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语文备课素材(二)
16777500000014

第14章 这个世界的音乐(1)

托马斯·刘易斯

托马斯·刘易斯(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学院院士。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城边,一个小镇外科医生的家庭里。受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毕业后作过实习医生,可能还作过为期不长的住院医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繁荣时期、他辗转领导了好几个教学、科研和医疗机构,其中包括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和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在耶鲁大学任医学院院长数年之后,又接任纽约市癌症纪念中心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长。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出版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

《细胞生命的礼赞》

《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对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是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十八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

这本书从独特的角度,根本性地批判了人类自大或人类沙文主义。疾病是生命存在的正常形式;许多疾病是人的反应造成的;有些疾病,特别是大病,是一种偶然的、不可知的自然力量。人要消灭疾病、消除死亡,是徒劳的,也是反自然的。人其实并不是独立的、自足的实体。人是由具有独立的生命、独自复制繁衍的细胞和细胞器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而宏观地看,人又是社会、城市这些巨大生物的细胞,是无名的组成部分。因而,人的自尊自大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必要的。人与其他生物的同一性比其特殊性更为重要。

沙文主义

沙文主义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有时也会演化成富有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如今的含义也囊括其他领域,主要指盲目热爱自己所处的团体,并经常对其他团体怀有恶意与仇恨。沙文主义者一般都过于对自己所在的国家、团体、民族、组织感到过分的骄傲,因此看不起其他的国家、民族和团体,是一种有极偏见的情绪。

沙文主义一词缘于法国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士兵尼古拉·沙文,他由于获得军功章,对拿破仑感恩戴德,对拿破仑以军事力量征服其他民族的侵略政策狂热崇拜。鼓吹法兰西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主张用暴力建立大法兰西帝国而得名。沙文主义鼓吹本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鄙视和排斥其他民族,煽动民族仇恨,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因而成为侵略性的、极端反动的民族主义。

沙文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

金戈主义是极端沙文主义的一种。金戈是英国沙文主义者的外号,始用于19世纪70年代末。金戈主义的特点是:鼓吹殖民掠夺,煽动民族仇恨,夸耀英国人具有所谓的种族优越性。

社会沙文主义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沙文主义。此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出现。当时,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首领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公然投票赞成军事预算,支持帝国主义战争,拒绝宣传和支持本国无产阶级革命,完全投入了资产阶级的怀抱,陷入了社会沙文主义的泥坑。对此,列宁斥之为熟透了的机会主义,是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背叛。

沙文主义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叫做民族沙文主义;沙文主义在国际关系上的表现叫做大国沙文主义。大国沙文主义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把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同比较弱小的国家的关系上,怀有民族优越感,损人利己,唯我独尊,违背平等原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干涉、侵犯他国的内政和权益,不尊重乃至损害他国的独立和主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歧视、奴役和迫害其他民族。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大国沙文主义得到了极大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侵略其他国家和压迫其他民族的工具。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法西斯主义者曾宣布本民族和种族是“优秀民族”、“高级种族”,负有统治世界、奴役其他民族的使命。它们是大国沙文主义的突出代表。

巴尔托克

巴尔托克是继史麦塔纳、德佛札克之后,在乐坛上建立名声的东欧作曲家。出生于匈牙利,父亲于1888年过世后,母亲一肩挑起家庭经济责任。母亲在学校任教,发现巴尔托克对音乐天赋异禀,于是尽力让他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母亲也是他钢琴的启蒙老师,自幼就浸淫在东欧民间音乐的环境中,1894年,举家迁居捷克的伯拉第斯拉瓦城后,巴尔托克开始学习钢琴与作曲,也尝试谱写奏鸣曲与四重奏作品。

1898年,巴尔托克得到维也纳音乐院的入学许可,但是他却决定进入布达佩斯音乐院,跟随李斯特的学生IstvanThoman学习钢琴,另外还随JanosKoessler学习作曲。这段期间,巴尔托克初识华格纳与史特劳斯的音乐。当理察·史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于1902年在布达佩斯首演时,巴尔托克得到与作曲家见面的机会。这次会面对他影响很大,1903年所写的交响诗《科苏特》,就是利用理察·史特劳斯的理论和李斯特的主题变形手法为基础,所谱写的时段描绘性音乐。1904年,《科苏特》在布达佩斯和曼彻斯特首演。

1904年,当他为了练习作曲,停留在Slovakian乡间时,无意中听到一个匈牙利女人LidiDósa唱一首歌《红苹果》,于是他便拜访她想找出还有哪些她所知道的歌曲。这个机缘是让他开始一生迷恋的起点。

1900年初,巴尔托克受到民族主义的影响,开始在东欧与北非一带采录民歌整理出版,这使得他成为这方面的权威,也直接地影响到他日后的创作。

几乎同时间,巴尔托克对匈牙利音乐产生兴趣,1905年,他和高大宜合作,在1906年他们第一批匈牙利改编曲发表;次年,他成为Thoman在布达佩斯科学院的继任者,使他能够定居匈牙利,继续民间歌曲搜集工作。

高大宜之后前往巴黎,回到匈牙利时也带回德布西的音乐,两人开始接触当代新的和声法,开启新视野,巴尔托克的音乐逐渐受到德布西的影响。1908年发表的小提琴协奏曲仍然是传统的交响曲形式,但是同时间所发表的一些钢琴小品,却开始显现新的、属于巴尔托克自己音乐语言。这个阶段以1910年发表的《第一号弦乐四重奏》为代表作。1912年至1914年的期间,巴尔托克几乎是放弃作曲,献身于收集、重编、研究民间音乐的工作,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才结束他的研究工作。

自1917年起至1938年德国兼并奥地利为止,巴尔托克已是欧洲知名的作曲家,可以光靠委托创作就能过生活。他回头积极创作后,《第二号弦乐四重奏》和芭蕾《木偶王子》两部作品陆续问世,1917年,于布达佩斯首演。次年,歌剧《蓝胡子城堡》再次上演,他同时着手创作第二部芭蕾《神奇的官员》,但因为主题的问题和涉及到性的描述,这部芭蕾迟至1926年才正式首演。在谱写《神奇的官员》时,巴尔托克受到史特拉汶斯基与荀伯格的音乐的影响,音乐结构渐趋复杂,例如,两首于1921年至1922年所做的小提琴奏鸣曲。在此同时,他渐渐获得一些国际名声,作品陆续在国际间出版,他受邀到全欧洲演出这些作品。为了自己的演出所需,巴尔托克接连有作品问世,1923年受邀为布达佩斯五十周年市庆音乐会谱曲,发表《舞蹈组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也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其钢琴作品的特征是:利用木琴的坚硬性和它的共鸣原理,让钢琴曲发出如同打击乐般响亮的声音。他在后来两首弦乐四重奏中还持续运用这类方法。接连问世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第五号弦乐四重奏》、《为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所写的合奏曲》与《双钢琴与打击乐奏鸣曲》等作品更趋成熟,和声更为自然。当时匈牙利的政治情势非常混乱,故两首作品都是在瑞士首演。

1923年,巴尔托克与原配Márta离婚,同年与他的学生DittaPásztory(一位女钢琴家)结婚,他们在1924年生了一个儿子Péter,1940年他与第二任妻子离开欧洲移民美国定居纽约。巴尔托克领有大学的奖助金,以研究斯拉夫民族音乐,但是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一样,越来越不稳定,生活潦倒不得志。作品《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是1945年的最后力作,他当时身体非常虚弱,自知来日无多,于是狂热地工作,希望在有生之日能完成最后作品,也为他的遗孀多挣点收入,儿子特地从海军请假回家,在病榻前帮忙誊写乐谱,最后力竭去世,只剩曲尾17小节,却已预知先写好速记简谱,有助手补编完成。他的助手说:“老师在曲谱最后17小节前,先用铅笔潦草写了(完结)的字,这在其他乐谱上从未见过,似乎他在临终前已决意要挣扎写到此处,才掷笔长逝。”他这种决心毅力真是令人感动。在1945年9月26日,过了五年的美国生活就去世了,去世时他的妻子Ditta和儿子Péter随侍在侧,每人各握着巴尔托克的一只手,他的遗体葬在Woodlawn纪念墓园。《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几乎在他过世时完成,另遗留有一首《中提琴协奏曲》未完成。

《第三号钢琴协奏曲》表露出巴尔托克挚情的一面,这首本来是作为双钢琴协奏曲,为他和夫人DittaPásztory作为同台演出之用。当他自知无法再起,夫妻合奏已经不可能时,于是改写成单钢琴协奏曲,决心在死前完成,以此精心之作献给爱妻,表达对他坚定而终生不渝的爱情。他死后次年在美国演出,立刻造成轰动,一位著名的乐评家曾这样写:“这是一首以传统手法写成的三乐章钢琴协奏曲,曲式组织严密,结构正规,乐风充满信心。虽然作曲者受癌症所苦,以致奄奄一息的地步,但全曲的精神、力量与气势却毫无身心枯竭意味。最感人的是第二乐章慢板,音乐非凡、沉着平静,听得出被肉体痛苦煎熬的精神升华,以及对将永别的爱妻慰藉之挚情。”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由于动物行为学对于动物学习和认知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与神经科学的相关性,它对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产生一定的影响。

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有伊万·巴甫洛夫、康拉德·洛伦兹、卡尔·冯·弗利、尼可拉斯·庭伯根等。后三人因为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得到了197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伊万·巴甫洛夫则在1904年因为对消化系统的研究而得到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