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名家讲堂·吴小如讲杜诗
16814900000018

第18章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上)(1)

洗兵马

(乾元二年长安)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只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肉蒲萄宫。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鹤驾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征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今天重点讲《洗兵马》,这首诗我开始觉得问题不多,当年林庚先生选唐诗,我注释过全诗,但这次看仇注,前两句即引起了我的思考:“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我的理解是,把山东敌占区收复,这是大事,应是“捷书夜报”连夜就有捷报,清晨捷报跟着又来。这是古诗的句法,突出夜报,但仇注云“夜与昼同”,白天有捷报,晚上来的捷报与白天一样。这与我理解的正相反。我们要根据生活的逻辑来考虑,如果战报白天就来了,白天时间长,晚上又来,距离不是很短,这不足为奇,而半夜里来捷报,情况就不一样。好比夜里接到电话都比较紧张,白天就平常了。杜甫突出“夜报”,天亮又来,就是捷报频传。夜报更令人紧张而惊喜。

平息安史之乱,像郭子仪、李光弼他们做了不少事情,杜甫对他们也特别肯定。但是,安史之乱被平息有内因,首先是安、史父子有矛盾,安庆绪把安禄山杀了,史朝义也被其子所杀。安史之乱被平定,不仅仅靠唐朝借用少数民族的兵力,也因为叛军内讧。安、史叛军由北方各个少数民族的胡人汇集而成,前一段时间我审读《陈寅恪年谱》的稿子,其中提到陈寅老给女儿讲《哀王孙》“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说自己不会讲了,锐是精锐的意思,愚是糊涂。“锐且愚”很矛盾,是什么意思呢?陈寅老查史书,发现当时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用的一批少数民族的战士,和安史叛军中的少数民族战士是同族的,都归朔方节度使管辖,其中有人受安史挑拨参加叛乱,攻入长安,在京城里横行霸道。杜诗的意思是,你们本来是朔方节度使管辖的百姓,如何跟了叛军呢?陈先生是“以诗证史”,“以史证诗”。周一良先生在文章中也这样讲,王国维讲“两重证据法”,做考证不能用“孤证”,梁启超最反对用“孤证”。我对于“两重证据法”、“孤证不立”的知识,是上高中一年级学的,我的老师朱经畬先生是北师大钱玄同的学生,与隋树森一班,长期教中学。朱老师讲《诗经》,除了毛传、郑笺、孔颖达正义,还告诉我们姚际恒、方玉润、崔东壁、顾颉刚等,他把五四的学问介绍给学生,给我打开了眼界。我早年对梁任公、钱穆、顾颉刚诸先生的了解都是听他讲的,朱老师讲《楚辞》会提梁任公、陆侃如,讲《左传》会提《新学伪经考》、《刘向歆父子年谱》。那时高中老师的水平,恐怕现在教本科的老师也未必赶得上。我知道《史通》“六家”、“二体”,也是高一的历史课上学的。后来我陪邓广铭先生面试研究生,见到报考历史系的博士生、硕士生,就问“六家”、“二体”是什么,结果没有一个学生答出来。“文革”前我在人民大学讲过八周“工具书使用法”,当时的听讲者刘梦溪后来说他对《汉志》、《隋志》等的了解,就是在我的课堂上。

“河广传闻一苇过”,用《诗经·河广》“一苇航之”,典用得看起来很轻松,“一苇过”、“破竹中”,说明唐军势如破竹。中国诗好,就好在这里。强势与弱势一眼就看得出来。“一苇”在《诗经》中没什么特殊,用在这里就意思丰富。“胡危”一句是期望之词。当时安庆绪还在邺城(相州)。郭子仪退守武功山,保卫凤翔,那里是朔方节度使的司令部。杜甫既表扬了郭子仪,同时也提醒唐肃宗“常思仙仗过崆峒”,意思是你“蒙尘”了,千万别忘记当初退到凤翔的艰难。虽然“已喜皇威清海岱”,但请不要忘记当初的不易。此诗歌颂了唐朝,歌颂了立功的战将,也提出预见,一是皇帝被外戚、近臣包围了,肃宗宠信李辅国、张良娣,“攀龙附凤势莫当”就说的是这个情况;二是唐代宗以前很少有人看到藩镇割据的危险,杜甫是第一个看到了,“天下尽化为侯王”。杜甫虽说自己“乾坤一腐儒”(《江汉》),其实他可一点儿也不腐;第三是借助外来的兵力平叛,要小心事平之后不肯撤回,尾大不掉,安禄山就是前车之鉴。杜甫这三个担心,皇帝的亲信、外戚擅权、藩镇割据、少数民族的入侵,后来全都应验了,不幸而言中。这首诗不太好讲就在这里,它有很多内容,三个担心全写了。

“只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安庆绪死守邺城,他与郭子仪交战,郭失败了。相州就是邺城。王永兴先生《王永兴说隋唐》有一章专写朔方军,郭子仪是统帅。这也是陈寅老强调的。陈门弟子很重视安史之乱时郭统领朔方军的功劳,和朔方军本身的构成以及它的重要性。这里不细说了。朔方指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军队里有许多少数民族的勇士,保卫了凤翔,夺回了长安,这都是靠了郭的指挥,以及他手下军队比较强的战斗力。这里不说“只余”、“只留”,而是说“只残”。“残”是剩下,同义词很多,为什么用“残”呢?这里是双关,杜甫用字不是随便用的,安禄山带兵造反,打到唐朝内部,唐朝军队被敌人打得落花流水,这就是“残”;而现在扭转战局,敌人只剩一个据点没有拿下来,这也是“残”。后来史朝义父子内讧,安庆绪失败,邺城这才攻下来。“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肉蒲萄宫”两句是互文见义。换句话讲,回纥人骑汗血马,在京城走来走去,大鱼大肉也是给回纥人吃的,蒲萄宫是汉元帝与匈奴讲和时,在长安宴请匈奴使臣的地方。回纥的军队是回纥的王子叶护带领的。京师中的回纥人皆骑汗血马,汉族的军队并不善骑,唐朝人招待回纥士兵。两句是互文见义。“已喜皇威清海岱”,唐朝中兴,内地都已经平定,用今天的“喜”,与下文对仗,“常思”其实就是“忧”,用“忧”太明显,对肃宗太不客气了。肃宗逃到凤翔,凤翔在陕北,崆峒在甘肃境内。两句对照,不是完全唱颂歌。高兴的同时请不要忘记当年,当年是皇帝“蒙尘”到凤翔去的。“三年笛里关山月”,“关山月”是老调,战士回不了家,思妇盼归,是替战士鸣不平。李白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这句就是说征战辛苦,要是直说“三年征战多艰苦”,就没意思了。下一句就更厉害了,“万国兵前草木风”,反用谢玄打苻坚的典故,苻坚被打败时,“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杜甫的意思是说,万国,万方,唐朝版图以内,当初在危险的时候,我们也曾草木皆兵。这两句就是上接“仙仗过崆峒”而言。打了三年仗,全国都惊慌失措,草木皆兵。

照理讲“皇威清海岱”是歌颂的话,其他三句都不是,杜诗好就好在,这里微微带警告之意,觉不出歌颂里有微词,这样的效果如何实现的呢?诗人使用对仗,“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这像律诗一样,对仗的句子很沉稳,反差感觉不出来。我在备课时就想,在封建社会,大臣、知识分子都是被统治的,他要向统治者说话,反映他的看法,希望在上的人能接受,就要讲策略。当年我讲过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很长的一篇东西,他实际上是批评宋朝开国到仁宗时,内部已经腐败得不可收拾,所以主张变法,那时他还没有上台,给仁宗写奏章,希望仁宗注意危局,可是表面上歌颂的话很多,歌颂之后提意见。杜甫《洗兵马》是歌颂的,王安石提意见是要针砭时弊,但他不能与皇帝硬抗。很多知识分子缺乏在专制政治下的经验阅历。

请注意,从“草木风”以下,诗转韵了,变成去声韵。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意见,古人作诗换韵,不是随便换的,在最典型和规范的古诗中,换韵就好像另起一段,必然是有它的道理。现在这规律被打破了,想换就换。古诗转韵很讲究,杜甫恪守传统。他这个下一段,为什么要转韵?因为他开始写有哪些功臣,皇帝如何回到长安,把打仗的事情说过去了,说到另外的事情,所以换韵。“成王功大心转小”是说唐代宗,只说这一句,可见他主要不是歌颂皇帝,正因为代宗有功但小心谨慎,所以他才能放手用大臣;跟着就是“郭相谋深古来少”,歌颂郭子仪;“司徒清鉴悬明镜”,李光弼心中雪亮,如明镜一般;“尚书气与秋天杳”,根据仇注,是指王思礼,他度量很大,如海阔天空一样能包容。以上一君三臣,强调臣子。然后总结一句--“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了”,不是虚词,秦观词“醉卧古藤荫下,了不知南北”,了,一切、完全。这里的“了”不但有一切、完全的意思,而且有“很完善”的意思,把整个的环境整顿、恢复得很完美。这里说一句闲话,东坡词“大江东去”家喻户晓,朱彝尊选《词综》,主张这么断句--“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其实按照“念奴娇”词牌也该这么断,但我讲此词,从来没有这么讲,因为容易引人误会。一首《念奴娇》一百多个字,如果是“小乔初嫁了”,“了”就用得没什么内容。我读《词综》,问我父亲,他研究半天,认为应该断在下面。前人说苏东坡不太讲音律,李清照就批评东坡不讲音律,说他的词是“曲子缚不住者”。再有一处,朱认为应是四、五--“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黄庭坚手写的东坡词“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还是四、五。朱彝尊根据这一点断定苏轼词的断句,应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遥想公瑾当年”的“当年”是“正当年”的意思,最有作为,年富力强,又赶上美人嫁给英雄。这样一个十全十美的英雄,所以是“了雄姿英发”。“了”一切的、所有的、完美的雄姿都展现出来了。“整顿乾坤济时了”的“了”也是这样的意思。这个说法,不知者也许以为惊世骇俗,其实朱彝尊就这么讲。为了“从众”,我在课堂上几十年讲课,都没这么讲过。

“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唐朝局势恢复了,局面也稳定了,随时可以回江东,不会有家难归了,往南走到湖广以南也可以安居了。两句都是泛指,指天下安定后,百姓可以自由来去了。“青春复随冠冕入”,这句是说大臣可以正式上朝了,你看《喜达行在所》中,杜甫上朝很狼狈,这里大不相同了。“紫禁正耐烟花绕”,一切又恢复了端庄肃穆的环境。“鹤驾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唐肃宗把玄宗也接回来了,肃宗问候他父亲,可以尽孝了。玄肃父子有矛盾,肃宗担心玄宗复辟,后来玄宗忧郁而死。钱牧斋的注过分强调此句有讽刺,其实这时还没到矛盾明显激化的地步,所以后来的评论都否定了钱谦益的注解,认为这两句里不一定有讽刺,我也认为大概没有讽刺。老杜都是正面写的,大臣可以正常地上朝了,皇帝也回到长安了,太上皇也从四川回来了,而且皇帝还可以尽孝,问候唐玄宗。这与前面百姓可以自由来往,朝廷可以用豪杰之士,乾坤整顿得恢复正常,都是联系着的,都是正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