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影响一生
16775900000009

第9章 心理影响一生(8)

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个士兵在瓜达卡纳岛战役中被炮弹碎片划破了喉咙,输了七袋血,他写了三张纸条问正在给他急救的医生:“我会活下去吗?”医生告诉他说:“会的。”他又问:“我还能讲话吗?”医生又给了他肯定的答复。于是这个士兵便在第三张纸上写道:“那我就什么都不担心了。”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总是忧心忡忡,对未来充满了疑虑。为何不像那位士兵那样停止没有必要的焦虑,对自己说一句:“我什么都不怕,我有什么好担心的!”也许你就会放松紧张的心情,就会发现情况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和糟糕,是自己过分担心了。

有人曾说过一句极富智慧的话:“生命中只有两个目标:其一,追求你所要的;其二,享受你所追求到的。只有最聪明的人才可以达到第二个目标。”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当自己春风得意时,就会感觉生活中充满灿烂的阳光,而一旦遭遇挫折,或身处逆境,就会感到生活一片凄凉,甚至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黎明的曙光。由此可见,人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事业。

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探险书《格列弗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颓废的厌世主义者。他每次过生日的时候都是黑衣素食,以示对自己来到这个肮脏的世界上感到遗憾。尽管如此,他仍然提倡幸福快乐是增进健康的最大力量。

他说:“世上最好的医师是节制医师、安静医师和快乐医师。我们也许都能受到这位快乐医师的免费服务,只要我们注意自己拥有的可贵财富——比故事中阿里巴巴的财富还多。你会为亿万富翁出卖自己的眼睛、手足、听觉、孩子或家人吗?把拥有的资产加起来,你就会发现,纵使洛克菲勒、福特和摩根等人把所有的金银堆聚起来,也买不到原来的自我。”

但是,我们是否正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心存感激呢?没有。正如叔本华所说的:“我们很少想到自己所拥有的,却总是想到自己所没有的。”这也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大不幸。

梭罗是世界着名作家,他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告诉自己一个好消息。每次,他都会对自己说:我能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美好的事。如果没有来到这个世上,我就不会听到脚踩在雪上发出的咯吱声,也不会闻到燃烧木材散发出的香味,更不会感受到人们之间“爱”的传递。于是,他每一天都对生命充满感激之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困难与挫折,同样,在工作中也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随时出现的各种困境与挑战。

富兰克林人寿保险公司前任总经理贝克经常对下属说:“我敦劝你们要永不满足。这个不满足指的是上进心的不满足。正因为这个不满足,才有世界历史中的很多真正的进步和改革。我希望你们绝不要满足。我希望你们永远迫切地感到不仅需要改进和提高你们自己,而且需要改进和提高你们周围的世界。”

是的,上进心的不满足能激励人们从苦难走向幸福,从贫困走向富有,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失败走向成功。

当你做错事时,你该怎么办呢?当你工作出现失误时,当别人对你产生误解时,当你经历失败时,当一切似乎都没有希望时,当你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时,你又该怎么办?

难道你能听天由命,任凭态势发展吗?难道你能散手不干,逃之夭夭吗?答案是不能。那么,你就需要面对困难、激励斗志,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以切实而清醒的思考,积极而奋发的行动去实现目标。

拿破仑·希尔说得好:“每种逆境都含有等量利益的种子。”试想,也许曾经有些事给你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和不幸的经历,但它们却使你获得了成功和幸福;如果没有这些遭遇,你可能不会有任何的进步与成功。

根据心理专家的统计显示,每个人每天大约会产生五万个想法。如果你拥有积极的心态,那么你就能在乐观与希望中把它们转换成前进的动力;如果你的心态是消极的,你就会在悲观与无望中把它们转换成人生道路上的障碍和阻力。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说小也小,说大也大,小的差距在于心态究竟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而大的差距则在于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

心语提示

每个人都是一座有待开发的金矿,而决定个人含金量高低的就是心态。纵使你才华横溢、能力超群,如果没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整天患得患失、消极抱怨,同样不可能实现自己的事业梦想与人生目标。因此,要想不伤害自己的心态,就要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这样我们自己才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三、过度完美心理也是病

有个人非常幸运地得到了一颗珍珠,但是他为了去掉这颗珍珠上的一个小斑点,一次次地削珍珠,而最后珍珠也就不复存在了。在生活中,有的人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而过度追求完美本身就是我们心智不完美的表现。就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不可能没有缺陷。”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配偶拥有骄人的外表和精美的“内容”。但是,生活不时地打破我们的梦想,我们在得到一种东西的同时,往往不得不放弃另一种。

世上的男人与女人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漂亮英俊的可能学历低;学历高的也许长相差如人意;收入高、懂得浪漫的或许花心,但老老实实、可以让人放心的又不会来事……我们只能在缺陷中选择自己相对满意的一种,却无法完全规避缺陷。

有一个这样的笑话:

一个男人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进了大门后,迎面又见两扇门,一扇写着:美丽的,另一扇写着:不太美丽的。男人推开“美丽”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年轻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年轻”的。男人推开“年轻的”门——这样一路走下去,男人先后推开了九道门,当他推开最后一道门时,门上写着一行字:您追求的过于完美了,到天上去找吧。笑话当然是笑话,但是说明一个道理:真正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

在婚姻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还表现在择偶上,你要求别人完美,别人也会要求你完美;你看中了别人,别人不一定看得上你。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找爱人就像买东西,你一眼看中的那个人或者仅供陈列——非卖品,或者已经被预订——售出品。”正因为如此,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必定会在生活中碰得头破血流。

婚姻就像一块玉石。任何一块玉石既有美丽的一面,又有特定的瑕疵。一般的人不会因为玉石的瑕疵而丢掉整块玉石,但他们却常常因为婚姻的一点儿不足而断送掉原本可以获得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对人的眼光而不是对神的眼光来要求自己的配偶,是一个获得美满婚姻的基础。

其实,婚姻中所表现出的过度追求完美心理,就是生活中这种心理现象的典型例子。生活中,人们往往在得与失之间纠缠不清:得不到与失去了,当然觉得不完美;得到了,也会因为过度的完美心理而觉得不完美。

失去固然给人带来一种缺憾,但断臂的维纳斯正是因为不害怕失去,才获得了比失去更有价值的艺术美,才成了“缺憾的美”的代名词。

生活中的许多事,也如维纳斯的失与得一样。人生路上总会遇到坎坷和荆棘,在得到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失去很多。如果你因为担心失去,在失去中一蹶不振,从此不敢再去追求,那你永远不会再得到。如果你不怕失去,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就像维纳斯一样虽然失去,但却换回了无穷的魅力,实现了更有意义的得到。

这时,你才会顿悟:不经过失去,哪会有得到。这就像生活中的苦、辣、酸、甜,百味融合,才会使你的生命更增几分精彩。

维纳斯的美虽然不是完整的美,但是她失去的却给她带来了预想不到的新的美。生活中的“美”的实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失去,也就有缺憾。缺憾的美也是一种美。

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容忍美丽的事物有所缺撼,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对许多人来说,追求尽善尽美是理所当然的。但他们从未想过,正是这种似乎无关紧要的生活态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那么,应如何从追求尽善尽美的诱惑中摆脱出来呢?心理专家的建议是:

1.对自己的能力要有个正确的估计

不要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过高,更不必过于自卑。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如果事事追求完美,这种心理本身就会成为你做事的障碍。不要在自己的短处上去与人竞争,而是要在自己的长处上培养起自尊、自信和工作的兴趣。

2.重新认识“失败”和“瑕疵”

一次乃至多次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仔细想一下,如果从不经历失败,我们能真正认识生活的真谛吗?成功仅仅只能鼓舞我们的信念,而失败则给了我们无可取代的宝贵经验。人只有经受住失败的考验才能登上成功的巅峰。亡羊补牢,犹为未晚。不必要为了一件未做到尽善尽美的事而自怨自艾。

3.不断完成自己设定的短期目标

为自己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短期的目标,寻找一件自己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后去实现目标,把事做好。这样你的心情就会轻松起来,做事也会较有信心,感到自己很有成就感和创造力。事实上,当你不去刻意追求出类拔萃,而只是希望做好时,你会出乎意料地取得很好的成绩。

心语提示

能够成为第一,的确令人高兴,但这个理想却不容易实现。若想要持续得到发挥潜能的机会,我们必须怀着“不完美又何妨”的生活态度。这并不是退而求其次,恰恰相反的,当我们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时,才正是转机的开始。

四、爱拼心理容易过劳死

“过劳死”指的是长期慢性疲劳后诱发的猝死,即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精疲力竭,甚至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继而出现致命的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由爱拼心理导致的“过劳死”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

作家王尔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无所事事是很难的事。对于多数拼命工作的上班族来说,这句话再合适不过了。虽然“工作狂”经常被人随意使用,但它真正指的是那些从身体和思想上都对工作“上瘾”的人。

调查显示:脑力劳动的上班族是过度疲劳的高危人群,30岁至45岁的人群面临工作和家庭中的各方面压力,最容易过劳。其次是18~25岁的人,他们面临读书压力,是过度疲劳的第二大人群。

一西南交大外语学院22岁的学子,因同时做3份兼职,过度劳累导致免疫力急剧下降而突然死亡。

华为员工胡新宇因为经常在公司加班,而身染沉疴,不治身亡。

东软员工王伟周六加班后,回到住所休息,没想到再也没有醒来,客死他乡,年仅31岁,留下年仅四岁的幼子和退休的父母。这是继2006年2月东软集团张东在周末加班时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后又一起东软员工因过渡劳累而引发的猝死事件。

这几起猝死事件足以引起“拼命三郎”们的警惕,对此,上海市社科院亚健康研究中心的专家介绍,根据调查显示,有近75%的都市人被“黄牌警告”,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白领占六成。如果仍然长时期超负荷作业,休息不好,就会得到“红牌”,疾病缠身,甚至危及生命。

脑力劳动者之所以感到疲劳,其实是心理的问题。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往往要付出许多倍的努力以取得成功,这时人的精神处于极度杂乱的状态。受压抑的感情冲突未能得到及时宣泄时,就会在肉体上出现疲劳症状,以致引起心理的扭曲变态,导致心理疲劳。

心理专家认为,这样的疲劳看似微不足道,但若不注意,不及时调节的话,那么导致的后果是轻则降低工作效率、生活质量,重则诱发多种身心疾病。如果是心理疲劳,千万不要滥用镇静剂、安眠药等药物,应找出引起情绪忧郁的原因,使心理状态恢复平衡。病理性疲劳,应及时找医生检查和治疗。

普通上班族有时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有时是为了取得工作业绩,有时则是为了升职加薪等,在这种爱拼心理的驱使下就逐渐变成了工作狂。而一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或单位领导,为了更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也逐渐地步入工作狂的行列,他们的爱拼心理往往比普通工作者更强烈,由此也上演了很多“过劳死”的悲剧。

2004年11月7日,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因肠癌逝世,年仅38岁。此时,他的集团总资产已达35亿元。

就在去世前不久,王均瑶还雄心勃勃地准备创办自己的航空公司,却英年早逝,令人扼腕。熟悉他的人都说,王均瑶是累死的。均瑶集团西南区总经理李枝名说:“他玩命工作的操劳程度非常人能比。”

其实,王均瑶的健康早就出现了问题。一年前他已经知道自己身患绝症。今年6月赴欧洲考察时,他没有和大家一起去景点游玩,而是待在酒店里,借口是“太累了”。7月,也许是为了避免别人知道,他化名王华,住进了上海瑞金医院,直到病逝。

王均瑶的死震惊了企业界。一时间,体检、健身蔚然成风,很多商人甚至把谈生意的场合从饭店转移到健身中心。人们都在思索同一个问题:为了工作,牺牲健康,值得吗?

美国心理专家斯宾塞教授指出,“工作狂”属心理变态,在各单位的低、中级管理人员中尤为常见。“工作狂”与对工作有热情者有本质区别——前者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此外他们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

而后者则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能从工作中能获得巨大乐趣,出现失误时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却会聪明地修正目标或改正错误,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

调查显示,尽管前者的工作量要比后者大得多,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明显不如后者。

由此可见,工作狂不仅对身体有巨大危害,甚至威胁生命,对工作也是有害无益。那么如何来积极预防、调适这种由爱拼心理导致的“过劳死”呢?心理专家建议:

1.懂得改善自己

要懂得自己去改善自己的心态,培养积极的心态,摒除消极的心态,并且改善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进而达到心理平衡;2.适当降低期望值

上班族应适当地降低成就动机和对自己的要求,慢慢接受自己的不足和失败,以减轻压力,消除焦虑症状;3.学习一些放松技巧

跟心理医生学一些适合于自己的放松方法,比如肌肉放松法、音乐放松法以及休闲运动放松法等,有助于消除工作疲劳,使身心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中。休息好了,也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不用拼命地用大量时间去完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