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名家讲堂·吴小如讲杜诗
16814900000030

第30章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3)

第二首写宋玉。“摇落深知宋玉悲”,“摇落”是一个词,见于《九辨》。秋风起而树叶落,就是“摇落”,后来变成一个专名词,指没落、迟暮的意思。杜甫这里即用这个专名词,宋玉的一生便是“摇落”,仿佛树叶在秋风中飘零,对于人来说便是年老体弱之义。人们都看到宋玉是楚王的宠臣,但我能看到宋玉的心情是摇落的、悲哀的。杜甫对宋玉评价不低,“风流儒雅亦吾师”,不但有文采,而且儒雅有内容,“风流”指文采,“儒雅”指内容,宋玉的作品无论外表,还是内容都是我所师法的。但是,宋玉一生未曾如何得意,不过一介词臣而已,也是怀才不遇,如李白翰林供奉一样。“怅望千秋一洒泪”,对于宋玉的身世洒一掬同情之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一句前人有争论,有人认为这句重复,“异代”不就是“不同时”吗?1946年我住在严群先生家里,他是严几道先生的侄孙,小时跟严几道先生读书。我第一次跟他聊天,他就问我这句该怎么讲。我认为不重复,“异代”是说彼此的时代背景不同,“不同时”是指生活遭遇、生活的环境氛围也不一样。时代不同,遭遇也不同,这是两层意思,不重复。宋玉一生虽然萧条,但还有故宅,杜甫自己居无定所,写此诗正是漂泊的时候。两人所处的环境,生活遭遇、生活条件完全不同。

“江山故宅空文藻”,宋玉的故宅,后来庾信住过,到唐朝时还在,大概保存得还不错,所以说“空文藻”,不要认为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是在宣扬色情和国王的享受,或是在编造神话,其实那是有所指的,国王与神女的故事不是编神话、歌功颂德,这一句杜甫实有所讽刺,不要说楚国的古迹故址现在早已看不见了,但是当年宋玉写《高唐赋》、《神女赋》时,他未必全是幻想,因为眼前唐玄宗所做的,不就是“云雨荒台岂梦思”吗?这与写刘备是一样的--“翠华想像空山里”,当初楚王与神女在这里,肯定是一个豪华宫殿,“最是楚宫俱泯灭”,那种过眼的繁华、富丽堂皇的东西,现在什么都没有了。“舟人指点到今疑”,江上的船夫在那里指指点点,可能当初这里就是楚宫,但找不到准确地点了。富贵享受、荒淫无道的生活,不过是一场梦,可是宋玉写的不一定是一场梦。这首诗的意思很深,里面有一个对比,“江山故宅空文藻”,宋玉的故宅还有文藻,可是楚宫泯灭了,文人的命运,当年虽然萧条,但是千百年以后,国王、神女、传奇美梦都没有了,可那个故宅文藻还保留着。因地及人,因人及己,所以是咏怀,“云雨荒台岂梦思”,不仅仅指楚宫,还有讽刺当前的意思,唐明皇够荒唐的了。

第三首最难讲,我们可以说杜甫以王昭君自比,但杜甫和王昭君还是不同,这一首以凭吊王昭君为主,我认为古今歌咏王昭君的诗,以杜甫这一首写得最好,最精练,最概括,最有深度。后世真正懂得杜甫此诗的是王安石,其他人,包括欧阳修,都隔着一层,后来很多吟咏昭君的诗都有自己的主题思想,但真正能表达杜甫此诗之义的,还是王安石的两首《明妃曲》。

“群山万壑赴荆门”现在中学课本被注成“群山万壑”是主语,此句是动宾结构,这样讲意义错了,诗也讲歪了。杜甫写诗好,好就好在始终没有离开长江,一个旅行者坐船从重庆顺江而下,通过三峡,一路下来,两面是群山万壑,一直到荆门。山水移动是坐船人的感受,并非山水真能搬家。就在群山万壑之中,出现了一个很小的“点”,在地图上可能都找不到,湖北秭归县相传有王昭君的故里,这也是“古迹”。在如此大背景下的一个“点”,这里出现了一个千古不朽的女性--王昭君。杜诗常常以气势夺人,李白也很有气势,但是杜甫的气势与李白不同。“白发三千丈”一看就是夸张,而“群山万壑赴荆门”是写实,却很有气势。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不宜断成四--三的句式,应该是二--五,王昭君离开了故乡之后,经历了两个生活阶段,一是在“紫台”,一是在“朔漠”,这两个环境都是不理想的,独留的是向着黄昏的青冢,读成二--五,意思才深。下面“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其中的“省识”的“省”是读shěng,还是读xǐng?读xǐng,就是两个动词连用,读shěng,就是副词,古人一般都读xǐng,读shěng是从金圣叹开始。下句“空归”之“空”是副词,因此这里应读shěng。“画图省识春风面”是什么意思呢?皇帝没有深入调查研究,仅凭画图大概地判断,“省”今天还有省事的意思。由此造成王昭君不幸的遭遇,到了北方,身在异国他乡,她的内心是很寂寞的,王安石的诗说“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贵在相知心”,汉朝对她不好,匈奴对她比较好,甚至可以说特别好,但匈奴就知心吗?汉恩浅、胡恩深,对王昭君而言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心情寂寞,死在异国他乡,所以下句云“环佩空归月夜魂”,“空”字很重要,死后即使魂想回故乡,但也没有人理解,回来也找不到知己。因此杜甫就揣摩昭君的心情,“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后来的人根据王昭君的心态编成了曲子,通过琵琶来演奏,琵琶是胡乐,杜甫说琵琶奏的是胡语,虽然不懂琵琶,但昭君的怨恨还是从乐曲中传达出来。此诗也许有诗人怀才不遇的寄托,但主要是凭吊王昭君,替她鸣不平,她的怨恨的表达方式,千载以后的人也未必彻底理解。她的怨恨是太深了。曹禺晚年写过王昭君的剧本。记得我在1961年写了一篇关于王昭君的文章,《光明日报》发了两版,影响很大,翦伯赞亲自和我谈话,系里也议论纷纷。直到80年代还有读者给我写信,同意我的观点。

第四首写刘备。杜甫对王昭君是同情,人道主义思想很充分,对庾信和宋玉有共鸣,对诸葛亮是称赞歌颂,而对于刘备,则有微讽。五首的分量各不相同。“蜀主窥吴幸三峡”,本不应该跟孙权打仗,但想钻空子,希望侥幸灭吴,“窥”字用得很有特点;“崩年亦在永安宫”,“亦在”,死也死在白帝城。这也是古迹,是个不光辉的古迹。来的时候还是很排场的,“翠华想像空山里”,“翠华”是皇帝的仪仗队,从成都顺江而下,一眨眼就没有了,我现在只能想像当年的排场;今天是“玉殿虚无野寺中”,当初的行宫变成一个破庙。“古庙杉松巢水鹤”一句与“映阶碧草自春色”的意思差不多,现在古庙中老树还在,但栖息的不是在陆地上活动的禽鸟,为什么是“巢水鹤”?老实说,我不太懂这句的意思。“岁时伏腊走村翁”,这里用了一个“走”,快跑谓之“走”,快走谓之“趋”。就是路过顺便看看的意思,当年刘备是君,诸葛亮是臣,现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伏腊”一是指“腊月”,一是指三伏天。刘备的祠庙也不是没人来,但也只是顺便看看,这里不用“吊村翁”、“祭村翁”,而用“走村翁”,很有意味。“武侯祠屋长邻近”,因为刘备的庙临近诸葛亮的庙,人们去诸葛亮庙时,顺便会来这里看看;“一体君臣祭祀同”,祭祀诸葛亮的时候,顺便祭祀一下刘先主,后人对两人祭祀的待遇是差不多的,但二人本是君臣,其实刘备的地位是低了,沾了诸葛亮的光。杜甫对诸葛亮崇敬极了,“诸葛大名垂宇宙”,评价何等之高,而对刘备则是“蜀主窥吴幸三峡”,乃春秋笔法。写诸葛亮的第五首前面第十一讲已经讲了,兹不赘。

我个人认为,《咏怀古迹》五首甚至比《秋兴》八首还要好。有人指出,《秋兴》第五首“降王母”、“满函关”、“开宫扇”、“识圣颜”、“惊岁晚”、“点朝班”都是动宾结构。前两首很精彩,“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这里有生活;“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这也写得好。“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也很精彩。杜诗也不是首首好,句句佳,如《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新松恨不高千尺”一联固然不错,但结句“衰颜欲付紫金丹”就不算好,像《登高》那样通首都好的,也比较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在四川一系列诗中,最高兴的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每一句都有一个虚词,“忽”、“初”、“却”、“漫”、“须”、“好”、“即”、“便”。八句诗有八个虚词,生动活泼,很提神,喜气洋洋,一下子就活了。杜甫听到喜讯,想到自己颠沛流离,百感交集而涕下,但老婆孩子比较简单,他们喜气洋洋。要收拾自己的行李,屋中都是书,书都是卷子,这里收拾一下,那里收拾一下,不知从何下手,这就是“漫卷诗书喜欲狂”。想象回家时非常顺利,顺风顺水。用想象未来归途的顺利来衬托自己“喜欲狂”的心情。虚词用得这么巧,这么合适,只有这首诗。李白《早发白帝城》很潇洒,要表达愉快,就让你感觉到愉快,直截了当,比较容易理解,如果处理不好就显得肤浅。“床前明月光”这首诗最早的本子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现在改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著作权不全是李白了。李白的诗好在一念就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不用讲,就是好。杜甫的诗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明代的王世贞评李杜,说李白是天才,但千篇一律,杜诗好,又太费琢磨。没有李白的天赋水平,最好不要学;杜甫只要工夫下到,还是可以学的。