都要算是件大事。道光十六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西方列强(英国)因为商业利益而对华宣战;二十一年,随着经他手签出的华夏有史以来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诞生,中国近代史拉开了帏幕。

说起来,道光皇帝真的很不走运,清代中后期的皇帝,并不是那么好当的。盛世光芒已经早就不再;相对来说,国家的积弊却是日甚一日。道光即位之初,中国正面临最严重的内外危机。在上,清王朝经“康乾盛世”后已经走下坡,史称“嘉道中衰”;在下,吏治腐败,武备张弛,国库空虚,民众反清斗争频频;在外,西方列强势力东侵,鸦片荼毒国民。道光颇想有一番作为,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中兴。他虽然朝纲独断,刚愎专权,但事必躬亲,以俭德著称。记得稗史有载,道光曾经将自己每天的伙食标准一度压到了三两银子,还吃了整整一个月的素豆腐。更绝的是,据说某大臣叩头谢恩后,一抬头,不小心就望见了皇帝套袴上的补丁,真是千古奇闻。他的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太大起色。但道光执政30年,也总算做了一些事情。他在惩治贪污、整顿吏治、治河通漕、清理盐政、开通海运等方面,也有或多或少的成绩。道光一生中最大的政绩,是平息回部张格尔的骚乱,巩固了新疆。道光30年的皇帝生涯,算是勤政,也算是节俭。野史说道光穿带补丁的裤子,这便是本文开头的那一段。但是,无论道光的用心有多良苦,大臣们的意会却未必如他所愿。事实上,自从那天上朝之后,官员们私下想,连皇帝老子都这样了,他们也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大臣们也纷纷仿效,也“缀一圆绸膝间”,倒成了当朝的一大“时尚”。可笑的是,有些大臣的那块“补丁”,有时竟然比衣服还要贵重。

道光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使他寝食不安,最后方下决心严厉禁烟。道光十九年(1839)初,道光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林则徐将收缴来的鸦片,共19179箱、2119袋,总计2376254斤,在虎门当众销毁。这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销毒数量最多的一次。

而正是这次著名的销烟事件,开启了中国的另一种政治局面。中英关系进一步紧张,情势剑拔弩张。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海面,鸦片战争爆发。但战争伊始,习惯了“天朝上国”优越感的道光帝,认为英军不堪一击,因此备战十分麻痹。但随着战事的发展,英军围困珠江口、攻占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为震惊,忙派琦善等人与英军谈判。最后对外妥协,将林则徐、邓廷桢、杨芳等抗战派查办,重用穆彰阿、琦善、奕山等投降派,重新开放广州。

然而,英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对虎门、宁波、厦门等地进行攻击,并于一八四二年攻占吴淞。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二十九日,清政府与英国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偿英国共2100万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等等。此后,清政府又与法、美等国签定了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终于在道光二十九年,这位皇帝在内忧外患中忧愁成疾。勉强支持了一年的时间后,道光皇帝病情加重,失去了康复的可能。他宣召载铨、大臣载恒、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内务府大臣文庆等进宫,命令他们随同总管太监从正大光明匾额后取下锦盒,在诏书中,又一位皇子成为了皇帝。当道光皇帝完成了他最后的使命后,撒手人寰,庙号为宣宗成皇帝,史称道光皇帝。“嘉道中衰”局面已经不可挽回,大清帝国迎来了政治深渊和经济寒冬。

§§§第四节 “东亚病夫”的始作俑者

吸鸦片整套工具

原本阶级矛盾加深的大清帝国,此时,又出现了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抽上它,人们就开始精神萎靡,当中华大地烟雾缭绕的时候,也正是这个帝国走向灭亡的前兆。那是有一种名叫“阿芙蓉”的东西出现以后,当年的中国人好像一下子便被征服了,并为之疯狂了。富的、穷的,年轻的、年老的,做生意的、当官的,聪明的、愚昧的,都争相一尝其味,并逐渐不能自拔。据说,那个年代,烟榻成为最畅销的家具。可见鸦片的流行何其广泛。而鸦片的泛滥,不仅让清朝的国库空虚,官兵无力,同时,也让西方人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了大量的白银。

但鸦片在中国之所以猖獗,主要是英国的无耻用心。自从中英贸易以来,英国一直处在贸易逆差的被动局面。丧心病狂的英帝国主义,只好使出了最为卑鄙的手段。从18世纪50年代开始,便疯狂向中国输入鸦片。贪婪的他们,竟然在10年之内,由每年600多箱增加到1000多箱,至1790年已经突破了4000箱。按照当时的价格,一箱鸦片竟值高达400至800元银洋不等。鸦片泛滥已经开始威胁到国计。于是,州县亏空、盐务疲废等情况,比比皆是。更为重要的是,大量鸦片的输入,诱惑了相当一批烟民为之沉沦。据统计,当时吸食鸦片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00万。1838年,大臣黄爵滋在奏折里说到,开始它还只是一批纨绔子弟的奢侈品,但是现在鸦片已经成为全民的消费品了。上至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甚至是妇孺僧道,都纷纷吸食鸦片。

“阿芙蓉”亦即鸦片,俗称大烟,系由罂粟的汁液提炼而成,含有大量的吗啡和生物碱,有镇痛、止咳和止泻功能,自古被当作药材使用。但它含有大量的麻醉毒素,长期吸食,极易上瘾。最具有破坏力的东西,一般都有一个好看的外表,或者其他一些吸引人的特质。罂粟花的艳丽,的确是一道迷人的风景。鸦片的吸食,虽然能让人暂时忘却苦痛,飘飘欲仙,但最终吸食者会渐渐骨瘦如柴,进而直至死亡。鸦片原产于南欧以及小亚细亚地区,后传入阿拉伯、东南亚等地。明朝末年,鸦片开始由南洋传入中国。自从那个时候开始,吸食的人数也逐渐增多,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危害。地方上,鸦片的泛滥也是一发不可收拾。据《禁毒史鉴》称:“出产鸦片的地区,不仅成年男子绝大多数染上烟霞癖,就连妇女儿童也未能幸免。家家都有烟枪烟具。即使不吸食毒品的人家,也要备置鸦片烟枪、烟膏,以便招待亲朋好友。朋友相遇,每以请入鸦片烟店,表示热情款待。比较富裕的人家,则以购买洋药夸耀乡里。下层的劳动者买不起洋药,便以土药为主要消费对象。”

我们未曾料到,原本坚固的“天朝上国”的壁垒,原来是这么容易便被攻破了的。在享乐的诱惑下,“巍巍长城”竟然是这么弱不禁风。那时的中国人,不但吃不饱肚子,营养跟不上,更可悲的是还自己糟蹋自己。列强糟蹋中国男人的方法是贩卖鸦片,让老百姓吸食,官员吸食,军队吸食,个别女人也吸食。更可笑的是,有的军队发饷不发银子,竟然用鸦片来代替。川军被嘲笑为“两杆枪部队”,哪“两杆枪”?其实很简单,一杆汉阳造步枪,一杆烟枪。女人吸食鸦片的典型代表,便是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慈禧不但吸食鸦片,还给它取了个动听的名字——“福寿膏”。自欺欺人的她认为,只要吸食鸦片,那就能福寿延年。明明吸食鸦片是慢性自杀,她还推崇吸食鸦片能增福添寿。

根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四川是第一产烟大省,年产鸦片达20余万担。鸦片第二大省云南,年产鸦片约7至8万担。山东年产鸦片约18000担,加上有洋药进口,亦属烟害大省。山西鸦片产量仅次于川、滇、黔、甘肃,稳居全国第五、六位,年产鸦片最高达3万担以上,最低也不少于12000担。当时有人描述,山西的鸦片已到了“无人不吸”、“无时不吸”的地步。可见当时中国人已经对其达到了迷恋的程度。在鸦片的麻醉之下,国家与国民开始一步步走向深渊。粮食可以不种,但鸦片不能不栽。米饭可以不吃,但是鸦片不能不吸。鸦片的流行,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一颗毒瘤,很多人为之破产丧生。嘉道年间有这样一则记载:张四,曾游岭南,嗜好鸦片。渐渐衣食尽耗,无钱购买鸦片。烟瘾一至,只好舔人家的煤灰,才能存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道呢?贫穷?或者富裕?

于是,一个可耻的称号被冠在中国人的身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至今依然无法让历史情结浓厚的中国人无法释去。那就是“东亚病夫”。但是,自从鸦片在中国流行开始,我们已经逐渐获得了这个“殊荣”。“东亚病夫”一词,源起于“东方病夫”。

最早称中国人“东方病夫”的是英国人,他们在可耻的鸦片贸易中攫取了中国的财富,却不忘记诋毁和蔑视中国人。1896年,《伦敦学校岁报》就有专文论及“东方病夫”问题。同年10月17日,由英国人在上海办的英文报《字林西报》转载。文中这样介绍中国:“这个中国,只是个东方之病夫也,麻木不仁。”“东亚病夫”,这是多么恶毒的词语!更何况,它是从英国人的口中说出。他们一方面在用各种方式摧残着中国人的身心;另一方面,又成为一个“无辜”和“高尚”的看客,给予中国人以各种侮辱。但是,我们又有什么可言?没有中国这么巨大的鸦片市场,英国人无论什么样的险恶用心,也不会如意的。可惜的是,当时的中国人太愚昧了。当时我们国家本来就人口剧增,粮食短缺,再把大片大片的良田用来种植鸦片,百姓营养不良,加上毒品成灾,这样的男人不当“东亚病夫”谁当“东亚病夫”?

于是,清代的人们在偶然的享乐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至于后世提起这段历史的时候,必须要痛定思痛,尽管那个年代早已随风而去,但警钟长鸣应该是每个中国人牢记的。

§§§第五节 鸦片战争的真相

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正向全球扩张

对于大清帝国而言,发生在道光年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让清帝国的颓势显露无遗;这场战争,让西方人攫取了巨额的财富;这场战争,是一场正义输给强权的战争。以这场战争为发轫,中国走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嘉庆中叶后,清朝统治日趋衰落。但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列强却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主要目标。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外来产品的需求很小。外国商人为摄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道光延续自雍正以来的禁烟政策,但鸦片走私不但不见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态的发展,引起了朝野人士的警觉。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讨论禁烟的看法。道光的这一提议,让中国认识了这么一位正义志士,他便是林则徐。

当时,朝野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最终打动道光皇帝的,是当时湖广总督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人,字少穆,嘉庆进士的禁烟奏折。林则徐一针见血地指出:若再这样任由鸦片泛滥下去,再过几十年,皇帝手头已经没有钞票了,连保护你的士兵也没有了。道光皇帝一听,这哪行?那我这个皇帝还当个什么劲儿?赶快,林则徐你去处理这个问题。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有了这个御赐命令、“尚方宝剑”,林则徐觉得,也许朝廷还是可救的。不久林则徐即抵达海关前沿,随即开展禁烟,严查烟贩,整顿水师,晓谕外商呈交鸦片。同年四月二十二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2万余箱、237万多斤鸦片。但中国的禁烟措施,遭遇了英国政府的强烈反应。于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夏,由48艘舰船和4千余名官兵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战争,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常见。清朝祖先就是通过不断打仗、取胜,这才拥有了眼下偌大的一片江山社稷。在林则徐的部署下,广州军民严阵以待,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遂北犯厦门,也未得逞。又进犯并攻陷浙江定海,继而又前往天津海口,直逼朝廷中心,将英国外交大臣的照会送交直隶总督琦善,史称《穿鼻草约》。条约中规定:中国割让香港,赔款600万元,英国归还定海,两国国交平行等。

莫名其妙之下的清政府大为震怒。于是朝廷于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对英宣战,并派皇侄奕山为靖逆将军,率兵赴广东作战。次月,英军攻占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接替林则徐之职的两广总督、钦差大臣琦善被锁拿入京问罪。同年四月,广州城郊三元里发生民众自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入侵的勇气。战争的开始,清朝君臣、军民们似乎都并不甘落下风。

然而,再怎么强大的队伍,也经不起清政府一批蛀虫们三番两次的逃跑。而正是这一批批让人扼腕痛惜的逃兵,最终让清政府陷入了惨败的境地。道光二十一年夏秋,英军继续扩大战火,先后攻陷福建厦门、浙江定海、镇海和宁波。皇侄奕经奉命赴浙江主持军务,连遭挫败,逃至杭州。于是,革的革了,逃的逃了,死的死了,只剩下仅有的几个英勇志士,暂时抵挡了侵略的步伐。到了道光二十二年,英军攻陷吴淞口炮台,守将陈化成战死。之后,英军一度侵占上海、宝山,又闯入长江,攻陷镇江,切断京杭大运河南北交通,继而直抵江南重镇——南京城下。

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军的炮口下,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是清政府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赔偿二千一百万银元,开辟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美国、法国等随之也接蹱而至,见者有份,都想瓜分中华帝国这块大“蛋糕”,先后胁迫清朝政府与他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要钱要地要权。而清政府也惟恐“洋大人”再兴军火,毫无意见,拱手相送,真是“皆大欢喜”。道光二十九年(1849),葡萄牙公然驱逐中国在澳门的官吏,停付租金,肆意强占了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